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抛出学者生命的真实弧线
1.由一个钢筋森林逃离到另一个钢筋森林
追根溯源,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其发展结果大都成为某种“术”:孔子哲学成为“人际术”,老子哲学成为“权力术”,庄子哲学成为“养生术”。著书立说做学问也不例外,一股脑儿被统称为“学术”。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倾向深深影响了中国学人的思维和实践。
本来,人文学科的培养应该是脱离现实、超越现实的,这才能创造出一种形而上学的美,并且这种固守的美应该是保持人类作为高洁的灵魂存在的保证,但不幸的是,当物质主义成为一种庸俗主义的潮流的时候,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沦为了物质欲望的一个部分。无非是由一个钢筋森林逃离到另一个钢筋森林,由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走进另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由一个繁忙的都市跻身到另一个繁忙的都市,至少我是这样的真切感受。
2.人人皆可上演一场快乐的表演
在大众眼里,“学术”是一个让人开怀和着装的字眼。她总能让人想起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甚至革新,代表着自由、自然、学识和智慧,甚至超世脱俗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围绕“学术”命运的争论,纷纷扰扰。有人在为学术的实用主义高歌,有人发誓要捍卫学术的神圣,甚至建议把“学术”列为保护建筑那样,来保护其不被毁坏或破坏掉……然而,当“学术”上方的天空乌云密布,雨滴坠落,大雨倾盆,愉快的“游泳者们”甚至来不及整理他们的东西就四散离去。空空的浴场,又开始慢慢等待来年的夏季。
所以,我想,在日益商业化和实用化的时代,重要的不是一味坚决地去抵触,或者聚集起来向太阳祈祷,而是信任与被信任的互动,只要有爱学问、求知识的心,便随时能够上演,并且人人皆可上演一场快乐的表演。
3.竭尽全力将学术运动幻化为美妙的舞台
当学术的结果被越来越多的利益笼罩,学术的过程便不再似理想中的那样单纯而快乐。除了那种纯粹为了愉悦心情的阅读、写作和高谈阔论,更多的它是一种竞赛、一种比拼,并且归根结底是一种游戏,让人们奔跑跳跃,让人们旋转晃动,唤醒人们心底最真实喜悦感的心与心的交流。
我生活其中,参与其中,因为那是我生存的舞台。我会努力去记住,在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输赢的结果,而不是输赢的过程。然而,我毕竟是我。众所周知,旅游策划往往开始于一个主题,可能是一段历史、一本书,连接我们生活或者未来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会寻找一些图像、数据、资料,作为不同风格的出发点。
所以,我异端甚至固执地坚持认为,读书也好、教书也好、写书也好、作报告演讲也好,它们充其量不过是用作实现一种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而微的手段和工具而已。既然如此,学术之“术”就具有非同异常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学问的声音、精神和灵魂。向左还是向右,人文还是地理,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学问的成就是出色的学术技巧带来的结果。
所以,看来我要在一个看起来最不适合思想和个性的地方,并且甚至被认为还没有充分资格和资本的时候,激发起思想。让我们在这个商业消费主义至上和学术主义至上的年代里,寻找人文的关怀和重拾知识的自信。在浸湿、碰撞、跌倒、伤痛甚至挣扎中,竭尽全力将学术运动幻化为美妙的舞台。虽然并不优美,但相信人人可以身影晃动,激活个性,积健为雄。
4.学术生活平淡无奇但却津津有味
我是一个有“野心”的学者,虽然知道自己永远成不了那个“家”,但也乐此不疲,潜心经营和耕耘。作为一个“非著名学者”的学术生涯,教书是我的工作和职业,也是我的“饭碗”,因此决不敢有半点马虎。写书则多半是为了教书,为了保住“饭碗”,同时也为了演讲、为了策划而积累资本。否则便无法在学术圈里立足,无法保住生存的饭碗,也无法去做这样或那样的旅游策划。
在学术上,我并不是一个“恣意妄为”、“天马行空”的学者,不像某些学者那样敢于发挥而大胆创意,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也许在很多“大家”的眼中,我的学术生活简直平淡无奇,但对我而言,却津津有味,乐在其中。因为我前行的每一步,都有所计划,都在沿着自己的策划道路和谋定方向行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