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部地区湿地保护措施
(一)借鉴中外湿地保护经验和模式
西部地区湿地保护可以借鉴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模式。如日本琵琶湖治理积极推行“五保体系”,即社会保水、机制保水、科技保水、工程保水、管理保水。[6]杭州西溪湿地采取保护和利用的模式,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六大原则,目标建设集城市湿地、农垦湿地、文化湿地、生态湿地、科普湿地为一身的西溪湿地。[7]
另外,美国、荷兰、印度、我国台湾地区等相关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可依作为西部地区湿地保护立法参考。
(二)拓宽资金来源
湿地保护由政府主导,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划拨湿地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如2007年,国家分别拨专款保护四川若尔盖湿地和内蒙古南海湿地。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但是与东部地方差距依然明显。对于湿地资源丰富、财政收入有限的地区,湿地保护捉襟见肘。湿地保护资金匮乏,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8]
西部地区应拓宽湿地保护资金来源,如设立湿地保护基金、鼓励企业参与湿地保护、向社会募集湿地保护资金、寻求国际支援等。
(三)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湿地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应成为常态性工作,而不仅仅在每年的2月2日——世界湿地保护日这一天集中进行。
地方政府及环保团体应丰富湿地宣传内容和教育形式,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如湿地摄影大赛、招募湿地保护志愿者等。西部地区乡土教材中应加入当地湿地资源保护方面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身边的湿地资源,培养湿地保护意识。
地方性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后,要及时翻译成民族语言文字,以利于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四)病险、报废水库的治理
据有关档案记载,从1954年到今天,中国溃决的大坝接近3600座,平均每年发生溃坝事件近70起,溃坝洪水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远超过自然洪水。[9]病险水库溃坝事件除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还会造成湿地破坏、甚至生态灾难。水利部门应加强水库安全检查、监测,对于病险水库要及时进行加固,避免水库因为溃坝而造成水库湿地资源遭到破坏。
对于设施老化、功能丧失的报废水库,要进行综合环境治理,如西安市对设施老化、库底污泥淤积、岸周垃圾遍布、库水变黑发臭的团结水库进行综合治理,现已形成河长6.27公里,水面850亩的生态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