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邪教的精神“污染”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邪教的精神“污染”

时间:2023-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邪教的精神“污染”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不少人精神失衡,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邪教教主能够顺利地发展队伍,说明时代和社会已经为新宗教和邪教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一)弘扬富强的社会主义经济核心价值观,切断邪教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成因经济利益是邪教组织产生和蔓延的内驱力。“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邪教的精神“污染”

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不少人精神失衡,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邪教教主能够顺利地发展队伍,说明时代和社会已经为新宗教和邪教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可以说,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邪教吸引。“西方许多从事膜拜团体和教派研究的专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只要恰逢其时地予以规劝,实际上任何人都可能被某个教派所俘虏。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弱点,生活中会遇到焦虑和压力,当人的情绪变得脆弱且个人无法承受时,便无力抵抗邪教的宣传。”[3]西班牙邪教问题专家佩佩·罗德里格斯认为,一个人最终被邪教折服,必须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具有某种倾向信教的天性。二、由于一时的反常情况或某个长时间悬而未决的难题,正处在特别严重和痛苦的危机中,引发出超越了个人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的时刻。三、被招募信徒的教派人员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服。四、教派提出的宗旨切中了当事者的需要、利益和思想。”[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时候,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因而,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打牢预防邪教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弘扬富强的社会主义经济核心价值观,切断邪教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成因

经济利益是邪教组织产生和蔓延的内驱力。原法国邪教——科学神教的教主哈伯德对此有明确地表示:“在今天,你想要成为百万富翁,就得去创立一种宗教”。“宗教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赚钱方式,一本万利。”(他的宗教指的当然不可能是传统的宗教而只能是指邪教)为此,哈伯德指示他的邪教组织“赚钱,赚更多的钱,不要问用什么方法和为什么,赚钱就是目的”。从中可以看出,利益的满足是教主创立邪教的内驱力。对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邪教组织成员骨干是主动追求经济利益,下层邪教信众则较多由于经济困扰而加入邪教”[5]。“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反映。只要实现共同富裕,就会使人们内心能够滋生信奉邪教的内在经济原因销声匿迹。

(二)弘扬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培育法制意识

宗法制和专制政治给中国人造成的一种国民性格,也是宗法制和君主专制得以长期维持的社会基础。虽然几千年后的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由于传统的宗法制和专制政治这两颗古老的大树根深蒂固,以至在它枯萎消失之后,仍在顽固地施放它的影响。以“法轮功”为例,李洪志正是利用了几千年来宗法体制和封建专制政治给中国人造成的愚忠意识和依赖心理,炮制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救世主”,让人顶礼膜拜,死心塌地地追随。在“法轮功”组织中,教主李洪志的指令由于没有信徒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质疑和反对而变得随意和任性,信徒由于对李洪志的极度顺从和依赖而变得麻木不仁、无慈无悲。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民主应当是法治保障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民主应当是法律范围内的民主。法治,不但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要求法是良法、法护民主。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主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人民取得的民主权利,必须上升为法律,才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法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使公民彻底摆脱愚忠意识和依赖心理,从而远离邪教。

(三)弘扬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

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的今天,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人们精神空虚、心情压抑。那些精神脆弱、心理承受力较低的人,往往会幻想着逃离尘世,远离社会,寻找新的精神寄托。邪教的说教具有新奇、神秘、直接的特点,往往直接针对人们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心理攻势,使那些精神脆弱、心理承受力较低的人一下子找到所追求的东西,他们把邪教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为获得了彻底解脱的“秘密通道”,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了各类邪教组织的猎物,成为邪教的“俘虏”。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这里的“文明”,主要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高举“文明”的大旗,大力弘扬一切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相适应的一切文明,就能使人们精神富足、充实,如此一来,邪教新奇、神秘、直接的说教自然就难以发挥威力。

(四)弘扬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生态价值观,扫除邪教异端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生活、家庭领域、心理环境、人际关系、理想信念都受到了变革的冲击,由于现实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思想变化,导致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难以解决并不断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邪教以可乘之机,使得邪教异端思想有了生存空间,并造成人们价值观念失范。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人的解放的本质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6],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真正解决,未来理想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弘扬社会主义社会与生态价值观——和谐,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局面得到有序发展,从而使社会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以至彻底扫除邪教异端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