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营造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

营造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

时间:2023-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营造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作为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包括邪教犯罪,从理论层面上讲,实质上是社会关系失调的一种反映。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民不聊生,邪教乘势而起的现象,国外也有相同的情况出现。这就决定了应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众营造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

三、营造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

作为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包括邪教犯罪,从理论层面上讲,实质上是社会关系失调的一种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应“把社会关系归结到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从根源上考察犯罪的原因,必然与一定的生产力相联系。在有组织犯罪的诸多原因中,经济因素是首要的、基础的原因。从直观层面上看,经济贫困,生活不富裕,生活环境差,人就会心烦意躁,就容易受邪教徒的蛊惑而信奉邪教。中国古代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说法,生活困境是滋生不满情绪,寻求精神寄托的潜在心理基础。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民不聊生,邪教乘势而起的现象,国外也有相同的情况出现。许多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十分突出,先富与后富,求富的目的和手段、社会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痛苦迷惘。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谋求政治变革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信仰的消失,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使得人们心理的压力上升并开始转向寻求宗教信仰的帮助和慰藉。邪教组织混杂其中,他们打着关心人们的世俗需要、伦理道德、社会保障乃至生态环境的幌子,拉拢信众,与政府作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发、复杂的局面。反过来,社会矛盾的多发与激化,又提高了经济发展的代价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还有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处于低收入阶层,部分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下降,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人数还较多,加之社会保障机制滞后,使社会成员处于高风险状态。应该看到,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讲还不高,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人民改善生活的期望十分强烈。加之,在经济转轨期间,经济管理体制上的一些漏洞所产生的一些真空地带,出现一些无序状态,使部分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乃至医疗教育方面的合理需求被忽视。这种反差,更容易诱发不满和冲动。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突发性对抗事件,其深层原因在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和保护。基于此,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准,特别是通过发展经济,使社会的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生活日益富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削弱邪教的负面影响,争取受邪教迷惑的人群至关重要。这就决定了应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众营造生活富裕的经济环境。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发展质量

没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我们只能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徘徊。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增加国民收入分配比例,扩大公共福利支出,才能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应根据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趋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注重生产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因为没有城乡统筹,没有区域协调,就没有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的目标。从政治意义上讲,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消除城乡和区域贫富差别,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局面,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把统筹城乡的立足点放在加强“三农”工作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真正向“三农”倾斜。公共发展的重点要切实放在农村,改善民生的举措要真正惠及农民,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其次是要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配置,要将政府和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建立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四要素向农村流动。其三是要协调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四是要推动城乡改革联动,加大改革力度,抓紧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们还必须看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个长期过程。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不动摇,坚持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不放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重在激发东中西各方面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东部地区有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中西部地区有资源和成本优势。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国家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即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及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等七个方面加大力度。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瞄准特色产业,用足用活国家延续并加大力度实施的对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同时,提请国家加大沿海省市对口支援西部的力度,推动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要加大扶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都要向西部地区倾斜,增强其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要大力推进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提高发展质量,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通过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行政管理与领导方式等项改革,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二)鼓励全民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创业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经济内在增长机制越强,发展的基础就越扎实。通过全民创业激发社会潜力,把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把群众求发展求富裕的迫切愿望变成自觉的创业行动。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受邪教影响的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追求和创造现实的幸福生活。在全民创业活动中,通过发展多元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人民群众增加收入,走向富裕。促进全民创业,核心是弘扬创业精神,让创业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自觉动力;重点是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成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关键是营造创业环境,采取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的方略,为创业群众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营造一个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创建一个最为宽广的展示才能的平台。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挖掘出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全民创业的新局面。

(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

包括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饮食和居住水平;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发展,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卫生监管体系,保证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总之,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特别是通过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以住房、交通、通信、卫生保健消费为热点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由重视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转变。特别是要促使被经济问题困扰的下层民众过上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邪教组织从民生方面失去拉拢群众的借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