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购物自带方便袋

购物自带方便袋

时间:2023-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 购物自带方便袋——限塑令与外部性如果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造成了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而其本人并未因这种有利的影响而得到任何报酬,或因不利的影响而支付任何费用,这种影响就是外部性。限塑令的正式实行在生活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实行限塑令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些人则认为实行限塑令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7 购物自带方便袋——限塑令与外部性

如果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造成了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而其本人并未因这种有利的影响而得到任何报酬,或因不利的影响而支付任何费用,这种影响就是外部性。

img30

大家都知道,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中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限塑之前,全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超过30亿个,每年超过1万亿个,人均近千个。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正式实行在生活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实行限塑令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些人则认为实行限塑令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究竟如何看待限塑令?为了使人们了解限塑令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来进行解释。

◆外部性

如果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造成了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而其本人并未因这种有利的影响而得到任何报酬,或因不利的影响而支付任何费用,则这种影响就是外部性,又叫做外部影响。根据外部性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好坏,外部性可分为两种,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根据外部性主体的不同,外部性可分为消费的外部性和生产的外部性。

消费的正外部性是指消费者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消费者并未因此而获得任何报酬。如居民在自家门口种花,不但使自己心情愉悦,还美化了环境,别人因此得到了好处,但居民并没有因为别人获得了好处而得到任何的报酬,这就是消费的正外部性。

消费的负外部性是指消费者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消费者并未因此而支付任何费用。如某人在家弹钢琴,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水平,却影响了邻居休息,弹琴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影响而对邻居支付任何的补偿,这就是消费的负外部性。

生产的正外部性是指生产者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但生产者并未因此而得到任何报酬。如养蜂场养蜂取蜜,当自己的蜜蜂飞到别人的果园采蜜时,果园的果树因此而增产,果园的主人获得了好处,但养蜂场并没有因为给果园主人带来的这种好处而得到任何的报酬,养蜂场的这种生产性的活动就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

生产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者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生产者并未因此而支付任何费用。如企业向大气中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但企业并没有因此而承担任何污染治理费用或对居民进行任何的经济补偿,企业的这种生产性活动就是一种负外部性的行为。

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资源配置的失当。下面我们分别对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先来分析正外部性的情况。假定经济主体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收益为VP,该行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为VS,由于存在正外部性,所以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果该经济主体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为CP,且私人成本大于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话,从个体的角度来看,采取这项行动是不利的。因为私人收益小于私人成本,个人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为CP-VP。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该行动给社会其他人带来的收益为VS-VP,远远大于个人所遭受的损失。如果从社会上其他人获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弥补个人的损失,还有一部分收益剩余,结果是整个社会的总福利增加了,采取这项行动对社会是有利的。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但个人并未因此而得到任何报酬,因此,私人活动的产出往往要小于社会所需求的产出。

再来看负外部性的情况。假定经济主体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为CP,社会成本为CS,由于存在负外部性,所以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如果该经济主体采取这项行动,个人收益为VP,且个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采取这项行动个人所得到的收益为VP-CP,社会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为CS-CP,个人获得的收益小于社会遭受的损失,采取这项行动对社会是不利的。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活动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个人并未因此而承担任何费用,因此,私人活动的产出常常要大于社会所要求的产出。

由此可以看出,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不一致,与私人受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无论是负外部性活动还是正外部性活动,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失当。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这就需要采取一定政策措施来消除外部性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讲,消除外部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实行税收和补贴。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不一致,与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因此,消除外部性影响的关键在于使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对正外部性的行为,通过予以一定的补贴,就能够使得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等。如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够提高生产率,由于其成果很容易被剽窃或模仿,私人收益远远小于社会受益,这项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企业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通过补贴,使得研发和自主创新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等,就可以消除外部性的影响,从而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对于负外部性的行为予以征税或罚款,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如对污染企业开征排污税,使得税额等于社会治理污染所花费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消除污染这种负外部性行为的影响。

二是实行企业合并。如果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产生了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外部性就产生了。一旦企业合并了,这种外部性就内部化了,外部性消失,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如大学城的建立使得周围地区的生意兴隆,房价上涨,对周边的商户和房地产商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大学的后勤部门可以通过在校门口附近建宾馆饭店将这种正的外部性内部化。

三是明晰产权。外部性的发生更多的情况是由于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明晰产权可减少外部性的发生。如学生宿舍是公共环境,如果一些学生在休息期间吵闹,会影响其他人休息。如果学校不对公共环境秩序进行规定,即产权不明晰,吵闹的情况就无法解决。如果学校规定,休息时间不允许学生在宿舍吵闹,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休息时间里公共环境属于休息的同学所有,其他人无权侵犯,一旦侵犯,同学可以投诉,学校会对吵闹的同学进行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吵闹的现象就可以解决了。可见,明晰产权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很小或为零,则无论产权属于谁,资源总能得到最优配置。

◆限塑令与外部性

外部性会造成资源配置失当,尤其是具有负外部性的生产或消费活动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应该得到有效制止,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才能大幅提高。那么,限塑令与外部性有什么关系呢?

使用塑料袋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行为,限塑令实际上是禁止负外部性发生的强制性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都习惯于使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方便、干净,且免费使用。但是塑料袋难降解,不易回收利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没有人愿意主动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相反,在购物时人们常常会要求多使用几个,因为塑料袋是免费提供的,其使用成本为零。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花费任何成本就能享受塑料袋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不必考虑使用塑料袋所造成的后果,这种对自己有利而对社会上其他人有害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负外部性行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应该减少或杜绝这类行为的发生。限塑令的实行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从法律上对塑料袋的使用进行强制管制,减少负外部性的发生。二是运用价格杠杆对污染者实行收费,从而使得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趋于一致,使得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消除负外部性的目的。可以说,限塑令体现了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进一步深入。

限塑令政策实施一年多了,在超市,塑料袋的使用量明显减少了,很多人自带购物袋进入超市购买商品。与此相反,在农贸市场,塑料袋依旧照常使用。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但商家为何仍在免费提供?为什么限塑令起不到限制的作用呢?仔细分析之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环保意识不足和消费存在惯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忽视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由此而产生的经济负外部性现象越来越多,已开始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由于环境意识的缺乏和消费的惯性,限塑令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第二,相关替代品缺乏。自2008年6月1日后,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即谁污染谁付费,用得越多支付的费用越多。限塑令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允许人们使用塑料袋,它的目的是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从而达到少用甚至不用塑料袋的目的。影响限塑令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替代品。在限塑令实施的同时,消费者面临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是付费的塑料袋,要么是价格不菲的无纺布袋,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仍然会选择付费的塑料袋。可以想象,如果有其他更环保、价格更低廉的塑料袋可供选择,如免费发放的无纺布袋,那么,限塑令的效果将会好很多。

三是执行监管困难。限塑令虽然颁布了,但在不同的区域执行效果不一。在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限塑令执行效果较好,而在农贸市场,限塑令执行效果较差。因为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数量相对较少,管理比较正规,监管比较容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限塑令实施一年来外资超市塑料袋使用率下降80%以上,内资超市下降60%以上。与之相反,在农贸市场和自由市场,由于个体工商户数目很多,管理比较松散,监管起来比较困难,因而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促进限塑令的贯彻落实

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导致市场的低效率甚至市场失灵。如果负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我们可以通过制度的安排,将经济行为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让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外部性的不良影响的目的。当然,为了防止塑料袋的过度使用,促进限塑令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限塑的经验,结合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宣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和生产销售企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在美国,很多城市近年来都开展“人人少用塑料袋”的活动,不少城市先后制定了禁用和限用塑料袋的相关法律法规,每年还开展“无塑料袋日”活动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政府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免费为群众提供布袋子及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共同营造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

二是实行奖励或惩罚措施。制度设计可以使负外部性的影响内部化。从生产者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型生产环保型购物袋,或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生产商予以停产或征收高额环境污染税。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对不使用塑料袋的消费者实行奖励制度,少用一个,奖励一定分值,分值可累计,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有一定的奖品。对不带购物袋的消费者实行押金返还制度,消费者可交一定押金领取印有商家特别标志的无纺布购物袋,用完后归还商家,同时,可要回押金。商家则对回收的购物袋统一消毒,以供下次出借。为鼓励这种行为,政府也可以对商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当然,要想从根本上制止塑料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停止生产塑料袋。对已经生产的塑料袋规定一个过渡期限,在过渡期内可使用,超过规定期限再使用就属于违法行为,并予以一定的法律制裁。

三是采用经济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对于使用塑料袋这种情况,仅靠价格手段难以遏制塑料袋的使用,必须采取经济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对那些违反国家规定进行违规塑料袋生产的企业或企业负责人予以重罚,从根源上杜绝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如南非在2003年5月出台法律,禁止生产和进口厚度低于80微米的塑料袋(后改为低于30微米),违反者被处以最多10万兰特(1美元约合7.56兰特)的罚款,并有可能坐牢。规定推出后,人们使用塑料袋时不再像从前那样“奢侈”了,很多人开始自觉重复使用塑料袋。规定推行一年多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比原来下降了60%,“白色污染”明显减少。

四是建立环保基金。塑料袋有偿使用后,各超市按大小规格将塑料购物袋的售价定在0.10元到0.30元之间,扣除成本,商场每售出一个塑料袋,大约能赚取0.05元到0.10元,商家销售塑料袋获得了一部分利润,这些利润怎么用?目前国家尚未对出售购物袋的所得进行规定,建议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将出售塑料袋获得的收入集中起来成立环保基金,用于塑料袋的回收处理与环保塑料袋的研制与开发。

总之,生活中外部性的例子不胜枚举。个人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经意地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仅靠政府干预来减少或消除外部性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外部性意识和共同参与意识。相信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