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就业是个大问题——就业与国家宏观调控
就业是指想工作并已找到工作获取报酬的情况,简单地说,有工作就是就业。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被认为是失业,或者说没有工作就是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就业问题。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全球经济衰退,各大企业由于利润下降,纷纷通过减薪裁员来渡过难关。美国劳工部2009年7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了46.7万个,失业率从5月份的9.4%升至9.5%,达到26年来的最高点。中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2009年1月某著名人力资源提供商发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2009年国内不同城市应届生起薪相对2008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金融危机使得大学毕业生求职“雪上加霜”。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消息,2008年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业,占1.3亿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就业成为政府最大的难题。那么,什么是就业?如何促进就业?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回答。
◆就业与失业
要了解就业与失业的概念,首先要了解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劳动的人,可见,一个人要成为劳动力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劳动力的年龄范围确定为16至60周岁,在我国,一般将16周岁作为下限,将法定退休年龄定为上限,即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二是有劳动能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能算作劳动力。如因病退职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和服刑不能工作的犯人。三是有劳动意愿。只有具有劳动意愿的人才可能成为劳动力。如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年龄虽然处于16至60岁的范围内,他们也有劳动能力,但他们不想参加劳动,因此,他们不是现实的劳动力,而是潜在的劳动力。生活中,有一些女性成家后,不愿工作,愿意在家照顾孩子和侍候丈夫,成为全职太太,这样的人也不能算作是劳动力。
劳动力人口可以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就业是指想工作并已找到工作获取报酬的情况,简单地说有工作就是就业。就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受雇于企业或政府部门;二是处于自我雇佣的状态,即劳动力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劳动力受雇于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机会减少,于是,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的自我雇佣率,从而提高就业率。
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被认为是失业,或者说没有工作就是失业。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失业的界定有三条通用的标准:一是没有工作,既不被别人雇佣,也没有自我雇佣;二是当前准备工作,有工作的意愿,在相应的时期内愿意被雇佣或自我雇佣;三是正在寻找工作,在近期内积极寻找被别人雇佣和自我雇佣的机会。
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就是总的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称为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称为失业率。就业率与失业率之和等于1。
根据失业产生原因的不同,我们可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摩擦性失业。年轻人在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之前,经常跳槽转换工作,这种在找工作或在转换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短暂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表现为,一方面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雇不到合适的人员,出现招工难。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资双方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从而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摩擦性失业是任何一个社会所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消除的。人们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职业介绍机构,或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来缩短摩擦失业的时间。
二是自愿失业。不愿接受现行工作或现行工资水平而产生的失业称为自愿失业。如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原因不是没有工作可干,而是他们嫌工资低、工作不体面、不愿干,这种情况就是自愿失业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沈阳人才市场于2008年对上万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愿意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89.6%,希望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工作的占62.8%,对月薪要求超过3000元的占30.6%,不低于1500元的占82.1%,这种择业观念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据统计,2008年沈阳约有2000名大学生因这种情况成为自愿失业者。针对自愿失业的情况,只要改变就业观念,失业现象就会减少。
三是结构性失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行业就业岗位供给量增加或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另一些行业就业岗位供给量减少从而存在富余劳动力,但是富余劳动力由于技能不足,难以胜任新增岗位,结构性失业就这样产生了。如几年前寻呼机风行之时,大量的人员在该行业就业,但随着手机普及,几乎整个寻呼机行业从市场上消失了,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寻呼机行业富余出来的劳动力由于技能不足难以在其他行业寻找到工作,则成为结构性失业者。结构性失业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再培训来解决,但由于人力资源再培训工作耗时较长,所以结构性失业持续时间较长。
四是季节性失业。某些部门的生产受气候、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季节性,从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失业被称为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主要出现在农业部门、建筑部门或一些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如夏天是冰箱的销售旺季,商场销售部会增加冰箱销售人员,而在销售淡季,商场销售部会削减销售人员来减少成本。又如番茄酱加工厂,夏季由于原料充足,企业会加班加点多雇用人员增加生产,在其他季节,限于原料供应紧张或无原料供应,企业则减产或停产,用工人数也大幅减少。季节性失业可通过给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服务,鼓励他们在淡季临时就业等措施来解决。
五是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造成劳动力需求出现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当经济萧条时,社会总需求减少,企业减产裁员,失业人员就会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社会总需求增加,企业增加用工的需求,一些人开始重返工作岗位或找到新的工作,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通过减薪裁员等方式来渡过难关,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如据新浪网站公布的信息,美国飞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2009年1月28日宣布,由于经济不景气,公司决定减少1万个工作岗位,这大约占波音公司总员工数的6.25%,这些工作岗位的减少将通过退休、裁员等方式完成。爱立信、英特尔和微软三大行业巨头于2009年1月22日均宣布了自己的裁员计划,三家公司裁员的人数分别为5000、6000和5000。周期性失业可以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抑制经济波动来避免或缓解,它是经济社会最不愿意看到的失业类型,也是宏观经济政策重点调控的对象之一。
失业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物质上,失业会使得个人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人们往往需要通过节衣缩食来渡过难关。在精神上,由于失业,个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下降,在社会上缺少认同,对自己失去信心,心理压力加大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疾病。与有稳定工作的人相比,失业者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中国有一句俗语“人穷家庭百事忧”,实际上就是讲经济给一个家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可见,当家庭成员面临失业,从而家庭经济出现困难时,家庭失和的情况更有可能出现。在家庭中,失业引起的压力也常常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失业首先意味着大量劳动力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导致社会总产出减少,是一种经济损失。其次,研究表明,失业率的增加往往会使社会犯罪率和自杀率增加,失业率过高会导致社会动荡,引发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就业形势
失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的现象,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出现了倒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现象,造成部分人员下岗失业,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减速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经济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疑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人多饭碗少”的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般来说,经济形势越好,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就业率就越高。相反,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据统计,大体上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100万人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根据2009年中国经济第一季度统计数据,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1%,是自1992年首次发布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增速低于2008年同期的10.6%和全年9%的水平。同时,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经济下滑必然对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长期以来始终对就业形成强大的压力。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300万人,2009年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2000万名农民工失岗失业返乡,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当地就业,纷纷回国就业,以上几种情况造成我国就业压力急剧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的下滑,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一次下滑。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后,出现了负数。另外,目前还有一批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虽然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是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从供求两方面来看,中国的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扩大就业的途径
失业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面对当前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各国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就业的最好途径。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出口急剧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为防止经济下滑,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如通过4万亿元投资来拉动内需的扩大,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刺激企业出口,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企业投资,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改善人们的预期,从而提高人们的消费意愿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就业的扩大。可以说,扩大内需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减轻了就业的压力。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季度分析报告称,2009年二季度的就业形势较2009年一季度显著好转。二季度就业形势好转首要表现为企业招聘大幅度增加,较一季度出现了大幅增长,环比增长速度为50.7%。企业这种招聘需求的增加主要是4万亿元中央投资拉动的结果。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增加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促进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放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新创立的中小企业,如果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给定的期限内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同时,通过创新融资体制、完善信贷机制等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原因是求职者自身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再就业培训力度。如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使得更多的求职者通过技能培训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四是完善就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尽快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使得求职者能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更多的求职信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特别监控重点人群的就业情况,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得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就业的各类职工,都有条件被纳入到社保的覆盖范围,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对于现在的失业状况,我们既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认识到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制度的完善,失业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但由于就业问题比较复杂,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目前讨论就业问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