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湖北经济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一、城市化是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关键
城市化是指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对中国经济跨世纪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城市化是世界潮流
联合国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正在迅速城市化。195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9%;1995年则上升到45%;2025年将达到65%以上。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发达国家更快。1950~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由4.47亿增加到9.1亿,增长了1.04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则由2.87亿增加到16亿,增长了4.6倍。
2.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机器大工业导致了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而工业的集聚必然产生大规模的城市,正是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现代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化正好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规模效益,形成发达的城市文明,极大地推动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城市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城市化没有农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是不可想象的,而农业的商品化、剩余农产品的增加,又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又能“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现代物质技术基础、资金和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又加速城市化。城市是城郭加市场,市场又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化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必然带来城市的繁荣、发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
5.城市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是知识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最重要的场所,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主要设在大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也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形成和发展,可以说城市是知识经济的摇篮。要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尽可能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强大动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推动型的经济增长,实现了1979~1988年10年平均年增长9.6%的高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主要由城市化推动的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由于中国面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消费需求升级、工业化深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城市化的发展,都有待于城市化的推动,所以中国经济由必需消费品需求推动型的增长转向城市化推动型的增长。中国经济跨世纪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化。
7.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拥有12亿多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内需的推动。这一点在当前通货紧缩、需求不旺、出口不振、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怎样才能真正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呢?这关键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消费需求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富裕型转变,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方式正在由城市向农村普及,城市化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公共建筑、交通、通讯、水电基础设施、住房、汽车、家庭电气化、环境美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包括湖北省经济要真正实现跨世纪的大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城市化。
二、湖北省城市化的现状
城市化既是湖北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又是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首先必须弄清目前湖北省城市化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改革以来城市化的发展
改革以前湖北省的城市化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数量少,除武汉外的城市规模太小,城市建设相当落后。改革以前,湖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53年城市化率全国是13.3%,湖北省仅为9.16%;1964年全国是17.9%,湖北省为14%;1982年全国是20.55%,湖北省也只为17.68%。1982年全省仅有城市11个,建制镇127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省的城市化步伐也大大加快。1990年湖北省的城市化率达到28.75%,比全国的26.41%高出2.34个百分点,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同1982年本省水平相比,上升了11.07个百分点。1997年湖北省有城市36个,建制镇837个,分别比1982年增加25个和710个,增长的幅度是非常大的。
2.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以来,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城市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1)城市化发展仍然滞后。1997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是78%,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率是46%,与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的城市化率是42%,我国城市化率1997年只有29.92%,仍然滞后10多个百分点。湖北省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1997年的城市化率是31.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湖北改革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但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依然比较低。
(2)城市规模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湖北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长江的中游,拥有江汉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工业基础也较好,完全有条件形成像沪、宁、杭那样的城市圈,珠江三角洲那样的城市群,沿渤海湾那样的城市带。美国未来学家预测未来世界的10大超级城市,中国有两个,第二名是武汉,第四名是上海。之所以把武汉列入且排在第二位,理由是因为武汉处于中部要地,拥有高技术产业以及数十所大学,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但是,湖北省现在仅有武汉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25万~50万非农业人口的中等城市也只7个,而珠江三角洲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有4个,25万~50万非农业人口的中等城市有12个。显然,湖北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数量都太少,而且建制镇很多,规模太小,平均每个镇的人口只有4 000人左右,布局分散,这是城市化水平低的重要表现之一。
(3)城市建设比较落后。湖北省各个城市的建设虽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仍然比较落后,仅从武汉的城市建设现状,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一般主要看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口医生数、人均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用电等指标。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的情况和初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城市应达到的标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详情如下表所示:
三、湖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对策
为了有效地解决湖北省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必须把实现城市化作为湖北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目标
过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上没有把提高城市化率作为发展指标,甚至连湖北省统计年鉴中都缺乏湖北省城市化率这样重要的统计指标,而世界银行每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中,把城市化率作为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指标。必须尽快改变对城市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状况。
2.必须使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合理化
现在都在讲小城镇、大战略,把眼光都盯在了小城镇上,其实,城镇化才是战略,小城镇只是一个重要战略措施。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不利于发挥城市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不能形成“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看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不城、乡不乡,小城镇遍地开花。除了特大城市的规模应适当控制外,大、中、小城市都应加快发展。城镇的布局和建设,必须综合考虑水、交通、市场、产业等因素,合理规划。
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是否都需要严格控制?控制得住吗?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大城市的规模都要严格控制,实际上也是不能完全控制住的。据有关资料,1990年,世界上的大都市纽约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8 886人,莫斯科为8 935人,东京为13 l 58人,巴黎为20 427人;1995年,中国的大城市北京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 334人,上海为4 651人,深圳为4 616人;1998年,武汉是4 374人。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人口密度。中国大城市存在的水、电、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主要不是由于人多,而是城市建设落后;主要的方针不应是消极地限制人口,而应是积极地发展城市建设。1996年,世界上超百万人口的城市有328个;中国有12亿多人,占世界人口的22%以上,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34个,仅占10.4%。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应该建设更多的大城市。实践证明,许多大城市制定的人口规模控制指标,基本上被突破。
湖北省城市化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把宜昌、荆州、黄石、襄樊这4个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有产业支撑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上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形成以长江、汉水为红线,宜昌、荆州、武汉、黄石、襄樊等大城市均衡分布的城市带;把武汉建成超级城市,形成以武汉和黄石为轴心的城市群。
3.必须实行制度创新、政策导向、转换机制,以加快城市化和城市建设
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尽快把户籍管理转变为身份证管理,首先要取消的是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为城市化消除制度障碍,加强制度保护。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降低搬迁成本,减少搬迁阻力,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搞好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需要大量的资金,必须变政府推动型的城市化为市场推动、政府导向型的城市化;变城市建设由单一政府投资的模式为政府、企业、民间、外资等多元化投资的模式,省政府的投资不能“撒胡椒面”,应主要用于发展大中城市,小城镇主要靠社会集资,鼓励兴建“农民城”。
总而言之,湖北省必须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相结合,“据点式”城市化与“网络式”城市化相结合,内涵式城市化与外延式城市化相结合,政府发动型城市化与民间发动型城市化相结合,市场推动、政府导向,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朱庆芳等.世界大城市社会指标比较.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周振华.增长轴心转移: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经济研究,1995(1).
简新华,刘传江.从国外的城市化看中国的城市化.城市问题,1997(5).
(原载《计划与市场》1999年第2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湖北21世纪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月刊》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