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亚的儒教文明

东亚的儒教文明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东亚的儒教文明古老而文明的中国是亚洲最有魅力、最具影响的国家,她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正是有了这博大精深的儒教文明,才能形成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儒教对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影响最为深远。儒教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深刻的影响。

一、东亚的儒教文明

古老而文明的中国是亚洲最有魅力、最具影响的国家,她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历经几千年唯一没有出现断层的文明,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儒教思想文化。古老的儒教文明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特别是东亚,即东北亚和东南亚。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幼年时生活清贫,勤学好问。青年时当过小吏,聚徒讲学。中年时受豪门压制,很不得志。55岁时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离开鲁国,开始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晚年时致力于教育,门徒三千。孔子的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论语》中。

到汉代,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和传统宗教结合起来,儒学发展成了儒教。在儒教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历代都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大儒,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大儒家。

到宋代,朱熹倾其毕生精力为《论语》作注,并把《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更是影响深远。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教非常注重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精华是“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等。

后来的元、明、清各代,均钦定《论语》为科举考试必读的教科书,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从汉朝一直到清朝,儒教维持着中国国教的地位,儒家思想一直是全民的主导思想。中国正是有了这博大精深的儒教文明,才能形成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1)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亚洲,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思想文化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实行科举制度,行政、司法和军事分权。在这种‘文治主义’下,文化方面硕果累累,绚丽多彩。”(2)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研究表明,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果大约共300项,其中中国有170多项。15世纪内中国完成的100多项重大发明,大部分传入欧洲,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政治法律上,东亚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两汉时期,儒家和法家都强调礼教法律思想。到唐朝,中国成为“法式完备”的国家。教育制度、法律司法制度、土地租赋制、品位官僚制等,东亚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国情,加以借鉴吸收。

在经济贸易上,在15世纪之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贸发展进步,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到清朝乾隆末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保持出超。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提供的数据,180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3.3%,而整个欧洲只占28.1%,美国只占0.8%。另有经济学家推算,1850年全球的GNP:东亚约占40%,西欧约占29%,东欧约占14%,北美约占10%。(3)

中国的儒教文明,深远而广泛地影响着世界和亚洲,特别是东亚。

在日本,儒教传入日本后,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世纪德川儒者伊藤仁斋推崇《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1890年10月30日,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则进一步将儒学精神融入“国体精华”之中。从古到今,儒教对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影响最为深远。最近日本祥传社推出《令高中生感动的论语》的新书,祥传社的评论写道:“在两千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日本人精神和道德的根干,日本人通过《论语》一书,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处世为人之道,踏入社会之后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并为此感到痛苦时,真正起作用的是《论语》。”(4)

在韩国,自高丽末年起,儒学就相当盛行,到了李朝时代更把儒教定为国教。韩国把孔子尊为“万师之表”,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典大祭”。韩国倡导儒教的和气生财、敬业乐群精神,营造家庭和谐稳定、道德风气良好的社会。1960年以来,韩国为传承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

中国儒教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源源不断。中国和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在人缘上是血脉相通,在地理上是山水相连,儒教传播如鱼得水。从陈朝末年至阮朝前期的500多年间,儒教成为越南的正统思想。越南历史学家陈重金指出:“我国自古至今,凡事皆以儒教为依据,以三纲五常为处世之根本。君臣、父子、夫妻,为我国社会所固有的伦理。”(5)胡志明在1945年9月2日发表的《致华侨兄弟书》中说:“中越原是一家人。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儒教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深刻的影响。198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华人农历春节献词中,号召新加坡人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说“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新加坡政府一贯坚持的“治国之纲”。1988年新加坡候任总理吴作栋在对青年团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应上升为国家意识。”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6)联合国已正式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现在,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