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购买拉内需

政府购买拉内需

时间:2023-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政府购买拉内需——三驾马车与总需求公式总需求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其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称为三驾马车。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是政府转移支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直接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计入总需求中。

23 政府购买拉内需——三驾马车与总需求公式

总需求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其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称为三驾马车。

img36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并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那么,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为何能拉动经济增长?为了使人们对政府的政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总需求公式

为何政府投资能够拉动内需?这个问题可用经济学中的总需求公式来进行解释。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社会中,存在四个经济行为主体,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消费者要消费,企业要进行投资,政府要进行政府购买,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贸易往来,相应的就存在四个方面的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部门需求。人们为了满足这四个方面的需求所形成的支出就是总支出,可见,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国外部门支出。

消费支出,是指消费者购买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既包括对小汽车、电视机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也包括对食物和衣服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还包括对医疗、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收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增加,但消费需求增加的比例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我们用C表示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是指企业增加新的固定资产或更换旧的固定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指购买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及新住宅的支出。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存货投资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投资增加后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能够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比如说国家投资修建一条铁路,铁路的修建,需要雇用民工,民工需要吃住,民工的吃住需求又刺激了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民工挣了钱之后寄回家,寄回家的钱又带动了家乡的消费。又如国家投资在某城市某区建设大学城,大学城的建立吸引了众多的高校进驻该地区,该地区需要提供与学生和教师的吃住行等方面相关的商品以及服务。于是,餐饮服务企业、医疗卫生企业和文化娱乐企业等进入该地区,拉动该地区消费需求的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体户获得的收入又进一步拉动该地区的消费。可见,增加一项投资往往能够通过对各方面需求的刺激作用带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最后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我们用I表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在建医院、建学校、提供国防和建设道路时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是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将收入单方面无偿转移到个人手中,领取转移支付的群体不需要提供任何的产品和劳务,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和农产品价格补贴等。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直接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计入总需求中。我们用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

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是指本国对其他国家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出口是指其他国家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净出口反映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净需求,该需求主要取决于国外的收入水平及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净出口可表示为X-M。

综上所述,总支出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国外支出的总和,用公式来表示则是:总支出=C+I+G+(X-M)。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支出就是需求,因此,总支出等于总需求,总需求=C+I+G+(X-M)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增加总需求”、“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等词汇不断出现在媒体报端。那么,究竟总需求、内需与经济增长、就业等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可通过两个不同的例子来说明。

第一种情况:假设在某地区有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某个企业老板看到这个机会后,来到此地进行投资建厂,并雇用了100个工人。假设该投资每年获利1000万元,企业老板把其中的50%作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都拿出1万元来租房子,剩下的4万元用于结婚、生孩子和成家立业,这些构成了消费需求。为满足工人的消费需求,企业老板手里还有500万元可以投资新的项目或继续扩大生产,这些构成了投资需求。具体来看,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出现对房子的需求。企业老板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或者是其他的投资者在该地盖房子。工人要吃要喝,所以,投资者可以开饭店。开饭店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这样,随着收入的提高,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就会有人来办学校。工人收入提高了,要丰富业余生活,于是就有了电影院和游乐场等。这样,这个地方由最初的一个工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种情况:假设同样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同样有一个企业老板来投资建了一个工厂,同样是雇100个工人,同样是每年获利1000万元。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老板把获利的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1万元。对工人来说,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娶妻生子,只能住窝棚。企业老板一年赚了900万元,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外地,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50年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和原来的工厂,依然没有别的产业。最后,企业老板看工厂的产品也没什么销路了,则停止生产或转移投资,结果是工人失业,社会经济停滞。

这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反映了需求影响经济的不同轨迹。在第一种情况中,经济为何能够保持繁荣?因为需求能够不断扩大,所以不断带动新的投资,如饭店和电影院等,新的投资又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产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带动了经济的增长。相反,在第二种情况,由于人们的收入极低,需求很少,投资者无法产生新的投资需求,经济无法带动起来。最后造成工人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局面。

可见,总需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外需求下降,国内需求疲软,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政府提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

◆“三驾马车”与总需求

在总需求的四个部分中,究竟哪个或哪几个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呢?总需求中有三个部分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关键作用,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是指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内需,取决于国内的收入水平和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净出口是外需,取决于国外的收入水平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内需与外需是统一的,内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外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忽视内需而过多依赖外需,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外需发生剧烈变动时,一国经济的增长就会受到影响。在外需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影响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内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只有内需的扩大,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三驾马车的作用如何呢?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不足,换言之,“三驾马车”中有一匹马是瘸腿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三驾马车”的作用。

从出口来看,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之初,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实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进出口额逐步上升,外贸依存度(某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某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上升。根据世贸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测算,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980年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8%,2003年达到60.0%,2004年进一步达到70%。从全球来看,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全球进出口总额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接近45%。可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经济大国。这种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多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也造成了内外需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使得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从投资来看,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投资能促进需求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投资是中间需求,它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在投资完成之前,投资构成需求,投资完成以后投资就转变为供给,从需求到供给的转换可能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投资率不断上升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一方面,随着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投资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来拉动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20.2%,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的增速,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保证GDP年均增长9.4%的同时,也使得投资率保持较高的水平。过高的投资率在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经济带来隐患,造成产能过剩,实体经济产生泡沫。如在固定资产投资猛增的背景下,2003年下半年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等部分行业出现了过热的情况,导致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等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又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剩,企业利润下滑,导致经济出现下滑的态势。

从消费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在70%以上,而中国的消费支出则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1978年,中国的消费率是62.1%,而到了2007年,这一比率已经下降为49%,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消费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滑,消费需求一直缺乏动力,造成投资疲软,因此,只能依靠政府投资来促进总需求增加,从而带动私人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为此,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通过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政府投资来代替个人消费和代替企业投资,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不下滑。

◆如何促进“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三驾马车”中仅仅依靠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协调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实现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三驾马车”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内需。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木桶的体积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只有提高最短板的长度,整个桶的容量才能增加。消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5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消费需求增加的空间很大。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非常庞大,国外很多企业正是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我国自身更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内的市场,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扩大内需:一方面,开发适合国内各阶层群体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市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如通过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促进农村市场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扩大就业、深化劳动就业制度及其相关的户籍、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二是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投资与消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面,消费需求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没有投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才能得到实现。在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下,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则会导致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只有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优化出口结构,保持适度的出口规模。多年来,中国靠出口的拉动作用,使得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数量较多,而高附加值的高级产品数量较少。出口商品存在价格低廉、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和品牌价值不高的问题,极易受到国外制裁。伴随出口量的不断上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剧。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显现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出口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发展和壮大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总之,三驾马车中任何一匹马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此,需要协调消费、投资与出口这“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