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轧硅钢的决策疑问

轧硅钢的决策疑问

时间:2023-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3 轧硅钢的决策疑问限期死亡令2002年5月29日,国家经贸委下发文件,明确规定“2003年3月底前,机电产品生产单位不再使用热轧硅钢片作为原材料;2003年6月底前各类企业不再销售和采购含有热轧硅钢片的电器产品”。作为应对,中国迅速将冷轧硅钢片进口关税由6%提高至9%,配额由85万吨降至50万吨。

案例3 轧硅钢的决策疑问(3)

限期死亡令

2002年5月29日,国家经贸委下发文件,明确规定“2003年3月底前,机电产品生产单位不再使用热轧硅钢片作为原材料;2003年6月底前各类企业不再销售和采购含有热轧硅钢片的电器产品”。此举就被业内人士视为兼有双重目的:内保大型国企而外御美国201条款。但是,它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这意味着,国内几十家热轧硅钢片(以下简称热轧硅)厂,大限将至,届时只有等死一途。上海矽钢片厂(简称上矽)是这个群体中的老大,虽然它即将搁浅,但是看起来还是个健康的国企:资产负债率仅30%左右,2001年销售收入4个亿,2002年5月份单月利润达到240万元。与上矽为伍的,还有重庆东源钢业有限公司、鞍钢硅钢片厂等近10家国有企业,在热轧硅这个行当里,他们总计占75%的市场份额。

被淘汰出局的理由很简单,热轧硅属于落后产品——事实上,眼下只有中国还在生产热轧硅。但是热轧硅并不是没有市场,相反,它的市场依然广阔。热轧硅厂商愿意不断讲述下面的一个故事:美国尼玛公司——全球知名的电机制造商——一直在中国采取OEM(定牌加工生产)的方式,制造电机产品,然后销往国际市场。而产自中国的尼玛牌高效电机,使用的就是上矽的热轧硅。需要提醒的是,尼玛公司不单纯是一个电机制造商,还是一个电机标准制定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上矽总工程师金先生说,尼玛公司的事实表明,热轧硅的综合质量水平已今非昔比,以上矽为例,所开发的高效率电机用硅钢片,可与冷轧硅中档产品的性能水平相比。即使抛开性能水平,金先生说,国内、国际电机市场中,低端用户的广泛存在使热轧硅依然获得了足够的生存土壤。因此,在2002年5月26日举行的全国电机行业第四届理事会上,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至少在5~8年内,以冷代热不可能完全做到。

和他们结论相同的,还有十二家电机制造商。他们的反对理由如下:第一,冷轧硅国内供应量有限,冷热价差达600~700元;第二,使用冷轧硅的技术成本较高,从目前的情况看,试制产品质量保证率低于热轧硅产品。作为例证之一,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说,国内中小型电机所用的电工钢中,三分之二是热轧硅钢片,而机电产品已开始扮演出口领头羊的角色。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面对上述种种不同意见,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冶金处、机电处的态度是“不表态”。这一规定的根本立足点,是对电工钢——包括冷轧硅与热轧硅两种——产业大势的战略判断:以冷代热大势所趋。关于这一点,不论是被革了命的热轧硅厂商,还是下游电机制造商都提出了质疑。他们提出质疑的,是时间的选择问题,而这个时间点却非常难以把握。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由“看不见的手”来完成。但是这个市场逻辑在转型期的中国很难行得通,它还需要“看得见的手”。

原因很简单,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国内只有太钢、武钢、宝钢三家冷轧生产商,三家之和不足70万吨。限制上马冷轧硅厂的因素之一是投资,一个规模化的冷轧硅厂投资至少20亿元。民营资本显然无能为力,甚至国家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举巨资进入。矛盾由此出现,电工钢年消耗量在200万吨左右,其中国产冷轧硅70万吨,进口70多万吨,国产热轧70万吨。废掉热轧后,意味着市场凭空多出70万吨的空间,换言之,是将国内三分之一强的电工钢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厂商。

2002年3月20日起,美国正式启动201保障条款,对进口钢材实行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至30%不等的关税政策。作为应对,中国迅速将冷轧硅钢片进口关税由6%提高至9%,配额由85万吨降至50万吨。国内冷轧硅钢片价格借此水涨船高,比如50W540型从年初的4050元/吨涨至目前的4650元/吨。冷轧上涨的同时,热轧跟着上涨,DR510从3200元/吨涨至3900元/吨。很显然,受益最大的是国内三大冷轧厂。据此,支持者们认为,站在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国家经贸委此番动作可以收一石二鸟之效,既完成以冷代热的产业升级目标,又不至于市场快速被外方吞食。但是这个判断的成立前提之一,是三大厂要用多长时间来弥补近70万吨市场缺口呢?供需矛盾使冷轧价格上涨到多少才算到位呢?上矽方面因此认为,得利者最终将是俄罗斯、韩国、日本等钢铁企业——俄罗斯冷轧到岸单价低于国内价600多元。

大多数企业将被迫退出与市场的一团混乱

对这一规定的利弊评估,很自然地转移到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评估上来。有专家认为,“这将造成电工钢行业、下游电机等行业非竞争性垄断的局面——这是绝对不划算的”。

目前我国成规模的中小型电机制造企业约350余家,另外还有1000余家民营中小电机厂,散布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地。由于竞争异常激烈,大部分中小厂商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技术装备及工艺路线尚处于与热轧硅钢片相配套的水平。比如与热轧硅相配套的单槽冲床每台50万元~125万元,如改为冷轧硅钢片,需采用高速精密冲床进行连续冲片,投资需600万元~1000万元。再比如,冷轧硅是成卷供货的,旧的模具也要换,新模具的价格,是单槽冲床模具的20~100倍,一个电机厂平均要48套模具。很显然,这么大的一次性设备更新投资,大部分中小型电机厂将难以承担,因此很可能被迫退出,然后垄断局面逐步形成。

不过,在浙江一家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先生看来,新垄断局面只是理论上可能发生,实际上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下游企业一片混乱。首先,上矽们退出后让渡出来的热轧市场空间,有可能被中小型民企以地下生产的方式接手。原因很简单,有需求必有供给方。而当前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他们获得成长土壤。叶先生认为,“你甭指望他们会撒手”。而需求方就是国内中小型电机,冷轧与热轧目前有15%左右的价差,事关生死,降低成本就成为第一要务——这是热轧硅钢片退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如此这番,很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行业市场秩序完全混乱。事实上,叶先生曾是以冷代热的坚决支持者,2002年1月曾下令其公司的电机产品全部使用冷轧,但3月后冷轧价格翻跟头般上涨,无奈之下,叶先生又恢复使用热轧。叶氏呼吁,国内三大冷轧提供商应该根据下游厂商的需要,提供分片业务,这也是业务向下延伸的好时机。

【案例思考】

1.从行政学的角度,谈谈本案例的基本构成要件。

2.结合行政决策基本理论,分析经贸委“限期死亡令”的合理性程度,并阐明原因。

3.结合当前我国国情与案例材料,谈谈我国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