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验借鉴与启示
通过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多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定法律规范,使绿色经济制度化
绿色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绿色经济应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完善的绿色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能够有效地规范各相关方的行为,引导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体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的一体化要求,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统领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成功实践中不难看出,其共同的经验就在于国家通过立法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出台一系列的绿色经济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对政府、企业和国民进行约束,完善的绿色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2008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借着全球多重危机的契机,正在朝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国家绿色转型的方向努力,包括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以及借其经济刺激计划发展绿色经济等。他们通过实施“绿色新政”,制定了各自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加强了对绿色经济的引导和扶持,推动投资转向“绿色经济”领域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灵活运用政府干预手段
从各国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历程来看,无论在拥有何种经济传统和经济体制的国家,市场主导或政府主导不能成为一国实施产业调整与升级的唯一方式。我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中,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快速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各级政府管理法规、地方行业规则,以及涌现了一大批以该经济增长模式为利润增长点的企业。而今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提出新的发展模式,有必要转变各级政府工作观念,引导各行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淘汰落后、高污染、高能耗的不规范企业与技术,在消费者中宣传普及绿色经济的必要性,以此来协调各利益相关方,获得广泛认同与理解,以强而有力的政治支持顺利保障绿色经济发展计划的开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采用税收优惠、财政奖励、政府优先购买等各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参与绿色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促进企业提高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补充推进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当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为发展绿色经济而推行的相关政策也不尽相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推行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立足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法律制度,以确保绿色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绿色经济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经验表明,通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大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和经济体系,可以推动产业的合理布局,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优化城乡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扩大绿色就业。
绿色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核心手段是以主导产业为抓手,高效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办法,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宝贵战略发展机遇,快速实现更加高效、环保、促进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结构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实现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实现更加大范围、更多产业的绿色经济结构调整,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化。
四、绿色科技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美国、日本、韩国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历程都充分表明,科技进步是一国产业进步的核心源泉,将科技研发与创新作为政策优先领域则是实现科技进步的基础。自主原创与消化吸收再创造是科技创新的两种方式,或者说,是科技创新的两种境界。在无法完全实现自主原创的情况下,消化吸收再创造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动力。一旦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能力,国家必须朝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原创努力。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雄踞世界经济强国霸主地位的事实证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其至今始终引领国际产业升级潮流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它不被其他国家所超越的自主原创的科技能力。日本、韩国等国家同样极其重视发展本国的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而归根到底,赋予美、日、韩等国如此强大科技能力的是这些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和鼓励、保护自主创造的教育制度。
【注释】
[1]美Thomas R Kuhn.Why The Energy Police Act i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The Electricity Journal,2005.11: P22—30.
[2]Abraham Ebenstein,The consequences of Industrialization: Evidence from Water Pollution and Digestive Cancers in China.2009.
[3]浙江省政府研究室,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国际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经验.浙江经济,2004(5).
[4]任勇.绿色新政:多重危机下的系统创新.环境经济,2009(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