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时间:2023-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瑞典是一个开放式经济的工业化小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市场上的经济波动对瑞典国内的经济波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小国开放类型的经济,瑞典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机制具有独特的特征,在通货膨胀理论方面,60年代的瑞典和北欧的其他国家也有其独特的模型,即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或称北欧学派的通货膨胀模型。

第四节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瑞典是一个开放式经济的工业化小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市场上的经济波动对瑞典国内的经济波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小国开放类型的经济,瑞典(以及与它类似的挪威)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机制具有独特的特征,在通货膨胀理论方面,60年代的瑞典和北欧的其他国家也有其独特的模型,即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或称北欧学派的通货膨胀模型。这一模型是由挪威经济学家沃德·奥克鲁斯特于1970年提出的,1972年伦德堡以瑞典实际经济经验支持了这一模型,1973年瑞典经济学家格斯塔·艾德格兰、卡尔—沃尔夫·法克森和克拉斯—艾里克·奥德纳进一步发展了奥克鲁斯特的观点,因而,这一模型也被叫做Aukrust-EFO模型(EFO是由三位瑞典经济学家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

对于这一模型,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姆特·弗里希曾有过这样一段解释:“所谓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把对通货膨胀的‘结构性’解释的基本要点同通货膨胀从世界市场传递到一国开放式经济的特殊传递机制结合起来。经济的‘小型’是由下述假定来定义的:在这样的经济中,它的可交易商品面临一个无限弹性的需求和供给函数,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被假定是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一模型把小国开放式经济的通货膨胀同国际价格增长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别。”(18)

如果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开放部门(E部门),二是非开放部门(S部门),前者所生产的产品是在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后者生产的产品不进入世界市场。假定π表示通货膨胀率;πE和πS分别表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πw表示世界通货膨胀率;γ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γE和γS分别表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W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WE和WS分别表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aE和aS则分别表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各自在国内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且aE+aS=1。

Aukrust-EFO模型假定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市场的通货膨胀率,即πE=πw;再假定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于非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γE>γs(所谓“生产率缺口”)。这样,Aukrust-EFO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π=πw+aS(γE-γS)(11.5)

该模型表示,小国开放式经济的国内通货膨胀率是由外生变量πw(世界市场通货膨胀率)和γB-γS(两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差)和经济结构因素aS(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所决定的。

如果采用序列分析,那么小国开放式经济的通货膨胀过程可以分解为如下序列:

①在固定汇率条件下,πE随πw的增长而增长;②πE和γE共同影响WE,亦即E部门的工人根据πE和γB的变化提高了货币工资;③S部门的工资向E部门看齐,WS随WE提高到同一水平;④S增加后,S部门企业主按成本加成定价,并根据γS的情况决定价格上涨幅度,即S部门的(WS与γs一起影响到πs;⑤结果是πE和πs以及aS(即πE和πs的加权平均)共同决定一国的通货膨胀率(π)。

例如,假定开放部门占瑞典经济的比重(aE)是1/3,非开放部门的比重(aS)是2/3,设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γB)为7%,非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γs)为2%,世界通货膨胀率(πw)为2%;这时,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WE)为7%+2%=9%,非开放部门于是向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看齐,WS也提高9%,由于非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仅为2%,故其9%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引起的价格上涨率为9%-2%=7%。将上述有关变量值代入Aukrust-EFO模型,则可计算出小国开放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π=2%+2/3(7%-2%)=5 1 3%。

根据这一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其通货膨胀率受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很大;二是通货膨胀从国际传递到国内与部门结构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些特点,对付通货膨胀不能单纯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考虑到瑞典国内强大的工会组织,也不能采取限制工资的收入政策。而必须加强开放部门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以调节国际收入,缓和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A.齐巴利斯特和H.谢尔曼在评价这一模型时指出,“正如所谓的EFO模式中所指出的,出口部门合同工资的提高相当于受到国外竞争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与国际价格上涨之和,它会使国外竞争加剧,国内价格上升,但并不会使瑞典的国际竞争地位恶化。然而,在1973年之后,物价的不稳和汇价的剧烈波动,使价格变化预测日趋困难。在70年代,模式的适用性变得更为模棱两可,使人犹豫”。(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