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与世界格局
“9·11”恐怖袭击导致近3000人丧生,造成约10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是1812年美英战争以来美国本土遭受的最严重的外来打击。美国社会和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南开大学全球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庞中英教授对“9·11”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亚洲政策、美国对欧洲的担心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论述:
“9·11”恐怖主义袭击是对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第一次攻击,美国与美国人民简单地愤怒了,美国政府发起了反击恐怖主义的战争。与其说反恐战争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还不如说,美国是为了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不被动摇。美国通过打击支持恐怖主义的阿富汗前塔利班政府、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利用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矛盾长驱直入世界地缘政治中枢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这是巩固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的关键步骤。
在亚洲,美国担心中国成为亚洲地区的头号大国而挑战美国的利益。中美双方缺少互信,深刻的原因不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而正在于此。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的强大,美国的中国政策越来越趋向于遏制中国。中国的根本国家目标是现代化、发展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大国,但美国日益感到这个崛起的中国大国不符合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利益。
美国通过制定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牢牢地控制住日本,使得日本无法有效抑制美国的单边主义,确保了美国在亚洲(西太平洋)的最重要军事基地的长期稳定。日本别无选择,不得不长期在安全上依赖美国,把对美国的关系当作其头号对外关系。没有了与日本的同盟关系,美国将不再是自我宣称的“太平洋或者东亚强权”。
美国还担心亚洲国家在中国与日本的支持下组建类似欧洲那样的地区集团,降低对美国的安全与经济依赖。一些战略家公开担心,搞不好的话,这样的亚洲地区集团变成对美国不友好的组织,所以,美国不能支持任何亚洲走向集团化的努力。
美国的亚洲政策越来越像昔日英国的欧洲政策,那就是使用均势手段“以亚制亚”。其中,核心的是用日本与印度之力制约中国,最终,使得没有任何一个亚洲大国有能力挑战美国在本地区的超级霸权地位。
在欧洲,美国担心统一的欧洲摆脱美国对欧洲的垄断统治,对于欧洲任何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动向,包括欧洲与俄罗斯的新关系,美国发自内心是不满的。
建立所谓“绝对安全”的导弹防御体系是为了保持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而改变核政策更是为了美国本身的长治久安。最近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从美国核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这个惟一超级大国为了保持其地位,甚至不惜危险地根本改变其核政策,让“无法使用的武器”变成保持美国世界地位的利器。
总之,当今美国的全球战略、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如何保持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但不被动摇,反而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与膨胀。
(引自庞中英:《为保持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而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教授认为,“9·11”仅改变了美国,但并没有改变世界:
“9·11”改变了美国,但没有改变世界,如果说“9·11”以后的世界发生了变化,那也只是随着美国的改变而做出的反应。它不像“二战”结束或是冷战结束,确实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的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进程。没有一个国家在“9·11”之后把反恐作为工作重点,所以美国让其他国家跟它一起反恐难度很大。
短期之内,“9·11”提升了美国霸权。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凝聚力提高,政府动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力量的能力在增强。然而,我怀疑美国正在走下坡路,事物走到顶端总是会下降的,过去我没看到美国霸权的顶端,今天我似乎看到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榜样力量在下降。作为霸权国家,美国的软力量是很强的,它的一整套价值观(包括民主、自由、人权、市场经济)不仅不容易受到攻击,还能在世界上树立自己的威望,这就是一种霸权的软力量。然而,“9·11”之后,美国国内开始启动“恐怖活动情报和预防系统”,有些政府部门鼓励人们互相监视和举报。为了破坏恐怖组织网络,抓进去许多人,不公开审判,绕过某些法律程序,远离过去美国引以自豪的宽容和法制,越来越接近它所指责的“极权主义国家”的做法。民族主义升起来,自由主义受压抑,美国因此不再是一个例外的美国。现在美国人如果在“9·11”及反恐问题上批评政府,要美国反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由于美国外交的单边主义色彩突出,战略上的进攻性加强,国际社会对美国反恐支持有所减弱。今年(注:2002年)以来,欧盟与美国的贸易争端非常严重,在打击伊拉克问题上,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的立场相差甚远;美俄关系在“9·11”后的改进是大国关系最重要的变化,但是此后的发展表明,美俄之间仍然有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就在美国大张旗鼓准备对伊动武之际,俄罗斯与两伊和朝鲜的关系都有所发展;随着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出现裂痕,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不满会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总之,与一年前相比,美国外交的外部阻力有所增加。
(引自王缉思:《“9·11”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可能前景--专访王缉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