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

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

时间:2023-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软实力运用: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迅速,2008年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韩要进一步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消除双方合作的各种障碍,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软实力的作用。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软实力运用: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迅速,2008年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韩关系总体发展顺利,但仍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中韩要进一步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消除双方合作的各种障碍,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软实力的作用。

一、软实力的成功运用推动中韩关系和谐发展

对中韩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软实力的成功运用是两国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自唐宋开始,中韩之间就有频繁的官方和民间往来。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国家曾经专门派人来华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治国方略,尤其是新罗几乎全盘吸收引进了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宋朝时期,高丽的成宗曾下令设修书院,系统抄习中国经史书籍,并主动派遣留学生到北宋国子监学习中华文化。元统一中国后,对高丽实行友好政策,王室间进行了联姻。护送元朝公主入高丽时的官员和文人,有的就在高丽定居,传播中国文化。许多高丽贵族子弟也来元朝学习,有的还来元朝参加科举考试。高丽王朝专设国学机构成均馆传授儒学,并设立汉语都监教授汉语。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往来更为频繁。两国使节和儒臣文士经常互相唱和诗文、切磋学问。清朝建立后,朝鲜继续与清朝中央政权发展往来,通过朝贡等形式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朝鲜李朝派往北京的朝贡使团不仅大量搜购中国书籍,而且主动结交中国文人学者,并把在中国的见闻编成《燕行录》。古代中韩之间的交往,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古代中国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但却对它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这一方面在于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同化式力量’。”(1)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东西方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韩两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对立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往来。直到冷战结束,中韩关系的发展才出现新契机。中国开始注意摒弃意识形态分歧,调整对外政策,搁置争议,以务实而又极富诚意的态度发展与韩国的合作,使两国关系大为改善。中国与韩国间的软实力外交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关系实现重大突破。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11月,金大中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同江泽民主席举行会谈,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并且商定着眼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7月,卢武铉总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同胡锦涛主席举行会谈,双方商定在新世纪建立和发展“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27—3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韩发表了联合声明,并一致同意将双方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年8月25—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一致认为中韩关系对双方而言均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并决定在以往双方联合声明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中韩两国元首还多次在APEC会议期间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磋商与协调。中韩关系从“友好合作”到“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充分说明两国战略互信不断加深,双方致力于建立和谐友好的双边关系,也说明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和软实力外交赢得了韩国的认同和积极回应。中韩双方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两国商定建立外交部门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并将双方现有的“外交安全对话”机制化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

二是经贸关系飞速发展。中韩自建交以来,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扩大,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1993—2008年,中国对韩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由82.2亿美元增长到739.5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2)2008年中韩贸易额为186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2%。在投资领域,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其对华投资的项目数由1992年的650个增加到2005年的6115个,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由1992年的4.17亿美元、1.1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97.6亿美元和51.7亿美元;截至2008年年底,韩国对华投资累计419亿美元。(3)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以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客观地说,中韩经济关系发展之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与国家经济交往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十分罕见的,中韩两国共同创建了一个范例。(4)

三是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中韩双方的文化交流已由最初的政府主导转向民间扩展。以《大长今》等为代表的韩国电视连续剧、电影、流行音乐、游戏、服饰等在中国广泛传播,国内掀起了被称为“韩流”的韩国大众文化热潮。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2001年,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年度计划。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落成。据统计,韩国130多个大学设有中文系,每年的中文系毕业生有3000多人。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11万人中,有7万名考生是韩国人。中国每年在韩国举行三次汉语水平考试(HSK),韩国则每年在北京和上海各举行一次韩语水平考试。在“韩流”与“汉风”的直接影响下,中韩两国的人员交流也非常活跃。2008年中韩人员往来533.3万人次。2008年年底韩国在华留学生约6万人,占在华留学生人数的36%,中国在韩留学生约3.4万人,占外国人在韩留学生总数的58%,均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人数之首。两国主要城市之间有47条定期客运航线,每周830多个班次,韩国是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常住中国的韩国人更是多达50多万名。(5)文化交流作为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对增进中韩民族的信任与理解、促进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地区、国际事务合作更加紧密。中韩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的利益交汇点不断增多。两国共同推进朝鲜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在六方会谈中紧密合作。在各种国际组织和全球性问题上,双方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在东盟与中韩日(10+3)、中韩日、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合作对话会、亚欧会议、东亚—拉美论坛、亚洲—中东对话、亚非峰会等地区与国际组织进行协商与合作;在环保、人权以及防扩散和打击恐怖主义、毒品、金融经济犯罪、高科技犯罪、海盗等全球问题上,中韩也有着诸多的共识,并已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事实表明,在中韩关系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恰当运用使我们收到了此前一直都努力争取而难以达到的效果,如上述中韩两国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筑。当前,中韩两国关系空前良好,各项指标都非常健康饱满,两国交流与合作渐入佳境,中韩关系成和平共处的典范。(6)这些都为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软实力因素

自中韩1992年建交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到2008年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在探索适应中不断得以提升,但两国要达到成熟与默契的伙伴关系,还面临着诸多软实力挑战。

1.共同利益进一步整合的挑战

当前,中韩关系仍处于相互磨合、达成共识的初期阶段。中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谋求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和建构半岛和平机制,以及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的需要之外,对于韩国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平衡韩美同盟关系和韩日关系,消除中国对韩国所谓“亲美疏华”的战略疑虑。2008年李明博总统访华前曾表示,如果让中国政府的领导人认为李明博是亲美主义路线的代表,将极大地不利于韩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他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明确表示,“韩中关系与韩美关系一样重要”。可以预见,未来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障碍。比如两国对朝鲜半岛中长期政策的目标及未来韩国的设计上存在意见差异;在导弹防御系统、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构想、朝鲜人权、脱北者问题、韩美关系与韩中关系的协调等问题上也存有异议;这些都是发展深化两国战略关系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7)另外,诸如高句丽历史问题的争议、黄海海洋权益的争端等问题,仍将继续考验两国的战略互信。因此,中韩双方共同利益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否则将很难抛开各种纠纷进行有效的合作。

2.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日本战败后,朝鲜半岛在美苏两大国分区占领下建立了性质迥然相异的政权制度。韩国自1948年建国起实行的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由于中韩分属于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双方立场相左,彼此泾渭分明。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结束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中韩两国隔海对峙,相互口诛笔伐,几乎没有任何往来。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仍然坚持实行社会主义的体制和意识形态,这与韩国的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有着较大的差异。社会主义被视为是“非民主”的,有些人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作为西方“民主”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对立面,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另外,虽然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但由于韩国建国后深受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的影响,与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这种差异反映在经济交往中,突出表现为在中国的韩国投资者不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并经常和中国职工之间发生误解和纷争。

3.文化争端问题

中韩之间的文化争端,主要指两国关于文化发源、文化成果及技术发明权方面的争议。近年来,少数韩国学者出于历史焦虑感,试图让半岛文明摆脱东亚大陆古代中国的笼罩,具备更强的独立性。他们将一些原属于中国的文化事件、文明成果,通过学术考据、抢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式据为己有。(8)从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到网上流传的《南韩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南韩版图,又到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再到在德国举办“南韩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声称豆浆是南韩人所发明,以及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南韩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南韩祖先等等,韩国的这些举动,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众,引发了国内关于中韩文化问题的持续争论。(9)另外,两国还存在高句丽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歧,中国认为“高句丽的祖先是汉人,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而韩国认为“高句丽是韩国民族的根源”。如何以历史、科学的态度解决这个问题,是两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4.文化贸易失衡

中韩文化贸易失衡突出表现在两国影视交流不对等。近年来,中国国内掀起了“韩剧热”,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了《大长今》、《浪漫满屋》、《澡堂老板的男人们》、《人鱼小姐》、《蓝色生死恋》、《黄手帕》等数十部韩剧,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上也大肆炒作韩国影视明星、介绍韩剧剧情、发布韩剧视频等。2002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为1639万美元,2003年为4200万美元,2004年为7140万美元,2005年超过1亿美元大关。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而到了2005年据估计已超过150套。(10)据说,平均每天有1亿名以上的中国观众观看韩国电视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市场的严格保护,中国的影视作品很难与韩国观众见面。2000年《还珠格格》被韩国引进后,虽然在晚上11点后播放,但仍以绝对优势压倒了韩国本土电视剧,此举引起了韩国方面的警惕,此后韩国很少引进中国电视剧。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影视作品相对缺乏了解,也很少能通过现实题材的作品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目前,中国内地进军韩国的影视剧,除了前几年的《还珠格格》、《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外,主要以合拍片或是有韩国明星助阵的作品为主。迄今为止,中韩合拍电视《北京,我的爱》是唯一一部在韩国三大主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

5.“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影响,部分韩国人也认为,中国的强大对韩国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于国际市场竞争、周边领土安全等各个方面。比如在经济领域,韩国对所谓的“中国制造效应”心存顾虑。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地价,韩国的一些企业将公司总部转移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一些人认为,这样下去韩国的就业机会将转移到中国,加重韩国的失业,造成韩国国内经济的空洞化。随着中国的入世,中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韩国国内市场,中国的一些产品甚至比韩国产品还有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农副产品。据韩国商人估计,在釜山东大门和南大门两个大市场里,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至少占了70%。(11)这些商品主要是日用杂货和文具等。中国已经接替韩国成为工业制造方面的地区性大国。再比如在军事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稳定持续地扩充军备,大力发展军事现代化,谋求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军事实力。而有些韩国学者认为中国此举对东亚地区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呼吁政府要重视中国军事化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进一步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思考

当前中韩关系虽然已经进入了经济、政治、安全全面合作的新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韩合作就一定能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要使双方合作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还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具体地说,进一步推进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加强区域共同文化建设

加强区域共同文化建设是缩小双方现有文化鸿沟、有效增进双方相互认同,使合作基础更加牢固的一个重要途径。中韩建设共同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两国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地理上邻近,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交往,彼此间相互交流以及友好合作已长达几千年。特别是在近代,中韩都有一段极其相似的民族历史遭遇,因而结下了互相支援、共同抗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血肉深情。因此,中国应审时度势,在加强与韩国文化交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注意打造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新的区域性共享文化。这种共享文化应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这是因为对于中韩而言,儒家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动力。在今天的韩国,儒教(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政府的明确支持,但它的社会影响却十分显著。儒教思想已经逐步渗透到韩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韩国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从西方国家传到韩国的基督教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韩国特色。建设区域共同文化不仅需要双方挖掘共同的文化渊源,并寻求其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的契合点,还需要双方基于当前合作的现实要求和共同利益联手行动。这既符合中韩两国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同利益的整合,也有利于弥合双方价值观的差异,并且还与当今国际合作的互利共赢原则相吻合,因而是国家软实力强化理论的一种创新。

2.构建更具亲和力的国际合作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冷战对抗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地区性的合作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中值得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中国要在地区事务中争得更多的话语权,就要在进一步拓展与地区国家的合作中赢得更多的认同,就必须构建一个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具有足够吸引力、更加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价值诉求、更具亲和力的国际合作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发展中韩关系而言,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以汉语教学带动文化交流。目前,韩国共有18所孔子学院,这为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崛起,韩国学习汉语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中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既满足来华学习的韩国人的需求,又推动汉语走出国门,带动更高层次的文化传播。第二,举行大型活动,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在东韩国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年”等活动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第三,重视培养韩国来华留学生。留学生是国家间友好往来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中国要通过给予优惠的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吸引更多韩国学生来华留学,向他们宣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对外政策,以此获得对我们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第四,注重运用公众外交手段,通过向韩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来消解中国国家形象中的负面因素,进而构筑更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信息时代,要综合运用报刊、电视、电台与互联网等手段,从深度、广度上传播中国文化,拉近中韩之间的距离。总之,要从增强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这个中心出发,不断宣扬其较为认同的和谐文化,使“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等理念得到更多韩国人民的理解与认同。

3.加强中韩学术交流

中韩建交以后,两国研究对方的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学术交流日益扩大。两国的研究机构共同举办中韩论坛和研讨会,两国的大学联合进行各种课题研究、开展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文学、宗教、哲学、教育、社会学等领域的学术活动和召开学术会议。目前,中国已有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成立了关于韩国研究的院/所/中心,它们和韩国的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在研究和介绍韩国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2)在韩国,研究中国的热潮也不断升温。截至2004年,韩国政府部门、大学和民间关于中国研究的机构有106个。(13)两国研究机构应加强学术交流,尤其在一些历史文化问题上应该事先加强沟通或共同研究,把这些问题限制在学术领域,不要让其引发民族主义情绪。比如在“高句丽”历史问题上,双方应该遵循和恪守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彼此尊重现实主权的政治原则来解决。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研究学术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将历史问题现实化、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现象,才不至于引发急躁的民族主义情绪。另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中国重要的外交智库,应与韩国世宗研究所、统一研究院和外交安保研究院等韩国智库加强交往与合作,通过召开“二轨会议”、学术研讨等多种灵活的形式,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化水平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但是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严重不足,出现了“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现象。对此,有专家指出,“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上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历史文化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于我们无异是一个很好的警告——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14)。在这方面,中国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重点发展传媒影视、文化信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教育、体育健身、出版音像、美术、广告、咨询、会展等文化产业;还要大力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建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级品牌,以占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另外,在中韩文化贸易过程中,政府应注意保护国内民族文化产业,适当限制韩国文化产品的大规模进入。

5.增进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

中韩两国的文化争端除了文化认识分歧外,在很大程度上也缘于两国媒体的过分渲染。中韩两国人民大部分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大众传媒,媒体的报道应该本着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和顾大局、面向未来的态度,但近年来两国媒体在报道时,都程度不同地掺杂了自身的某种偏见,这样难免有失报道的真实性,会进一步刺激两国民众本已存在的民族情绪。对此,我们呼吁两国媒体增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使命感,为两国人民提供恰当的机会和途径来了解彼此,多做一些有助于相互正确了解的事情。中国媒体应该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向韩国民众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发展的良好形势,让更多韩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要从各个角度化解猜疑,强调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韩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韩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盲目地进行不负责任、不切实际的报道和解说都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最终不利于两国友好关系的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软实力的成功运用是中韩关系和谐发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中韩关系仍处于磨合调整期,还面临着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中韩只有着力加强双方合作的软实力建设,才能进一步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双方关系更加趋于成熟与稳健。

(安秀伟 供稿)

【注释】

(1)刘德斌:《“软实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谭笑:《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冷战后中韩关系》,《当代韩国》2009年夏季号。

(3)王生:《东北亚和平与中韩协调合作》,《当代韩国》2009年秋季号。

(4)曹世功:《中韩经济关系发展评估及展望》,《东北亚研究》2004年第1期。

(5)王生:《韩国外交的美国情结与现实抉择——接近美国并不会疏远中国》,《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4期。

(6)王生:《中韩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迹、和平共处的典范》,《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4期。

(7)[韩]李熙玉:《韩朝关系、韩中关系以及东北亚合作》,《当代韩国》2008年冬季号。

(8)李凌俊:《中韩文化之争呼唤民族自信》,《文学报》2007年11月29日。

(9)参见《如何看待南韓的“文化掠夺”》,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82/cul_review/200711/t20071101_659275.html

(10)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当代亚太》2007年第7期。

(11)倪丽娟:《无限诱惑的韩国市场》,《浙商》2005年第2期。

(12)朴键一主编:《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64页。

(13)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韩国的中国研究机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81页。

(14)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