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韩两国纺织产业的地位和特点

中韩两国纺织产业的地位和特点

时间:2023-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 纺织产业的特征纺织产业的定义。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纺织工业从古老的传统工业体系转变为现代工业,当然,在社会计划经济体系下,像中国的其他产业一样,纺织产业也未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2.1 纺织产业的特征

纺织产业的定义。纺织产业的产品开始于纤维,完成于面料和服装,完整的制作过程从原材料到纺织品包含许多步骤,可分为上游企业专门生产原料、纱线。纺织产品制作过程开始于为纺纱做准备的纤维,纤维经过筛选和精梳,太短的纤维就被过滤掉了,多根相似的纤维被编织在一起以使他们更结实。纺织工厂可以选择使用多种原材料:棉花、羊毛、亚麻和人造纤维比如尼龙和聚酯纤维;中游企业专门进行纺纱和编织。最基础的步骤是纺纱,纺纱工操作机器旋转纤维变成纱线,一旦纤维纺成细纱线,就为纺织或针织、染色、整理做好了准备;下游企业专门从事缝纫、制衣,产品包括:毛巾、寝装、桌布、饰带、地毯、旗帜,以及可任意使用的面料、成衣和时装(玛瑞斯,2006)。因此,在本论文中纺织产业主要包含了纺织原材料生产、纺织品制作和成衣时装制作等内容。

2.1.1 纺织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纺织产业可以被看成包含许多离散行为的供应链。更进一步,该供应链从原材料来源,经过设计制造,通过分销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形成一个完整综合的网络有机系统。每一步都为最终产品做出独特的贡献。当每一种行为的位置一旦确定,成本、质量、运输的可靠性、质量投入和转运及交易成本就是最重要的变量。

2.1.2 差异化和低成本优势共存

纺织产业是一个同时兼顾劳动力密集、低工资和快速变化及充满创新的产业。在高品质的时装市场,该产业被现代技术、相关的高收入的设计师、熟练工人所武装,充满了变数;在这个市场上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流行趋势的把握和消费口味的迎合以及增加的成本效率。为这个市场服务的核心工厂多数位于发达国家的少数区域内,并形成集群。当然,这个市场也有很重要的外围低成本制造商,多数位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的地方(Navaretti et al.,2001)。另一个主体市场是大规模生产质量一般的标准化产品,诸如T恤、职业装、内衣等。为这个市场服务的制造商多数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他们雇用(半熟练的和非熟练的)女工为中低端市场做外包加工。

纺织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未受过训练的劳动力提供初次工作机会。该产业能为从来没有收入的妇女提供工作机会,甚至超过家政行业,这一点在贫困国家是非常明显的(Nord?s,2003)。此外,该产业还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以低投资成本采用相关现代技术的行业,贫困国家也不例外。纺织产业的这些技术特征使之成为贫困国家工业化的第一阶梯,已有许多成功先例。当然,这些特征也使得该产业成为进出门槛很低但市场条件瞬息万变的产业。

同时,纺织产业也是一个附加值很高的产业,设计和研发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因素。在高端的时装市场是智力密集型的设计和营销产业,比如运动装就是设计和面料同等重要。最后,研发在该产业非常重要,因为面料技术是很重要的竞争因素。纺织品贸易即与技术密切相关又与贸易政策密不可分。

2.1.3 纺织产业与流行趋势密切相关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服装能够显示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服装通常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通过服装可以推测出一个人关于国籍甚至信仰等信息。衣着时尚不可避免地根植于文化、社会和政治实践中(hollander 1993)。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的社会团体的主流时尚影响和构成这个时代的生活习惯(Fine and Leopold 1993)。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穿着来判断人们的价值观。

穿着时尚的变化总是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相符合。时尚影响着衣着设计,一种文化的流行与服装的流行紧密相关。时尚置于社会历史的心脏(Roche,1994)。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流行趋势也跨越国界,时尚和人们的价值观趋于一致。例如全世界都喜闻乐见的牛仔裤和商务西服。更进一步,信息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一种新的时尚刚刚出现在巴黎街头,很快就会出现在全世界的街头。另一个例子是绿色的流行促使服装设计师注意环境保护。今天,韩国时装设计师恰逢成长新机遇,“韩流”一时间传遍亚洲的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外国购买者开始特别关注韩国的时装产业。同时,许多设计师开始忙于在法国、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分支机构里寻找出路。韩国看起来是一个能够获得国际消费流行趋势的最佳市场。

2.2 中韩两国纺织产业发展历史

2.2.1 中国纺织产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征

(1)1979年以前

中国现代纺织工业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陈启源1873年在广东南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纺织厂——继昌隆缫丝厂。到1949年纺织工业总产出是57亿美元,占到当时中国工业总产值的38%。当时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导致生产力非常低下。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狭长贸易区内。1949年后,在新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许多棉纺、印花、染色工厂,产品快速增加。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合成纤维工业。另外,传统纺织品如棉花、羊毛和丝绸制品大量增加。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纺织工业从古老的传统工业体系转变为现代工业,当然,在社会计划经济体系下,像中国的其他产业一样,纺织产业也未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2)1979年后的发展

1979年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府选择纺织工业作为国内优先发展的产业。主要选择了六个领域来重点发展:原材料供应,燃料和能源,技术创新和转化,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信贷,汇率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交通运输等。结果是纺织产业高速增长。从1979年到1982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2%。与之相呼应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和服装最大的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棉纱、羊毛、棉织物、丝绸、服装、化学纤维和针织品。在1997年到2002年间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而与之相对应,从业纺织工人从1060万人缩减到789万人。当然,这次缩减并非坏事,它意味着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劳动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

2.2.2 韩国纺织产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征

(1)1990年前

在20世纪初韩国传统棉纺织工业开始超越其他产业发展成现代工业,也成为韩国工业现代化初期的领头羊。朝鲜战争后,韩国棉纺织工业在短期内很快恢复过来,因为企业拥有大量的有宝贵实践经验的管理各类中小企业的专家(Kim,h.J.,1989)。由于工业化初期棉纺织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原材料供应充足,资本充足,劳动力充足,所以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在1990年前韩国纺织业从低价劳动力那里获得许多优势。从1987年开始,韩国开始发展人造纤维,逐步开始迈入人造纤维时代,韩国逐步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人造纤维出口国。

(2)1990年后的发展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是韩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韩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助推器角色。正是得益于当时的政府扶植政策,韩国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不过,从1990年开始,由于技术工人短缺、劳资争端和工资成本过快上涨,纺织产业不得不转变发展战略:从以国内市场为中心向以国际市场为中心转变。韩国拥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垂直分工较完整的纺织服装工业体系,在劳动力就业、提高生产率和出口方面为韩国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产业在16年(1990—2005)间为国家赢得100亿美元的外汇盈余;并且在2002年为国民提供了380000个就业岗位,解决了占总数13.3%的就业问题。不过,近几年随着产业竞争不断加剧,韩国纺织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减少,国内市场逐步萎缩。当然,韩国纺织业只是在一般纺织品上失去竞争力,而在纺织高科技领域和高端细分市场上集中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机制。

2.3 纺织产业在中韩两国的地位

2.3.1 中国纺织业贸易状况

(1)中国纺织产业竞争力评估

中国纺织产业在出口和赚取外汇方面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纺织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同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相对较弱。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非常低廉的劳动成本是该产业最大的优势,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纺织品方面具有长久竞争优势的原因。另外,大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步多样化,市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不可估量,为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今天纺织品贸易关税规则明确地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同时也缩减了利润。许多指标显示中国纺织业逐步陷入危机的时刻正在到来。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战略是继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和经营品牌,同时注重解决我们的主要劣势包括:劳动力素质过低、不密切的客户关系,以及太低的研发和设计投入等(中国纺织产业发展报告,2007)。

(2)中国纺织业进入困难时期

中国纺织业进入生死攸关的时期,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等,还有劳动成本上升,原材料诸如棉、麻和毛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价格也持续上涨,不仅如此,政府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致使纺织工厂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另一个巨大压力来自银行,不断提高的利率和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纺织企业贷款越来越严格,使得纺织企业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纺织业必须重新理性的和客观的思考原有发展模式,不能再持续量的扩张的旧有发展模式,需探索一条以提高生产力为导向的新的增长方式(Sun,2008)。

2.3.2 韩国纺织业发展状况

(1)政府是纺织产业的协调者

韩国产业发展多受惠于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近20年的高速发展,韩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纺织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世界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经济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在韩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致力于推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功不可没。政府通过出口调节国内市场供求,调节链条从上游的纤维和纺纱一直到下游的时装和成衣。三个层面明显的调节机制控制着韩国纺织生产线:第一,在经济规模和范围允许的范围内,由国家调节纺织产业上下游的投资;第二,在产业内部通过韩国纺织产业联盟(Korean Federation of Textile Industries (KOFOTI))鼓励和限制政策来调节生产线;第三,在产业层面通过配额、贸易关系、价格、原材料进口,以及宏观上的金融贸易措施来调节生产。这三个层面的调节能基本上纠正市场不完全,保证产业高速健康发展。最近还特别显示出在金融方面和平衡国际国内市场方面的独特作用。

(2)媒体是纺织品出口的桥梁

韩国开始影响世界文化。在艺术和音乐领域,韩国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与现代西方流行偏好结合起来,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潮流。这种潮流与韩国传统文化协调一致,代表东方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很多韩国电视剧在亚洲热播,成为传播“韩流”的最佳载体。尽管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影响,但是韩国电视剧如《大长今》在世界各地热播,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韩国生活及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致使许多西方人认为韩国就是东方文化的代表。韩国纺织业搭上了“韩流”的特快列车四处传播。随着韩国文化在亚洲的日益普及化,“韩流”成为亚洲青年热捧的中心,韩国的所有商品都成为聚焦效应的受益者。国际粉丝们追逐韩国通俗音乐、电影和电视剧愈演愈烈,购买韩国商品,穿韩国时装、梳韩国的发式、吃韩国食物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攒钱去韩国旅游。据韩国政府统计,仅2004年头8个月就有300万旅游者从中国、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涌入韩国,只为参观韩国影视剧的拍摄地点或只为有机会一睹韩星的风采。在韩流现象巨大成功的鼓舞下,韩国政府利用韩流现象的杠杆效应不断改善韩国在海外的形象。纺织产业是最大的受益于韩流的产业,因为纺织服装紧紧伴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等文化产品的出口而走出韩国,韩星们的衣橱成为亚洲新一轮的服装潮流开始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