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中部贫困县县长的履政模式

一个中部贫困县县长的履政模式

时间:2023-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3 一个中部贫困县县长的履政模式反贫困是当代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难题。这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最穷的30个县之一。在县委、县政府的联席会议上,文忠旗帜鲜明,提出了分步化解的实施方案。公安局依法对那位煽动闹事的工人实行拘留。

案例3 一个中部贫困县县长的履政模式(2)

反贫困是当代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难题。

2001年,文忠来到山西最穷的L县当县长。这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最穷的30个县之一。“全县只有两座楼,自行车要推着走,逛遍全城一刻钟,街上没有一盏灯。”这句顺口溜是该县当时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文忠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开始他的“L反贫困实验”。此后的五年,是文忠与贫困奋争的五年,也是L县人民开始觉醒、走出极贫的五年。如今,L县正由晋西北的特贫县开始步入忻州市的“四小新秀”;2004年文忠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拔穷根先定民心

L县位于晋西北吕梁山麓,山西母亲河汾河畔。多年来,极度贫困像魔障一样始终盘旋在它的头上。

这里的人均收入、粮食产量以及财政收入,在山西省、忻州市都排在最后。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有2.75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5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1元,这几个数字大体为全国水平的1/4,全省的1/3。全县一共14个乡镇就戴着14顶贫困帽子。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在忻州14个县区里L县一直是“稳坐第14把交椅”。L县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山西省委、忻州市委的一块“心病”。

2001年3月中旬的一天,一份明传急电送到县里。这是一起由省委书记交办的信访案。案由是这样的:几年前,县营的水泥厂因经营状况不佳,承包给娄烦县一位个体户经营。经营状况刚刚好转,部分工人就向承包商发难,声称要将承包商赶跑。2002年2月27日,也就是文忠上任的那一天,工人将厂部大门上了锁。这期间,数十名工人租用客车先后到省城和忻州市集体上访,省委书记批示限三天解决。

文忠与书记商量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但在四套班子会上,一位分管副书记因闹情绪想撂挑子。急躁的文忠还没等书记说话就开了炮:你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你的工作无能,还是别有用心,是给我们俩难堪,还是真不想在L县干下去了?会场的空气顿时凝重起来。文忠敢于碰硬的这种作风给L县阴沉的政治空气刮进了一丝凉风。县委书记也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一场交锋下来,会议做出决定,由县政府发布通告,公开亮出县委、县政府对此次堵厂事件的明确立场,宣布水泥厂后天上午九时整准时恢复生产,无故不到者以旷工论处,当场除名。事情很快得到解决。这一起缠绕不已的上访难题,新班子三天了结,把L县震住了。

就在水泥厂堵厂事件刚刚平息的同时,鹅城镇风沟村延续三年的农民罢种事件又闹腾起来。一年前,治汾工程指挥部在风神山一带建设生态精品工程,搞了1000余亩机修梯田,当时没有进行生土熟化。本村一个在大同矿务局挖煤的工人想回村当干部,他挑唆村民拒绝下种,造成1000多亩土地的荒芜,现在到了又一个下种季节,上访农民提出七项不合理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联席会议上,文忠旗帜鲜明,提出了分步化解的实施方案。一方面责成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率领工作组进驻风沟村,与农民代表对话。公安局依法对那位煽动闹事的工人实行拘留。那位工人吓得悄悄溜了。与工作组对话后村民开始接受政府的调解意见,事态平息下来。

解决了几起大型上访事件后,文忠觉得不能在办公室等告状,他要到下边听听群众的意见。其间,老党员老余对文忠说:“L县有煤,能发电、烧焦炭,有河有坡,能养牲畜、搞种植,条件不差,为啥富不了?还不是人的问题?”在杜家村,他找到坐轮椅上访的老杜。他是杜家村煤矿的老矿工,井下作业时伤了下肢,前年矿上勉强能发点生活费。可是后来煤矿经营不善,连生活费也不发了。老杜一气之下就组织了轮椅队集体上访。看着老杜生活无着的样子,文忠鼻子发酸。当天深夜,他找来民政局长,议了临时救济煤矿伤残工人的事。那一夜,他一个人在L县地图前走来走去,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一个有山有水有资源的地方,怎么就会穷到这个地步呢?

文忠对县情渐渐理出点头绪:懒惰和愚昧导致了贫困,内耗和腐败消磨了意志,一味求稳怕乱使政府硬不起来,不求进取只等救济让L县人心颓废。他认为不出重拳,不敢冒险,就不可能激活L县的发展动力。

公开招标“卖”煤矿

L县有煤矿25座,年设计能力在226万吨以上,以前的小打小闹,年产量只有五、六十万吨,经营不下去,张三包给李四,李四又包给王五,倒来倒去,资源开采没有规矩,国家的税费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屡屡发生事故,政府倒成了“救火队”。

文忠认为再不能这样糊里糊涂地干下去了。他把改制煤矿、整合资源的想法与有关部门的领导交换意见,大家觉得思路不错,可就怕有倒卖资源的嫌疑。他说:“只要能盘活资源,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老百姓,就值得一干!”

全县煤炭企业统一改制工作拉开了架势。无论是县办的,还是乡、村办的,都要进行改制。符合条件的,一律实行有偿、有期限的转制,或招标承包,或独资经营,或股份制经营等等,但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必须执行产业规模上档升级的标准,必须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还规定煤矿给所在地的村民每人每年无偿提供1吨生活煤。对那些规模不够、私采滥挖者一律关停。

为了慎重,文忠先选定杜家村、干连沟两大煤矿作试点。在矿工意见征求会上,两矿600余名工人举双手赞成改制。矿工们的赞同,给了他底气。干连沟煤矿是一座二轻煤矿,设计能力年产原煤9万吨,长期以来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文忠阻止了矿长曾试图低价转让的想法。他提出公开招标竞标,经过与南方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几轮讨价还价,最后以710万元转让。协议规定,对方必须投入2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要达到30万吨。

短短半年时间,全县22座煤矿顺利完成了改制。全县改制后的煤矿,陆续注入资金一亿多元,扩大生产规模100万吨。干连沟煤矿的老矿工王寿说:“十几年没见到工资了,大家守着好端端一个煤矿四处讨生活,没想到,这一改制,一夜间领到了几万元的补发工资,咱也成了富人了,文县长真是能耐人。”

白白送掉焦化厂

文忠在L县干的最冒险的一件事,就是做主把县政府自家的“孩子”送给了别人。

1998年,L县在上级的支持下,开工建设一项21万吨焦化厂工程,概算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可是上边只投了1900万元就再也找不到后续资金的下落了。文忠上任后的第二个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从政府院里传出,县政府把1900万元的家当白给了太原两家大公司。老干部骂:“这个县长是个败家子。”在四套班子会上,文忠说:“零资产转让,是让优质资产与强势企业对接,只靠我们的力量,再有十年焦化厂也启动不了。如果这个决策搞砸了,我向市委辞职!”

两家公司注入资金1.2亿元,把原有的21万吨焦化项目扩大到30万吨,还新建了煤矸石发电厂,不仅安排了当地劳动力800多人,而且当年年底,就向财政缴税2000多万元,等于再造了一个L县财政。

焦化项目的成功,凸显了文忠的胆魄,不少大企业闻风而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投资热,文忠又有了一个更大的设想,那就是根据资源布局和县域煤、焦、电、化产业的区域性发展,在L县建设三个工业园区,即,碾河东部地区,以县发电厂、水泥厂为依托,建设电、化、建材工业园区;汾河西边借助30万吨焦化项目和普能电厂,建设焦、电、化工业园区;以杜家村煤矿为龙头,建设采掘、炼焦、洗煤工业园区。就这样,三大工业园区热火朝天地折腾起来。短短两年时间,省内外17家企业入驻,注入资金4亿多元,仅工业园区每年就为当地财政上缴6000多万元的税金,这相当于他上任时财政总和的四倍。

这几年,L县立足自己的煤焦优势,先后引入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有实力的大财团,其中山西同煤集团已在L县投资上亿元,已于2005年正式开工,可望在三年内建成一座年产原煤300万吨的大型煤矿。山东鲁能集团确定在L县投资上百亿元兴建一座大型火电厂,现在已进入立项阶段,预计几年之后,L县的财政收入将达到十亿元以上。

盘活L县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其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1500万元一路攀升,2005年,L县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一年后,文忠在三干会上说:“过去别人对L说长道短,依我看,东六县、西八县,最有潜力和希望的是L县。”这句话,全体干部足足为他鼓了三次掌。

县城改造气魄

L县古称鹅城,明朝时被称作“荡荡佳城”。但在文忠接手时,这里却是一幅房屋乱盖,垃圾乱扔,民众乱来的景象。不大的城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仅有的几条“断头”路,下水道也根本不走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上世纪末县里曾着手整修旧街道。刚拆第一家就被拦住,闹了二天硬是没拆成。百姓编了个顺口溜:“城隍、土地、判官,治不了街上的乱占。”从那以后,一说起修街,领导们就头疼。

有天晚上文忠到县城散步,找不到个下脚处。他越走心越沉:这样的环境,谁还能提起心劲呢?那一夜,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12个字:“高效率、快节奏、强有力、有作为”。天一亮他就打电话通知城建开会,并嘱咐办公室把政府行为准则12个字很快做好挂在政府常务会议室的墙上。

城市改造,最困难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资金,二是拆迁。对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1500万元的贫困县来说,一下子拿出600万元巨额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文忠没想到县里的筹资方案一出台,境内境外的干部群众热烈响应,慷慨解囊,十几天的时间,就收到捐款54万多元。

拆迁总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绝大多数属于违章建筑,这一次是无偿拆迁,对象复杂,搞不好要出事。广场西街口有个卖油条的老户主,人送外号“老油条”。两个儿子身强力壮,占路筑巢,几届政府对他无可奈何。这一次拆迁,老油条的两个儿子故伎重演,迟迟不搬。不过,这一次,文忠铁了心,县政府决定坚决拆迁。县法院经依法审查下达拆迁通知书后,当天晚上便在电视台公布强制拆迁令。第二天上午,拆迁组进“老油条”的家中观察,发现只留了一台洗衣机。搬出洗衣机,铲车一铲子下去,十几年被非法侵占的900多平方米的广场透亮了。“老油条”的两个儿子找县长讨说法,文忠说,困难我会考虑,无理取闹不行。此后不久,县里转让的焦化厂开始生产,文忠安排“老油条”的俩儿子到焦化厂上班,兄弟俩对文县长十分感激。

迎新大街上有座楼,是违章建筑,需要户主拆去一米门面。那位户主说:“谁敢动我一块砖,我就给谁送炸药包。”后来他看到老油条都配合拆迁了,也不再叫板了。不过文忠还是对拆迁组说:“我们要有耐心,不能蛮干,既要搞建设,更要考虑群众利益。”他告诫机械组的同志,拆的时候要当心,不要伤到人,尽量减少损失,那些旧砖还有用,要协助群众一块一块拆。从设计、拆迁、施工到跑项目、跑资金,这支队伍表现了惊人的认真负责、惊人的步调一致、惊人的节奏、惊人的效率。

2001年8月1日,正值L县城物资交流会和天柱山古庙会前夕,“三街一场”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傍晚,华灯齐放,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走向新修的十里长街,涌向宽敞明亮的广场,赞叹声不绝于耳。8月24日,西林路、政府街、光明路、鼓楼街“两路两街”改造工程乘势而上。紧锣密鼓,只用两个月时间,漂漂亮亮干完了。

这五个月,在L县创造了工程总量、建设总量、工程进度、设备投入、工程投资、拆违力度六个第一,五个月完成的工程量相当于过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总量。城市排污、城市排水、街道绿化、街道照明、安放垃圾桶、设置交通岗、划定摊点区域……小城开始变得井井有条。仅仅半年时间,文忠就用一把尊重民意和硬政府的利斧在L这块久久板结的土地上砍开一条阳关大道。

让民间资本参与市政

看着群众热情这么高,县里决定请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建设。

县饮食公司刘经理第一个站出来,自己掏了300万,把迎新大街上的商业招待所改造成一座靓丽的商业宾馆。其他人也接着跟进,一时间,商户联手,宾馆、超市等时尚建筑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到2004年间,进入L县城市建设的民间资本就达1.5亿元,相当于政府前20年的投入。

上任以来,文忠领导下的县政府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刷新着这座县城的面貌:第一次建成了太原以北汾河上游段规划最大的桥梁,贯通了十里长街;第一次实现了集中供热;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公交公司和出租车公司;第一次建成了文化公园和滨河主题公园;第一次集中完成了县城7条主街道、15条小巷集中硬化工程,新增道路面积2万平方米……

L县县城临水而建,河东、河西两区隔河相望,进城要绕行几十里。冬季人们踏冰走,夏季就靠独木桥,洪水一来,河就成了天堑。在多次徜徉于汾河滩后,文忠提出修建汾河大桥并开发建设河西区。

大桥通车那一天,河西人就像办喜事一样敲锣打鼓,抬着猪头肉和热腾腾的油糕、豆腐汤,送到桥上。78岁的穆老汉端着汤,递给文忠,说:“你是俺们的好官,这糕和汤是河西几万百姓的心,你趁热吃一口吧!”文忠眼角湿了,他接过老汉的汤喝了一大口,有人抓拍下这一瞬间,文忠对这张照片爱不释手,放大了一张挂在办公室,他说:“这张照片时刻提醒我,只有给百姓办事,政府才能立得住。”

反贫困重在解放农民

L县16万人口中有13万是农业人口,将近一半还是贫困人口。境内沟多、坡多,基本上靠天吃饭。多年来L县农民就在“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羊怪圈”里打转转,早些年物物交换还很流行。

不仅农村穷,乡镇也穷,乡级财政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每年只靠年底收农业税时搭车收点小费。就这一点小钱,还闹的乡干部灰头灰脸,常常和老百姓发生冲突。随着县域经济状况的好转,县财政收入略有增加,文忠就首先想到了农业税。他和财政局的同志讨论多次,最终根据财力作出了分两年减免农业税的决定:2003年减半征收,2004年全免。这一决定经常委会讨论后向社会公布,当年全县农民每人减负47元。2004年,过去落在农民头上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一律免除,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破天荒地成了全市为数不多的(当时仅有三个县免征农业税)零赋税农民。

但仅靠免税是不够的,还得琢磨增收。文忠发现L县没有一个塑料大棚,县城吃菜居然靠忻州、太原供应。2002年,他带着一批农民到自己的老家学种蔬菜,不久后就在几个有条件的乡镇扎起了200多座蔬菜大棚,菜农一年能搞到2万多元。河川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引发了L县农民种植观念的改变。县境八大流域的农民,各自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搞起了不同形式的特色种植,五家庄连片搞起了地膜西瓜,段家寨、闹林沟十几个村联手搞起了玉米制种,全县玉米制种最高时上到三万多亩,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有统计数字表明,L县农民靠调产和特色种植,收入增加了二成,同时也催生L县农业由封闭走向市场。

此时,文忠又看上了绿色农业的无限商机。他把L县的小杂粮翻来覆去摸了个够,接着就生出建设优质小杂粮基地的主意。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全县辟出十几万亩种植区,全种上了莜麦、豆类,接着又进行加工转化并鼓动农业部门申报、认证了绿色产品。如今,L县从事小杂粮加工转化的农户从2001年的2户发展到近100户,以精莜面、精豆面为主打产品的本地绿色食品端上了山西和西北三省人的饭桌,有八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每年农民从加工转化中获利3000多万元。

把L县人“撵”出去

走到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你只要吼一嗓子“谁是L县人?”立马就会有许多个后生应答。在这条大街上做保安的,就属L县人最多,平均每四个里面就有一个。可过去的L县人胆子小,很少有人出去打工。

一个L籍的工头在广州揽了个建筑工程,安排人到家乡组织队伍,都嫌累和远不愿去。该工头从广州给文县长发了个短信求援。文忠到几个村一看,年轻人都在打麻将。他连哄带吓唬逼他们并威胁说:“你们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挣钱在家赌博,限你们三天出发,否则我让派出所抓你们。”那些小伙子吓坏了,打起铺盖就走了。一年后每个人都揣着几千块钱回家过年,还给县长发短信拜年:“谢谢啊!”

“撵”走那批年轻人后,文忠想到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劳务输出。因此建劳动介绍所,设信息网络,各乡镇成立劳务办,并通过培训,创出L县“劳务品牌”。文忠有句口号:输出一人,富裕一户,带动一村,影响一片。如今L劳务大军迅速增长至4万多人,每年创收近亿元,有不少人返回乡里创办实体。2003年除夕夜,文忠收到一条短信:北京的L打工青年祝文县长春节愉快,是你让我们了解到了外面的精彩,是你给了我们应有的活力,你是L人民的福星!这条短信文忠一直舍不得删,保留至今。

山外的农民先富起来了,但大山里头最穷苦的农民怎么办。国家从2002年实施移民开发以来,文忠加大力度,建起不少移民新村,并发动全县各部门帮助更多的农户移出大山,走出贫困。目前已移出51个村、1000多户、5160人,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市先后两次在L县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其移民开发扶贫经验。文忠到任时有13万贫困人口,现在剩下6.8万人,消灭贫困人口近一半。

投入教育就是让学校截住贫困

文忠当过老师,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情结。每到基层,他总要去学校转转,看看学生的伙房、宿舍和教室。一次在去杜家村后山灭火时,他发现一个15岁的孩子上不起学,立即写了个条子,让家长去找康家会中学的校长,那里办有全省有名的“特困班”,两免一补。这件事对文忠触动很大。他提出要拟定一个“教育规划”,虽然有人说定个三年规划就行了,但他却要把这一时间表延长为十年。

在政府会上,文忠提出改善农村校舍的设想,教育局摸底回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全县竟然有100多所学校急需改造,如果全部改造需要资金1600万元。而当时的财政,一年只有不到2000万元。难也得做。发动捐款,向上要钱,县四套班子成员包点包片,机关、厂矿包学校,乡、村包投工投劳。仅仅7个月的时间,全县一次性改造农村危房校舍108所,投工、投劳、捐物共折价1600万元,使L县农村基本告别了危房。县城原来只有一所高中,两所初中,由于办学条件差,管理不好,学生大都外流。老百姓编的顺口溜说:“西树林没圪针,一中没学生。”因此政府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很快就提升了县城学校的档次。

但仅凭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文忠想到还是要以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办学领域。在他的过问和帮助下,县致远中学开设了高中班,君宇中学扩大了办学规模,同时民间筹资2000万元,新建了股份制新三中,使县城初中入学率由过去的45%上升到了95%。

为了激活教育资源,他倡导由政府设立教育基金,推出五项大奖并定于每年教师节重奖有功之臣,而且每年还召开庆功会,奖励中、高考优秀学子。仅此一项,政府每年要拿出50万元。为了留住教师人才,县里规定本科生回来愿意当老师的全要,专科生考试录用,师范生直接安排,每人还给3000元安家费。而末位淘汰制又使得全县数千名教师不敢懈怠,三所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抢生源、比质量,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过去高考排名,L县总是全市倒数第一。2002年就进入了前八名。中考排名,民办的致远中学连续三年稳坐全市374所中学第一把交椅。L县高中也成为全市四强之一。2005年全县高考一本有104人,二本、三本共有210人。如今,附近县城的孩子都慕名到L县来求学,他们说:“L县教育收费合理,管理好,教学水平高,而且环境也很美。”

2004年L县采取了一项“以贫济贫”的工程以救助失学儿童。原本并不富裕的全县干部职工尽可能地拿出钱来对这些孩子进行帮扶。副科以上干部实行结对扶贫救助,正科以上实职干部每人至少包扶一名失学生;一般干部职工和企事业单位捐资助学。在L县任职以来,文忠一个人就资助了20多名失学儿童返回了校园。一有机会他就鼓动企业老板为孩子们做点事,在他的感染下,好些在L县投资的老板,都伸出了友爱之手,结对帮助学校,帮农村改善办学条件,有个老板扶助了4个贫困孩子,包到大学毕业。

L县二中校长老王积劳成疾,因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开完他的追悼会,文忠就安排每年给全县教师体检一次。2005年,全县“普九”攻坚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有一次,他一个人悄悄下到基层,发现实际情况与汇报内容不符,立即在现场组织开会。事后,县、乡、村校赶紧补救,再不敢马虎。在接受省市验收时,一次性达标。

老人大常委主任姜先生建议为早晚上自习的娃娃们延长路灯开放时间,第二天就立竿见影。这五年,L县的每一个变化就是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上开始的。一位老教师说,L县的变化来自于干部的信心,来自于群众的内心。而文忠的信心则来自于他的勇气和决心。当然,一个县长在一个县里还只是个二把手,所能发挥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市委、县委赋予的。在这点上文县长说他是幸运的。

文忠印象

2006年两会期间,山西省长于幼军曾指出,内陆地区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战略家多,战术家少,喊口号的多,实干的少。文忠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实干。在他看来,不敢惹人的政府是软蛋政府,四平八稳的干部是保官干部。他说,一个县长充其量也就是个二把手,想混事很容易,上边有书记顶着;想做事也不大容易,没有书记支持也踢打不开。他自认为只是个业务干部,只关心如何把事做成,对其他心无旁骛。

文忠颇有经营头脑,对市场经济得心应手,他在煤矿改制,盘整资源,资本运营,城市改造,发展民企上的几个动作,北京专家看后都觉得手笔不小。他对教育的重视几乎到了偏心的地步,有人说这跟他当过老师有关,他也从不避讳这一点。他说他在看《走向共和》电视剧时,看到日本首相把中国给的赔款全部投入教育触动很大。他深知,所谓贫困说到底就是知识的贫困,教育的贫困。他常常思考国家多年来扶贫方式的局限,他在L县探索的也正是如何让贫困者走向自我崛起之路,他培训农民,细到告诉他们要刷牙。他用威逼利诱把那些打麻将的年轻人撵出去打工,不是为了转嫁贫困,而是让他们学会自我生存。他用有限的财政改善乡镇卫生院的设施,发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是怕他们因病返贫。他把难以通水通电通路的山庄窝铺的农民移出大山,是想从根本上断掉他们的穷根,变输血为自我造血。

L县离最终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好在走开了,这五年的变化提起了全县人的心气,有了心气就有了希望。而文忠为这个希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把L县当作一个很好的研究标本,说这五年其实是在做一篇“反贫困”的大课题,目前还仅仅只是开了个头。他说他还有很多问题没理清,为此他报考了设在清华的“美国北弗吉尼亚大学MBA硕士班”,还同时在清华“资本运营高级总裁班”听课。同学们选他做班长,一节课他都没拉过。

【案例思考】

1.根据相关理论,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有哪些?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对一个中西部省份县长的基本素质要求又有哪些?

2.根据案例材料,分析文忠县长履行县长职责的基本模式,并探讨其职务行为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性。

3.结合我国国情,谈谈你对文县长领导行为及其结果的看法,并分析其经验与启示。

【注释】

(1)本案例材料主要参考刘畅:《新闻调查:关于陕西金矿爆炸案的真相与思考》,《中国青年报》,2002-07-08。

(2)本案例材料主要参考沈华军:《让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苏醒》,《中国经济时报》,2006-06-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