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工程采购模式的选择
1.2.1 不同采购模式的区别
传统模式(DBB)与设计—建造模式(DB)、建设管理模式(CM)的区别,参见表1-2。
表1-2 DBB、DB、CM采购模式的区别
续表1-2
1.2.2 工程采购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每种典型的项目采购模式都可以有它的变体,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的发展变化是工程建设组织管理对建筑业科技进步的一种客观反映。项目采购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并不是扬弃和替代的过程,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后来出现的新模式就肯定比原来的模式好。当然,采购模式的发展和变化丰富了人们对工程建设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采购模式,选择工程采购模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各种具体因素灵活应用。
在对项目采购模式进行选择时,不能仅根据模式本身的优缺点进行选择,而是要依据工程项目自身和各参与方的特点来综合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模式。影响项目采购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工程项目特点
(1)工程项目的范围。项目的范围包括项目的起始工作、项目范围的界定与确认、项目计划和变更的控制。确定了项目范围也就定义了项目的工作边界,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主要交付成果。一般而言,设计—建造模式和平行承发包模式要求项目的范围明确,并且早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明确了项目的要求;当工程项目的范围不太清楚,并且范围界定是逐渐明确时,比较适合CDC(Client-Designer-Contractor)模式和CM模式。
(2)工程进度。时间是大多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业主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采用快速路径法以缩短建设工期。CDC模式的建设工期比较长,因为建设过程一经划分后,设计与施工阶段在时间上就没有了搭接和调节工期的可能,而快速路径法则减少了这种延迟,使得设计和施工可以顺利搭接。
(3)项目的复杂性。工程设计是否标准或复杂也是影响采购模式选择的一个因素。设计—建造模式和平行发包模式适用于标准设计的工程。当设计较复杂时,CDC模式比较适用。如果业主还有诸如快速路径等特殊要求时,CM模式就比较适用。
(4)合同计价方式。按照工程计价方式的不同,承包商与业主的合同可以采用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或成本加酬金合同。CDC模式、设计—建造模式和平行承发包模式一般均采用总价合同。而CM模式则通常采用成本加酬金方式,即CM单位向业主收取成本和一定比例的利润,不赚取总包与分包之间的差价,与分包商的合同价格对业主也是公开的。
2)业主需求
(1)业主的协调管理。不同的项目采购模式要求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不同,因此项目系统内部的接口也随之不同,导致业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工作量也有所区别。在设计—建造模式下,业主的管理简单,协调工作量少,采用CDC模式和平行承发包模式时,业主的协调管理工作量增加。在CM模式下,业主的协调管理工作量介于这两者之间。
(2)投资预算估计。在CDC模式和平行承发包模式中,业主在施工招标前,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较为清楚,因此有利于业主对项目投资进行预算和控制。而在设计—建造模式下,由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只有一份合同,合同价格和条款都不容易准确确定,因此只能参照类似已完工程估算包干。在CM模式中,由于施工合同总价要随各分包合同的签订而逐步确定,因而很难在整个工程开始前确定一个总造价。
(3)价值工程研究。价值工程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通过功能细化,对造价高的功能实施重点控制,从而最终降低工程造价,实现建设项目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在工程实践中,业主要求在工程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以节省投资,则可以优先选用CM模式。
3)业主偏好
(1)责任心。由于在设计—建造模式下,总承包商承担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采购等全部工作,对工程进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由其自己解决,因此,当业主不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较多参与时,可以优先考虑设计—建造模式。然而在这种模式下,业主对项目质量控制的难度将有所增加。因而,有些业主宁愿选择其他模式,以利于在设计与施工中的监督与平衡。
(2)业主对设计的控制。业主需要决定在设计阶段他们愿意多大程度地参与设计以影响设计的最终结果。如果业主希望更富有创造性的或是独特的外观设计,则需要更多的参与设计工作,这样,CM模式和CDC模式就较为合适,但CDC模式由于设计与施工的阶段划分,容易造成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条件脱节,从而不利于项目的设计优化。在其他模式下,业主对设计控制的难度较大。
(3)业主愿意承担风险的大小。随着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越来越复杂,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也日益复杂多样。业主是否愿意在工程建设中承担较大的风险也成为影响采购模式选取的重要因素。在设计—建造模式下,对有些工程项目的任务指标在工程合同中不易明确规定,因此业主和总承包商都有可能承担较大风险。如果业主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则可以选用其他模式。
根据以上对影响项目采购模式选取因素的分析,可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即选择合适的项目采购模式;第二层为指标层,是评价的主指标体系,即影响项目采购模式选取的主要因素;第三层为子指标层,是对第二层指标的细化;第四层为方案层,分别为可供选择的项目采购模式(如图1-1),并可利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AHP),将之运用于实际项目采购模式的优选中。
图1-1 项目采购模式选择的层次结构模型
1.2.3 工程采购模式应用的实证分析
对于各种项目采购模式,从理论上分析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随着各种模式的不断应用和项目建设的完成,国外在1990年代开展了几种主要采购模式的实证研究。其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Konchar博士和Sanvido教授的研究影响较大。他们受美国建筑业学会委托,对DB模式、传统DBB模式、风险型CM模式从费用、工期、质量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定量的比较结果,从而在实践上对上述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的建设项目主要是在1990年到1996年之间完成的,分析研究的关键指标为费用、进度和质量。他们对符合调查条件的351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数据和比较结果。
1)三种采购模式项目费用和进度的比较分析
三种采购模式下项目进度和费用的有关数据参见表1-3和图1-2。
表1-3 项目费用和进度的分数中值比较
资料来源:Mark Konchar,Victor Sanvido.1998
图1-2 三种采购模式的工程延期情况
资料来源:Mark Konchar,Victor Sanvido.1998
图1-2显示了不同模式的工程延期情况,每个图块的水平线表示了上面表中的三种模式的工程延期中值。DB模式和CM模式项目中50%的工程延期在0%以下(即缩短工期),这显示了前两种模式和传统模式在这一点上的显著区别。DBB模式的项目中有50%超过了4%的工程延期量。
2)三种采购模式项目质量的比较分析
业主被要求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情况和期望功能之间进行比较打分,分值越高表示指标情况越满意,如越低的启用难度、越少的维护费用等。并且用平均值来代表离散变量的中心趋势,参见表1-4。
表1-4 三种模式质量结果分析
资料来源:Mark Konchar,Victor Sanvido.1998
从表1-4可以明显看到,DB模式在质量指标上如果没有优于其他的项目采购模式也至少与其他的项目采购模式持平。特别的,DB模式各项指标都优于传统的DBB模式。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种模式不同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参见表1-5。
表1-5 三种模式的不同指标多元回归比较
资料来源:Mark Konchar,Victor Sanvido.1998.其中:NA表示没有进行分析
以上研究,表明了DB模式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且不断得到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这些研究消除了人们对DB模式的疑虑,增强了人们对该模式的信心,大大促进了其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虽然也有学者研究指出DB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除了工期上的优势之外,并没有在费用和生产力方面的优势,但有一点得到了共识:要成功实行DB模式,业主必须具有工程经验,能够在准备设计说明书阶段向承包商准确传达工程概念。因此我国的业主在选择DB模式时,除了看到DB模式的优势,同时也要审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DB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