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世界格局的论述

有关世界格局的论述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世界格局的论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叶自成教授认为人们对世界格局的分析,大多源于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个传统理论。

有关世界格局的论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叶自成教授认为人们对世界格局的分析,大多源于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个传统理论。但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因此,仅仅从传统的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去认识现在的世界格局是很不够的:

一是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权力--实力政治,现实主义,均势理论,地缘政治等,这些理论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所谓世界格局问题,只能从权力和权力的组合来理解,权力决定着未来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权力之间的冲突决定着这种世界格局的稳定性,分析世界格局的出发点是权力,决定它是否稳定的因素也是权力,如果出现一种新的国家权力,那就需要对世界格局进行新的安排,以满足新的权力中心对国际地位和相应的国际作用的欲望。为了防止出现某一个具有特别强大的强权国家支配和控制世界,就需要由几个权力中心来制约它,在实力均衡基础上建立国际关系体系的相对稳定。

另一个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理论,它的基本特点是认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国家实力的变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后来居上,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而过去一些大国则由于势力下降,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

应当说,这两种分析理论在分析多极格局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一直是现在人们分析国际关系时很有价值的两种理论工具。

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因此,仅仅从传统的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去认识现在的世界格局是很不够的,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国际道义和文化因素作用增强。

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全球化与多样化的因素,它提出了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极,是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时代的一个部分,它的独立只是相对的,而依存性是绝对的。多极首先是全球这个统一世界中的组成部分,这和两极格局时代一个极与另一个极的对立,隔绝占主导,两极形成两个分裂的世界不同。两极时代的极从意识形态上是要么姓社,要么姓资,二者虽然也有缓和,也有和平共处,但到最后,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非此即彼。而今天的极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则是多元化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佛教,相互并存,共同发展,反映这个时代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的多样性空前发展的特点。同时,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又有同一化发展的趋势,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全球化时代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使世界格局面临的问题与过去完全不同。两极格局时代的主要问题是一个超级大国试图取得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和政治的优势,控制世界政治的主导权,它的中心点是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在这样一个格局中,哪一个超级大国拥有军事经济优势,哪一个超级大国就能得到世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并通过它控制的军事政治联盟把它的意志强加于国际社会,这样的格局主要建立在某一两个国家的实力基础上。而在全球化时代,多极化格局面临的主要任务将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污染、控制核武器扩散等,没有任何一个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决定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建立在各个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基础上,至少建立在几个主要大国的合作基础上。这样一种因素必然要求多极化格局中的多极是在合作基础上的多极,否则就会与全球化的趋势相背离。如果说两极格局中的对抗多于合作,那么在全球化时代的多极将是合作多于对抗。多极化对全球化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地区化、区域化来表现。

第三个新的因素是地区性因素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更突出,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强国,国际政治和经济与安全态势的发展呈地区化和区域化倾向。

(引自叶自成:《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

叶自成教授论述了多极化的具体内容,认为多极化是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惟一的趋势,主张用“促进大国合作战略”来取代多极化战略:

关于多极化,学术界有四个基本的共识:第一,对于什么是极,意见较统一,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极是指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形成的基本格局;第二,现在除了美国是标准的一极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力量中心虽然都具有成为一极的潜力,但现在都不具有极的含义;第三,多极化主要包含了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内容;第四,国内学术界一般都从积极和肯定意义上解释中国官方关于多极化战略的三个内容:即多极化是一种大趋势(客观判断),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当然也有利于中国(价值偏好和取向),中国要实行积极推动多极化的方针(实践中的外交战略)。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首先,多极化是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惟一的趋势,单极、两极和多极的趋势同时并行不悖,今后的国际政治最终可能形成的不是单一的多极化世界,而是三者并存的复杂结构,这也是过去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局面,人们应当为这种新结构的发展早作谋划。

其次,中国提倡的推动多极化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但实际上多极化维护和平与世界稳定的趋势只是其中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可能还具有其它的趋势,只不过现在多极化包含的消极因素被单极和多极的矛盾所掩盖,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多极有可能维护和平与稳定,也可能重新成为战争和矛盾冲突的一个主因,人们对此也必须早作谋划。

再次,多极化的战略必定首先把对美关系提到首要位置,而人们一般较强调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认为美国有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但实际上美国是一个双重属性的国家,既是一个单边主义倾向严重的国家,也应当被视为多边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提出的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要推动多极化趋势的思维。我主张用“促进大国合作战略”来取代多极化战略。促进大国合作战略不但可以完全包含中国倡导多极化的那些最主要目标,既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又能更准确地反映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能避免多极化战略中那些消极内容,也能使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更协调。

应当说,大国合作是有其客观基础的。“9·11”事件后,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出现了大国合作的趋势,虽然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破坏了这一进程,但美国的对外政策仍有调整的可能性,重新回到大国合作的轨道也不是没有可能。伊拉克战后重建和朝核问题等的处理,表明了大国合作是可以实现的。比如,中国虽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但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度出发,中国认为尽快恢复伊拉克局势的稳定对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是有益的,因此,中国对美国提出的关于伊拉克战后重建的议案,投了赞成票,并且表示向伊拉克重建提供7500万美元的援助,就是基于促进大国合作以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立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推动朝核问题和平解决的进程,一方面是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对促进大国合作也是有益的。因此,促进大国合作的战略可能比推动多极化发展的战略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更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从人类曾经过去的历史来看,简单地认为今天世界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似乎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约琴夫·奈也曾指出,就军事上讲,今天的世界是单极,是美国占绝对优势,但就经济而言,则已经是多极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经是多极化的世界。奈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个世界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纯考察一个方面来论述霸权主义、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本身就是错误的。亨廷顿指出,“当代国际政治不适合上述三种模式(单极、两极、多极)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

(引自叶自成:《超越“极化”思维--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思索》)

外交学院宫少朋教授对国际关系中的格局、国际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国际关系中的力量结构、综合国力以及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过渡与变化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解释: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和状态。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研究格局通常的方法是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力量结构。但国际格局的内涵不止于此,应包括三方面:它是国际舞台几个力量中心(国家或集团)形成的结构;它是几个大国(包括集团)形成的关系;它形成一定的体系、制度与秩序。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局性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及基本态势。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战略力量较量的客观进程,也是其国际战略运作和互动的主观努力的结果。国际格局一旦形成,又会对国际战略的制订和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格局要研究力量结构和大国战略、大国关系调整。

力量结构即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关系和结构,以及各主要力量所处的状态。分析力量结构一要看各主要力量的总体实力(硬实力与软实力);二看几种力量的相互关系和主次地位:哪种力量居于主导地位,哪种力量居于次要或某种程度的配角的地位,哪种力量独立性强,哪种力量有依赖性;三是不能把力量要素绝对化,格局及其形成不完全是力量的简单排列,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和条件,因而还要从制度性、结构性、政策性的不同视角剖析力量的强点与弱点;四是既要有静态的观察,又要有动态的观察,注意考察力量的消长。

一个国际行为体只有当它的行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能对国际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重大影响时,才能成为一种国际战略力量,并成为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国际战略力量的行为能力是由多种力量要素--即综合国力构成。研究国际战略格局,首先要对格局中各战略力量综合国力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力量对比,确定各力量的国际地位。

对于综合国力的分析是研究力量结构的基础。如何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情特点,关键在于对国家权力构成要素有一套科学的分析体系。在综合国力分析中国家的基本实体--国土和人口,经济能力--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军事能力--战略核力量、常规力量、科技力量构成国家的硬实力。国家的凝聚力、政府的组织、决策、管理、文化感召力、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构成国家的软实力。考察综合国力要将二者结合。同时对衡量每一个构成要素的标准也要及时调整。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研究综合实力时尤其要重视“软实力”的创新和转化的作用。

仅有对各国综合国力评估不能形成对力量结构的全面认识。在国际格局研究中,重要的是进行力量的对比。对比包括三个角度:首先是在格局中的定位:如超级大国、力量中心、中等国家等,从中分析哪些力量的组合是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在一定时段内力量的演变,如持续增长、高速增长或零增长、负增长等。这种动态的分析对于力量结构是否稳定关系重大。第三是力量对比,特别是几个力量中心对国际政治安全、经济繁荣、制度建设的影响力的对比。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美苏实力对比,以及北约和华约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对比的研究是认识两极争霸体制的战略环境的基础。在90年代关于美国的经济的优势地位在今后10年是否会为日本、欧盟所取代的研究成为确定21世纪是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体制的重要依据。

(引自宫少朋:《冷战后国际关系》)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阎学通教授认为,讨论国际格局,不仅要看大国间的实力对比,还要看大国间的战略关系:

讨论国际格局,第一是看大国的实力配置,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力量是怎样配置的,实际上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第三世界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大国现在什么样呢?大国的力量对比是“一超多强”,甲级队有美国一个国家,乙级队有几个国家,中国、日本、俄国、欧洲/德国。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是多少呢?美国的国防开支(2000年)是将近3000亿,中国是100亿,俄罗斯60亿,印度120亿,日本不到500亿,德法意三家加在一起1200亿。科技发明量,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占到世界的74%。

讨论国际格局,不仅要看大国间的实力对比,还要看大国间的战略关系。现在比较稳定的战略关系是美日同盟、美国与欧洲的北约、再加上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三个关系不完全一样。日美同盟和北约是非常明确的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是比较牢固可靠充实的有实质性内容的同盟,中俄之间不是一个军事同盟,我们不是同盟关系,同盟关系的核心是当盟友受到第三方军事攻击时,另一方自动成为战争中的一方,就是说如果我们和俄国有了同盟关系,我们只要打起来,不管跟谁打,俄国马上站到我们一边帮着我们打,这是根据条约规定。不是俄国不想跟我们结盟,是我们不想跟俄国人结盟,美国从战略利益需要,必须保持一个强大的敌人在。因为敌人在,其他国家才能跟着他走,否则美国领导世界的合法权益就没有了。没有这个敌人,美国就无法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在可见的未来10年之内这种战略关系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在推行的多极化政策能不能实现,也就是中国要成为世界诸强之一能不能实现,中国能否赶上美国,100年有这个可能性,50年这个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10年、20年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钱并不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并不是最富有的国家就是最强大的国家,中东国家人均收入都比美国高,它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技术上不去,没有创造力,再有钱也是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与美国人平起平坐。钱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超级大国的惟一标志。国家的多极化现在看来比较困难,法国实行区域多极化策略,推动欧洲一体化。20年之内,在世界上出现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是比较困难的。将来的多极化很有可能是东亚、北美、欧洲这样一个三极世界,也有可能出现一个两极世界。

(引自阎学通:《新世纪中国面对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