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观应的家学背景

郑观应的家学背景

时间:2023-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郑观应的家学背景(一)郑观应的家世渊源1842年,郑观应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的一个传统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对郑观应先辈情况的描述,在郑观应自撰的《先考荣禄大夫秀峰府君行状》一文中是这样写道,“官应夙承庭训,饫闻先曾祖碧庄公性耿直,胆识兼优,为高祖坟地被富豪侵葬,不畏财雄势大,挺身赴县力争,经年讼始得直,合族德之。先祖鸣岐公俭朴寡言,敦品励节,均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

一、郑观应的家学背景

(一)郑观应的家世渊源

1842年,郑观应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传统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对郑观应先辈情况的描述,在郑观应自撰的《先考荣禄大夫秀峰府君行状》一文中是这样写道,“官应夙承庭训,饫闻先曾祖碧庄公性耿直,胆识兼优,为高祖坟地被富豪侵葬,不畏财雄势大,挺身赴县力争,经年讼始得直,合族德之。先祖鸣岐公俭朴寡言,敦品励节,均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26]而对自己的父亲郑文瑞,郑观应在该文中的记述更为详细,他写道:“先荣禄公,讳文瑞,字启华,号秀峰,生秉异姿,夙承家学,读书过目成诵,藏书颇富,手自校雠,丹铅殆遍,然澹于进取,敝屣科名,设帐授徒,从游者多享盛名,各有建树,手录先贤格言,编辑成帙,名《训俗良规》,借以振聋发聩。一言一行,动为世法,性孝友,重然诺,慷慨好义,有古杰士风。”[27]

根据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郑观应的曾祖和祖父辈应当是接受过传统教育,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封建知识分子,但又并非是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并且他的曾祖和祖父应当是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和在家族中具有一定道德声望的人,这从其曾祖为了祖坟被侵一事,不惧豪强,通过诉讼手段夺回坟地,受到族人好评,其祖平素品性敦厚,为人低调的事实中可以看出。而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则喜好藏书,并且淡泊功名,以开馆授徒为业,和他交往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名望和地位。

从上述郑观应的自述中,我们对其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是否有过从商经历很难推断出肯定的结论,然而,到了他的父亲郑文瑞这一代,一方面中国已经被迫打开国门,外国资本已经涌入国内,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已有所改变;另一方面,郑文瑞交游广泛,在他的亲朋好友中,多有买办商人出现,例如和郑氏家族相交两代、近百年的徐钰亭、徐润叔侄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买办商人和实业家,郑观应的叔父郑秀山则是当时上海新德洋行中一名成功的买办,他们或为郑氏族人或和郑氏家族交往甚密,从郑观应的相关著作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具有从商经历的亲友对郑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曾经起到过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二)家学渊源对郑观应的影响

从郑观应的家庭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和传统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有着一定区别的家族中长大的郑观应,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和同时期其他一些知识分子所不同的家学渊源,这对今后他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特殊的启蒙作用。

首先,在这么一个有着儒学文化传统的家族内,郑观应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儒学功底的知识分子,从事乡村塾师职业,并收藏了众多典籍,在他的严格教育下,郑观应自幼就“夙承庭训”,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并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儒学功底,这也为他以后学贯中西,将变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中学”方面的基础。另一方面,郑观应的曾祖父、祖父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却非是只懂八股的腐儒,他们相当鄙视那种“以寻章摘句为能”的传统文人。郑观应的父亲更是“澹于进取,敝屣科名",在这样的环境下,郑观应虽然也具有当时读书人中所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心理,但却并非痴迷执著于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相反,郑观应在他后来所著的《盛世危言》一书中表达了对传统的“八股取士”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强烈的反感。同时,由于其亲朋好友中多有经商者,郑观应对从事商业活动并无多少排斥心理,在其参加秀才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并非屡败屡战,而是立即听从父命走上从商之路,可以说,这些都和其三代家学渊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郑观应的父亲“手自校雠”,“手录先贤格言,编辑成帙,名《训俗良规》,借以振聋发聩”,其父对著书立说情有独钟,并且由于其父性格“慷慨好义,有古杰士风”,因此,所编辑出版的著述多数是针对当时社会现象而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务实性,能够起到振聋发聩之效。父亲的这一学术旨趣无疑对郑观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自青年时代至人生终结的近七十年时间里,始终关注社会现实,笔耕不辍,撰写并出版了一大批鼓吹变法图存的著作,企图寻找出中国社会救亡富强之路,正体现出其父遗风。

再次,从郑观应的曾祖父曾经为保护家族祖坟权益而“经年讼始得直”的事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郑观应的祖辈应当是了解律法,并且对法律具有一定信仰的知识分子,郑观应的曾祖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是通过诉讼手段来维护其权益,这和当时传统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厌讼”、“以讼为耻”的心理有所不同,而郑观应又“夙承庭训”,在从小饱闻其曾祖事迹的同时,毫无疑问会对法律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产生正面印象,这也为其将来法律思想的形成留下了伏笔。

此外,老庄道学对郑观应的思想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所采取的文化高压政策之下,明清知识分子之中普遍存在迷恋老庄之学的思潮,而七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罗浮山又坐落于郑观应的家乡附近,那里的道教氛围相当浓厚,郑文瑞就是个“丹铅殆遍”的道教信徒。郑观应自幼生活在道教活动繁盛的乡土社会,并受浓厚的家庭气氛的影响,因此他一生对道教深信不疑。[28]郑观应在辑集《罗浮待鹤山房谈玄诗草》一书的序言中是这样写的,“观应童年,愿学老庄。寻师向善,艰苦备尝。所闻小术,语半荒唐。不入空寂,便是邪狂。徒劳精力,心命惶惶。初师东海,筹置丹房。未经入室,已致倾囊。罗浮访道,复叩彭张”。[29]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郑观应童年时即已在家庭影响下对老庄道学产生兴趣,之后更是亲身入山访道。道家文化对郑观应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郑观应的著作中,道家“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和话语清晰可见,而“道法自然”一说又与近代西方自然法学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郑观应接受近代西方自然法学思想消除了文化隔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