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量增加非强大

总量增加非强大

时间:2023-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7 总量增加非强大——经济实力与GDPGDP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它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如果产量不变,价格上升,名义GDP也会增加,这种增加并不代表社会财富的实际提高。但购买旧车所发生的服务费用是买车期间发生的,应计入本期的GDP中。

27 总量增加非强大——经济实力与GDP

GDP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img40

有人说,高速公路上两辆汽车正常行驶不会对GDP有任何影响,但如果两辆车相撞,则需要出动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并且增加了清理路面的工作,增加了保险金的赔偿以及未来对新车的需求,这就会导致GDP的增加。还有人说,在地上凿个洞,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了GDP;把洞埋起来,又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创造了GDP。究竟GDP增加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正确理解GDP?为了避免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从理论上对GDP进行说明。

◆GDP的含义

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它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GDP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GDP是市场价值。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有成千上万种,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统计才能够衡量一个社会的产出状况,从而了解经济发展的状况。由于不同的商品和劳务具有不同的属性,不能直接相加,因此,统计的办法就是将每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乘以各自的产量,然后进行相加,就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总价值。我们把按市场价格计算的GDP称为名义GDP。影响名义GDP变动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价格和产量,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发生变化都会对GDP产生影响。如果价格不变,产量增加,则名义GDP增加,这种增加代表社会财富的实际提高。如果产量不变,价格上升,名义GDP也会增加,这种增加并不代表社会财富的实际提高。当GDP发生变化时,我们不能判断引起GDP变动的因素是价格还是产量,也不能说名义GDP增加了,产出一定增加了,经济一定就得到了发展。实际上,只有产量的实际增加才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增长状况,才能表示社会财富的增加。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产出的增加量,人们提出实际GDP的概念,即以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其他年份的产量都乘以基期价格,就得到各年的实际GDP。人们从实际GDP的大小可以判断产出的多少,并可以进行不同年份的比较,以判断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假定某地区只生产一种商品,商品价格和产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从名义GDP来看,四年来GDP都在成倍增加,第四年名义GDP是第一年的6倍,是第二年的3倍,是第三年的2倍。如果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以第一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来比较各年的实际GDP,我们发现,实际产出的变化并没有名义GDP的变化幅度大。第四年的实际GDP仅比第一年增加了一倍,而第二年与第一年相比实际GDP不变。可见,实际GDP比名义GDP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增长情况。

表1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较

img41

第二,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生活中有些商品是用来直接消费的,有些商品是用来投入生产过程中的,我们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把生产出来为了再出售而供生产其他产品用的产品和劳务称为中间产品。如面粉,如果面粉卖给消费者,它是最终产品。如果面粉卖给面包商用于生产面包,那它就是中间产品,只有在面包商生产出面包并卖给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的时候,面粉的那部分价值才被计入GDP中。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以免造成重复计算。

第三,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这个“一定时期”有多长?一般情况下,GDP都以“一年”作为统计时段。在国家的统计公报中也有季度或月度数据,并将其与历史同期比较,以便在一年结束前及时了解GDP的涨跌情况,并及时进行经济的调整。只要确定了“一定的时期”,则GDP只计算本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不在本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计入本期的GDP。如本期生产200万元产品,只卖掉150万元,未卖掉的50万元存货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应计入本期的GDP,因此,本期的GDP仍是200万元。同样,如果本期生产200万元产品,卖掉250万元产品,计入GDP的仍是200万元,多卖的50万元是以前年度生产的存货,在以前年度已经计算过了,不应计入本期的GDP。正因如此,只有本期生产的GDP才能够正确反映“本期”的产出情况。

第四,GDP是流量。流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区别于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GDP计算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社会新增加的产品和劳务,因而是流量。与此相区别的是,社会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产品和劳务,它是多年GDP贡献的结果,因而是存量。如某人在本期购买一辆多年前生产的旧车,价值5万元,这5万元不能计入本期的GDP,因为旧车的价值是以前年度生产的,其价值在以前年度已经算过,因此,不能计入本期的GDP中。但购买旧车所发生的服务费用是买车期间发生的,应计入本期的GDP中。通过计算流量,我们能够确定社会“新”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

第五,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DP计算在“本国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包括本国人在国内生产的部分和外国人在本国生产的部分,本国人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不纳入本国GDP的计算范围中。如美国人在中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人在美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计入美国的GDP。

如果以国民为界限进行计算,得出的产出总和称为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GNP。只要是本国公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不管是在国内生产的还是在国外生产的,其市场价值都应计入本国的GNP中。一般来讲,国际上习惯于使用GDP这一衡量指标,而不经常使用GNP,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本国人在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不好统计,而外国人在本国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相对好统计些;另一方面,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在本国进行投资生产,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带动国内的就业,也就是说,GDP更能全面地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就业状况。因此,与GNP相比,GDP在操作上更现实可行,在经济上更具有意义。因此,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这一指标对经济进行衡量。

第六,GDP是指经过市场交换所产生的价值。不经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计入GDP。如人们自己在家干家务,不需给自己支付报酬,自己的劳动也无法计入到GDP中。如果雇佣保姆干同样的家务,则需给保姆支付报酬,保姆的报酬则计入GDP中。又如人们种菜自己吃,蔬菜没有经过市场交易,所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直接的经济体现,因此,不计入GDP中。若将蔬菜拿到市场去卖,则获得的报酬计入GDP中。同样的产品和劳务,如果其经过市场交换,其交易价值得以体现,则该价值计入GDP中,如果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由于很难作出统计,因此,该价值则不计入GDP中。

◆GDP的缺陷

作为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GDP不但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还被视作衡量国力强弱与财富多少的标准,但GDP作为衡量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如下:

第一,未能衡量全部的经济成果。在GDP统计中,只有那些经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被计入GDP中,未经市场交易的价值不计入GDP,但这部分未计入的价值也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也为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家庭经济、地下经济等活动。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2008年1月17日公布报告称,韩国地下经济猖獗,其规模已达到韩国GDP的30%,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地下经济规模(美国地下经济规模约占其GDP的8.4%,而日本的地下经济规模约占其GDP的10%),如此大规模的地下经济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也许是对社会十分有用的,但是其价值并未被计入GDP中,从而造成对社会财富的不正确衡量。

第二,未体现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GDP体现了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却无法体现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同样的支出,同样是创造GDP,但不同的行为所反映出的经济增长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支出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有些支出则属于资源的浪费。如高速公路上两辆汽车相撞后,需要出动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并且增加了清理路面的工作,增加了保险金的赔偿以及未来新车的需求,这些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实导致GDP的增加,但社会总福利并未因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如果将浪费的这部分资源用于新车的生产,则能够增加汽车的产出,社会总福利也会提高。同样,人们在地上凿个洞,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了GDP;把洞埋起来,又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创造了GDP。但这仅仅是挖洞和埋洞而已,道路的里程数也并未因此而增加,道路的质量也并未得到任何的改善,但这种相反的作用却使得GDP增加了两次。可见,GDP未体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现行GDP只衡量产出的增加,并未体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成本。人们之所以要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衡量,是为了了解关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相关信息,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但是,目前不计资源和环境代价的GDP衡量方式与该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如在一些地区,在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却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使得人们的生产质量有所下降,这就产生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问题。在计算GDP的时候,我们只计算生产了多少,而不计算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所以,GDP并不能够正确反映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而是仅仅体现了产出的数量“增长”,这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四,未能反映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状况。GDP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如果GDP的增加带来的是收入的更加不公平,仅仅有少数人从中受益,则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会进一步恶化。伴随中国GDP总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7年的3.33:1,加上城市居民各种社会保障,实际收入差距高达6:1。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只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问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才能够确实得到提高。这些贫富差距问题,在GDP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科学认识GDP

经济要发展,国家实力要增强,GDP一定要增加,但GDP作为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GDP缺乏科学认识,则有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失败。如我国的某些地区以GDP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绩效的唯一指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项目的大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实际福利水平的下降。又如我国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摆脱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牺牲大量资源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严重的环境污染,各种严重疾病发病率的提高等。这时,GDP的增长仅是一种表面的增长,是无发展的增长。因此,如何理性、正确和辩证地看待GDP,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败。

一是要全面认识GDP。经济发展是全局性、综合性的概念,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不能全面认识GDP,仅注重GDP的数量增长,忽略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则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如不能够关注地区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和改善,资源是否得到高效的利用,人们的生活福利是否确实得到提高等,则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又如由于对GDP缺乏全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理性、辩证地看待GDP,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注重GDP总量增加了多少,引进了多少项目,修了多少道路和桥梁,税收收入增加了多少,却忽略经济增长的质量,忽略GDP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甚至被环境污染等问题“拖后腿”。因此,人们需要正确全面地认识GDP。

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GDP只是经济增长数量方面的变化,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质态演进,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全面进步。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GDP,并将这种正确的认识付诸行动,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实行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极低。据有关学者估计,我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GDP只剩下78%”。可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现实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不仅要数量上的“快”,还要质量上的“好”,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即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量与质的统一。

三是完善GDP的核算体系和方法。GDP核算存在一些缺陷,应在进一步完善GDP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加进其他反映和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指标。虽然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但由于环境价值不易衡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正式实施绿色GDP的核算办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论采用什么指标都有一定的缺陷。GDP作为衡量经济总量的一个指标,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依然是现存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最好指标。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GDP的科学内涵,才能指导人们科学实践。我们反对不考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效益的GDP,需要的是与经济社会的其他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GDP,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