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科举制度已不合时宜

传统科举制度已不合时宜

时间:2023-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统科举制度已不合时宜自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开始凭借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开辟了士人可以通过应试从政的渠道以来,直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已经绵延了一千三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科举制度已不合时宜

自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开始凭借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开辟了士人可以通过应试从政的渠道以来,直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已经绵延了一千三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无可否认,科举制度自隋朝初步形成,经过唐宋的逐步完善,到了明清完全定型,在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提供了一条可供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门阀,奖拔寒庶的进步作用,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然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王朝,科举制度发展成以八股文考试为主的选拔人才方式,“八股取士”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而与考试形式相对应的是,考试内容也日益不合时宜,八股文年复一年的从《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学经典中命题,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志在从政的士人穷首皓经,将才思过度集中于做八股文这种高级文字游戏,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其他学问和营生。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大举侵入中国,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科举取士制度也愈来愈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而西方文化和近代教育制度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它们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改革提供了推动力和参照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具有政治忧患和危机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开始提出了科举考试的新主张[75]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郑观应出生于一个“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澹于进取,敝屣科名”,而他自己亦是“小试不售”走上了经商道路,此后就再未和科举考试发生过任何关联,这就决定了他对传统的“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无论从考试形式还是考试内容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反感,而随着中国政治局势日益危急,郑观应在提出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政治法律制度等变法维新主张之时,愈发感觉到传统科举取士制度对变法维新的阻碍很大。那些在传统科举制度下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只知道玩弄文字游戏,而不务实际,更不通晓西方近代文化。如若没有合格的新式人才去参加选举,成为议员,参政议政,实行君主立宪制只能是空中楼阁。有鉴于是,郑观应从开启民智,设立议院,进而顺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目的出发,在其著作中大声疾呼,主张变革传统科举考试制度,从而建立起新的教育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使教育体制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相适应,以确保变法维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