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形象的传播
所谓国家形象的传播是指作为一个系统的国家发出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国际渠道传送、被加工并最终形成国家形象的过程。
如果从国家本身的角度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于自我形象定位并结合适当方式、方法进行传播以求使自己的国家形象得到认可的过程;从国际社会的角度分析,则是国家被国际媒体认知和传播的过程;从国与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则是这个国家的信息被其他国家的主流社会认定、传播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三个过程同时进行,互相关联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这里首先要分析一下传播学意义上形象的传播过程。
(一)形象的传播过程
形象的本体是物质世界,次级本体是物质世界的综合表征。抛开人的因素,我们不妨把两者都看作是客观存在。前者必定是物质的,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后者虽然未必是物质的,但是也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物质世界的“形”。当然,我们研究的关键在“像”,也就是在具体概念环境当中通过一定媒介(medium)形成的通常意义上的“形象”。
运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差异,这些特征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物质运动过程中,形成信息,具有物质属性的信息也是客观存在;信息实质上就是“形象”中的“形”,信息在人脑中形成了某种“像”。当人们将加工后的信息这种“像”通过一定的方式“输出”之后就形成“形象”。这是“形象”最基本、最简单的形成过程。
图1:形象形成过程简图
所以,形象是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被人脑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medium)的输出。如表1所示:
表1:物质、信息、意识、形象的区别与联系[5]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形象的以下特点:
1.形象的物质本源性。形象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了物质的本源,形象无从谈起;
2.源像的客观性。物质的运动变化产生信息,这是形象的“源像”,也就是形象的次级本体;源像是客观存在的,是唯一的,但是具有不可描述性;
3.形象的主观性。由一些符码组成的意识是信息的“加工厂”,加工厂首先生产出的是“模板”,出厂销售时根据不同客户或者是其他具体环境的要求进行“深加工”并形成最终的“形象”。
根据以上对于形象特点的划分,作者试图将形象传播的过程细化(如图2所示):物质运动产生不同类型的信息I(information)a,Ib……I(n+1),这些就是平常所说的“形”,也可以成为“源像”。作为物质运动及其表征的信息进入传输领域之后必须有一定的中介,于是符号介入进来。由于“社会中人们共有的都是符号的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和符号的部分意义,而不是全部意义”[6],信息发生第一次变形,并生成Ia’(information),Ib’……I(n+1)’,我们可以把其称为“讯息”,即“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7]。讯息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来自于外界其他符号系统或类似噪音的影响,于是发生二级变形。经过两次变形的信息进入大脑。大脑中存在固有的符号系统成为一个加工工厂,这个工厂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某种“模板”。这个过程中,信息第三次变形生成模板a/ bc/……以及对于特定事物形成的总模板S。这些也就是在大脑中的映像。这些映像生成之后不会立即输出。只有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情况适当时(时间、地点等所有相关条件)以主体独有的方式将这种映像输出。由于输出过程中又有符号介入,同时也受到各种不同传输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以这里有第四次变形并形成了IMa(Image),IMb……IMn+1以及对特定事物总的形象IMC(Image Comprehensive)。形象就此形成。但是形象的使命没有终结,它会在特定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对物质本身产生影响,也就是对于物质及其运动产生反作用。
图2:形象形成过程细化图[8]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第一级和第二级信息变形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在“源像”到达大脑之前不可控制。但是当源像信息一旦被人类符号化并进行了编码,就给予外界一种控制的可能。
第二,可以假定:不同社会制度、生活背景给特定的人以及特定族群以特定符号和符号序列以及编码系统组成的意识工厂对进入大脑的各种符号进行品评,根据信息符号序列与所储存相关序列进行对照,原有符号编码被进一步强化、削弱或更换,当然也有被完整传递的可能[9]。其变化程度与信息的进入的数量、原有符号序列的“坚硬”程度、两种编码的相似程度有关[10]。
第三,由于模板输出过程及其具体内容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经济条件等,模板内容输出时会因为噪音的影响而发生第四级变形。
第四,形象形成后,对于物质及其运动过程会产生能动的影响。这是形象之作用所在。由于其各种影响方式与媒介都有人与媒介的参与,因而具有可控性。
第五,由符号所标识的信息根据其最终的传输效果,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核信息”,这种核信息在形象形成过程中相对稳定,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不会发生变化;另一种是被夸大的信息;第三种是被缩小的信息。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
根据国际关系学中系统论的观点[11],结合以上我们对于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国家的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每一个发出信息的国家系统最终组成国际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国家系统面对的是外部的国际社会、国际公众或者说他国公众以及国际组织。
假定某个国家子系统为一个抽象信息源,我们就可以把其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于是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就有了类似于普通物质形象的形成过程,所不同的是国家形象的形成是国家系统发出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系统本身就十分复杂,系统之中对于信息身份的认定不断发生变化,外部公众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这比较起单纯的物质形象的形成过程要复杂得多。
图3:作为信息源的国家及其建构的国际社会[12]
另外,国家系统本身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大量的意识因素,因而,很多信息在国家内部已经进行了相当的加工(虽然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加工的作用在逐渐缩小,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因而第一信息变形实际上在系统内部已经发生,而且上文中所说的二级变形也已经发生。这些变形的发生和系统之中的第二和第三层次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国家形象的描述必须引入政治学的系列概念,例如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政策机制等等。
同时,由于上述原因,信息被控制的可能性有了很大的加强。如果说单纯的物质形象形成过程中人是通过符号以及固有意识形态来加工经过一级变形的信息,在国家形象形成过程中,外部公众则加工的是经过n级变形的信息,这种变形有的是夸大,有的是缩小。当然不排除变形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信息的可能。
第四,由于具有比较严格的组织和制度机制的现代民族国家生来就处于国际大系统当中,相比普通的物质体,其对于信息的反馈能力更加有序;信息反馈的利益动因十分明显。
第五,国家系统四个层面本身运动所发出的信息能够相互作用。
考虑到以上五点之后,可以发现,国家形象的传播有这样一个过程(如图4所示):国家系统内部由于内部物质运动,政策调整而发出信息,这些信息被系统内部加工,发生n级变形,各类变形信息通过多种不同信道被传送。外部公众所在的国家和组织通过信道以及传播者的控制、传播者本身意识形态工厂的加工、信息的接收者的接受方式等使信息在这里又发生n级变形。信息发生了n+1次变形后,为“公众”加工形成映像并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信道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输出,并再次为其所在的国家系统和组织所影响而再次发生变形。映像输出后最终形成形象。
由此,类似于物质本身,国家形象有自己的“源像”,也就是国家系统的三个层面运动联系时,他们就会通过自己所能够达到的信道传输出来,并最终形成一国形象。实际上,这一过程在国际社会中在不断地进行着。
根据图4,我们可以找到三种国家形象:一种是具有不可描述性的国家形象的“源像”;一种是本国系统中主控族群[13]所力图树立的形象;第三是国际信道传输和其他国家主控族群所描述下的一国的形象。后两者为争取在受众中的合法化而展开对抗。
图4:国家形象形成过程图
作者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就是这种对抗的结果。这种对抗的过程中涉及到一国的国家信息实力,一国系统所传播的信息与对象国主控意识形态契合的程度;一国系统信息改变他国主控族群的意识形态的能力;一国系统信息在其他族群中合法化的能力和速度等。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和“塑造”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是国家形象客观上的描述、传输和被解读及再输出的过程,而“塑造”则是一国的主控族群或者是政治主导者利用特定的方式、方法及其控制的国际信道实现其主观上认定的国家形象的过程。塑造过程包含在传播过程内。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民族和国家的矛盾及对立仍然存在,因而,塑造对于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有十分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