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

时间:2023-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内外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只有经过教育者的内化,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才能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所掌握的思想品德要求。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内外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要科学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首先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两个能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因此,和一般的认知活动相比,其过程不仅仅是认知信息的传递、加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感染过程,是教育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交互作用过程。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情知交融活动的统一,那么,这种活动的独特性应体现在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对该活动过程基本矛盾的揭示中。建构起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过程特点的基本矛盾,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而且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总体认识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具体的优势需要的差距上。前者涉及教育对象能不能接受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接受能力有关,属认知范畴;后者涉及的是教育对象愿不愿意接受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接受动力有关,属情感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能动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理性、会思维的人,其内在尺度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将自我对象化,将自身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自我观察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需要并不是处于同等地位,其中总有一种需要处于优势需要地位,决定着整个需要体系的性质,对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动机产生最强的影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满足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的功能,但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开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并不与受教育者那一时刻的具体的优势需要相符合,受教育者在那一时刻出现的优势需要可能并不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具体的优势需要不相符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人们以往所忽视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方面。

一定社会对其成员思想品德的要求总是具体化为一定的教育要求。这种教育要求的制订不仅要考虑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现状,而且要考虑到其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的要求在通常情况下总是高于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通过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缩小教育要求和教育对象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差距,直至差距消失,一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便随之结束。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动力问题没有解决,即教育对象为何会接受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动力孰有孰无、孰强孰弱正是由基本矛盾的另一方面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现实需要的活生生的人,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自身需要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适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使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实现自己需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样,教育对象才会积极地将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同时在相应的条件下,把自身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觉地转化为自己外在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内在地包含着认知和情感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实现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在新的层次、新的阶段上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在于教育者所实施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矛盾表现出来。目前对矛盾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基本矛盾上,而对具体矛盾的关注较少。为了更好地把握基本矛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必要对具体矛盾进行分析和考察。

1.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

准备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入口,也是其基本矛盾开始具体化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教育者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为进行教育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因为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自在的社会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内生的组织者、实施者、调控者。只有经过教育者的内化,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才能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所掌握的思想品德要求。其中突出的矛盾为教育者与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

多数情况下,教育者对社会思想品德要求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因此与客观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客观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一、由于自身经验、思想觉悟水平、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等自身素质因素,教育者有时并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甚至出现片面理解乃至曲解社会要求的情况。因为现代化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观念更新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社会向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地充电,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很可能落后于时代,出现不能全面把握社会要求等情况。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思想教育的客观要求,在进行教育时,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在现代,思想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并不表现规范化的模式,而主要是“向度”的规定。这就为人们的选择和评价提供了多样性的基础,为思想道德的自主性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人们不再拘泥于一种思想道德模式,而追求富有个性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与此相应,教育者在内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时,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因此,只有具有相应的主体意识、主体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才会自觉地肩负起教育使命,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现实特点,完整、准确地把握、选择社会要求,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发展表现规律确定教育目的,编制教育内容,使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要求进入教育过程中,并能为受教育者所掌握。

2.实施阶段的具体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备阶段完成以后,就进入到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教育者制定教育目标、确立教育方案和计划,对受教育者开展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环节包括确立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和计划;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在这阶段,首先主要体现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1)教育者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能达到目标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的确立要以社会思想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为依据。在实践中,教育者由于各自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制定的目标往往容易出现偏高或偏低的倾向。高目标是可以的,但不能高到受教育者不能达到的高度,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显得空泛而无意义。同时,目标也不应定得太低,这样对教育者缺乏挑战和吸引力。因此,目标的确立要适度,既要高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又能确保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使两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2)教育者所借助的教育介体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方案、计划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即通过各种中介要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才能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介体是教育内容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受教育者思想方面必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和产生出新的需求。而教育介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所以教育介体易与活跃的主体发生矛盾。在这里主要分析两种比较重要的介体即内容和方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稳定性、保守性与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现实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首先,教育内容不能及时回应时代和现实的挑战,不能直面受教育者的批判与质疑,如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就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必然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引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口号上,其结果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教育的成效也必将大打折扣。教育者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其次,教育内容不能帮助受教育者解决现实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问题。受教育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年来出现的自杀、盗窃、误入歧途等就直接同这些问题有关。但当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仍比较薄弱,尚不足以使受教育者找到解决问题方案,解除他们的困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反映时代的变化,及时地吸收教育者所需要的内容,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发展需求。

第二、方法上选择单一、落后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各种方式、方法,以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以适当的条件或方式,在必要而又可能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要求,才能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在教育的实践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开会、听报告、学文件等关起门的方法进行教育,形式呆板,使受教育者提不起兴趣,感到枯燥乏味。而在上课时,也是不问对象、不分层次、居高临下地搞满堂灌,表面上似乎完成了教育任务,实际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远远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效果。

(3)教育者本人与受教育者个体之间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会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同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联系互动增多,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擦乃至冲突也就很容易出现。

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就教育者而言,除了应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能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享有崇高的威信,进而在教育活动中产生“感召力”和“向心力”,充分显示其“人格”的力量。但有些教育者并不注意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言行不一,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使理论的力量大打折扣,导致两者关系紧张,产生矛盾。

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矛盾。这里所讲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无论哪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矛盾。此外,两者行为方式的不同、个性的差异、爱好兴趣的不同,也会引起矛盾。

第三,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只有通过教育对象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算完成。在此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期望与自身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时对自身就已经有一种批判性的认识。在教育者传递的社会要求的鼓舞下,在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指引下,他会树立一种新的自我发展的目标。同时,还会对照当前的现实状况,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期望和意向。正是这种自我期望和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促使受教育者加强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理解、体悟和追求,设定自我教育方向,不断改造现实的自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行转化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知识教育为内容,价值教育为主题的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教育过程,核心是要使理想信念、价值规范在教育对象内心深深扎根,成为其自觉行动的指南。但在当前的很多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内容和目的的知识性掌握比较重视,而对教育目的和内容所蕴涵的价值理性的把握却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达到内化的境界,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远的情况。

3.总结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思想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即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来自社会环境自发影响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正式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正面自觉的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教育系统更加巩固,功能更加完善。而环境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而且具有自发的、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消极的影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生紊乱,降低系统的育人效能,抵消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为了控制自发的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善于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培植既符合社会要求又符合个性发展需求的影响,促使教育目的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动机,才能保持教育影响高于其他外部因素的自发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其规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在起作用。因此,要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就在于认识和掌握这一过程的规律,自觉地按规律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其中,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主要有三个,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

(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方法论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对这一过程规律的研究应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即从具体的感性的实践到理性的思维,再在理性的思维指导下回到具体的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认识应该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的理性把握。我们认识这一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正确开展,而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检验。

2.要用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发展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都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划分为一定的环节或阶段。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环节或阶段、矛盾和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应的,成体系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学术界应予以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呈现出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局面。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呈现出自身固有的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有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它也存在许多具体规律,如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自我教育规律、主体差异规律、客体诱发规律、反复递进规律和周期波动规律等,其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有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

双向互动规律是指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表达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又发挥着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认识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影响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离开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体现,也就不可能形成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双向互动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那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在实践中就必须遵循双向互动规律,将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在内化阶段,在强调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适应教育者提出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品德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在外化阶段,一方面,教育者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控制教育,加深其认识,激励其情感,增强其信念,锻炼其意志,训练其行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相平衡、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注意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引导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训练、自我调节,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在重新教育阶段,一方面,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效果信息反馈的收集者和处理者,又是重新调整教育活动,进行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出者,因而应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社会效果的发出者,其主观状态直接影响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社会效果的掌握和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程,因而应当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内化外化规律

内化外化规律是指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来看,它实际上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的。内化中有外化,受教育者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思想政治品德情感、思想政治品德信念和思想政治品德意志的巩固、强化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长期践行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思想政治品德情感、思想政治品德信念和思想政治品德意志综合作用的过程。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那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在实践中就必须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实现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内化过程,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从而为外化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知、情、意、信、行诸心理要素的均衡发展,激发受教育者产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外化为行为的动机。

3.协调控制规律

协调控制规律是指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来自不同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受到来自不同教育主体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对受教育者施加自觉影响的教育主体往往不止一个,既有来自家庭的,又有来自学校的,也有来自其他社会群体的。各种不同的教育主体都会自觉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自的教育影响,这就产生了不同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由于各种教育主体在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各种自觉影响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必然会削弱教育的力量,有时甚至会使受教育者的错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得到强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各种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总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同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因此,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都会自发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自的教育影响,这就产生了不同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随着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现象都会迅速反映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来,自发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自发影响有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的则起着消极作用。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那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在实践中就必须遵循协调控制规律,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协调不同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及时纠正错误的自觉影响,使各种自觉影响汇成一股合力,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沿着符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有效控制不同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要及时收集各种教育环境信息,并对它们已经或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的自发影响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自发影响中的积极因素,使它们与自觉影响形成合力。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帮助受教育者抵制和消除各种自发影响中的消极因素,增强受教育者的免疫能力。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把教育环境中各方面的自发影响都引导到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相符合的方向上来。

【注释】

[1]《列宁选集》,1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3]张耀灿、陈万柏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92-9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