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可逆转的粮食产地重心北移进程,化解粮食安全风险挑战最关键的举措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生产、普及科技应用、推进社会化服务、强化基础设施持续提高粮食安全自主能力。同时,还应根据粮食生产重心的移动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把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放在农业抗旱能力建设的优先位置。我国的基本水情和光热水土资源分布特点,决定了农业稳定发展既离不开必要的灌溉条件,更离不开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打破粮食生产的水资源制约,必须积极顺应粮食生产布局和水利发展阶段变化,在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的同时,把更多的资金和政策用于支持农业节水,加快构建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农业节水体系。具体建议有:一是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增加节水灌溉设备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规模,扩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范围,尽快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北方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实施。二是加快健全农业节约用水机制,在保障农户用水基本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明晰水权、合理水价等市场化手段调动用水农户节水护水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全面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打井深度,通过发展旱作农业、适当调水、雨洪补给等措施,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二)加强耕地改良培肥,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纳入农业重大技术支持范围。从现有发展条件和工作基础来看,当前可在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有:一是测土配方施肥。这项技术虽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并取得明显成效,但还有很大推广潜力,特别是在配肥、施肥环节还有很大改进余地。建议继续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补助规模,优化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降低施肥强度、提高用肥效率。二是保护性耕作。我国引入保护性耕作理念和技术已有二十几年,农业部门也在成功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编制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但建设力度太小、推广进展太慢。建议在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基金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高产创建等政策和项目资金,用于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三是秸秆还田。这不仅是增加耕地有机质含量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还能大幅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建议从新增农资综合补贴、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加快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把提高粮食流通能力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主要粮食品种产销区错位分布的情况下,实现地区之间、品种之间、季节之间的供求平衡不仅需要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来保障,还在很大程度依赖灵活、快捷、通畅、健全的粮食流通体系。应象重视粮食生产那样重视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具体建议有:一是改善粮食运输条件,加大主产区粮食外运通道建设力度,尤其是要尽快打通东北地区粮食入关瓶颈,保证粮食货畅其流。二是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科学设置粮食收购和零售网点,积极发展新型粮食流通业态,提高粮食市场流通效率。三是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在加大主产区仓储设施整合力度、提高收储能力的同时,加快扩大主销区省级储备规模、充实县级储备,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13年9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