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后发优势和劣势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发展落后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经济规模小,收入水平低,资金短缺,积累不足,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在70%以上。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2l世纪将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初步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临实现发达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为了保证这两大历史使命的完成,我国提出了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这个战略,必须深入研究跨越式发展的内涵、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利用和克服、什么是后发优势、怎样才能发挥等问题。我们在《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文中,已经分析了为什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能否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本文着重探讨后发优势和劣势及其对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一、后发劣势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为此,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何在,而后发优势和劣势是这种优势和劣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后发优势和劣势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发展落后的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因此,后发优势和劣势也是一种比较优势和劣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首先面临的是后发劣势。后发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资本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的不利因素。资本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资本的数量和积累的快慢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经济规模小,收入水平低,资金短缺,积累不足,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1999年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2万多美元,发展中国家只有1 000多美元,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发展中国家不仅难以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甚至可能陷入“贫穷→资本短缺→经济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积累不足→资本缺乏→经济难以增长→再贫穷”的“贫困恶性循环”。

2.技术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不利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普遍落后,总体水平都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大,至多只是在少数领域达到先进水平,个别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极不利于社会经济快速、高效增长。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在70%以上。

3.人口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素质低的不利因素。人口的素质、规模、增长速度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大大超过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人口年均增长率发展中国家是2%,发达国家只有0.7%;1990~1997年发展中国家是1.6%,发达国家还是0.7%。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得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的人口负担越来越沉重,更多的收入用于新增人口的生活,使得储蓄水平和储蓄率很难提高,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教育不发达,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素质低下,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低,分工专业化程度不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不仅使得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而且就业问题也特别严重;由于发达国家工作和生活条件优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加剧了人才缺乏的问题。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4.制度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没有形成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的不利因素。制度是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制度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会严重妨碍经济发展。我们这里讲的制度,主要是指涉及资源配置方式、制约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制度是更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运行制度。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形成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有效的法律规章,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反,发展中国家往往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相当落后,有的国家市场体系发育很不成熟,有的国家法律制度极不健全,有的国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运行,甚至还有一部分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安排极不利于优化配置资源,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5.管理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管理落后的不利因素。经济管理也是决定经济效益高低、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企业家队伍,政府拥有长期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和较强的能力,宏、微观经济管理的水平都比较高,管理体系比较健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方法比较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先进。相反,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较差,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手段陈旧,因此管理水平相当低,极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

6.竞争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竞争劣势,首先是资本、技术、人口、制度和管理劣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发达国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市场经济制度成熟、管理比较科学,因此劳动生产率高、创新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处于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低,所以竞争能力弱。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大多数质量差、性能不强、仿制品多、创新产品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弱者与强者的关系。而且,国际经济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也不利。国际市场往往被发达国家操纵、控制,限制高、精、尖技术的输出,人为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价格,甚至有的发展中国家连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自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像不少发达国家那样靠掠夺别国财富积累原始资本。不少发展中国家过去领土被占领、资源被掠夺、贸易不平等、经济受剥削;现在又经常受到种种制裁和限制,使得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步履艰难。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劣势,决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利的路径依赖,很难突破落后的惯性,不易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后发劣势虽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不是不可克服的,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可以逐步加以改变。

二、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虽然处于不利地位,首先面临的是许多不利的因素,但不是只有劣势,毫无优势,完全没有有利条件。实际上,落后有落后的优势,落后至少说明发展的空间广阔、潜力大,“正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

1.技术引进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和拥有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家虽然技术落后,但采用先进技术的成本却比发达国家要低,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去研究和开发新的先进技术,只需支付比技术开发少得多的费用引进现成的先进技术,就能直接采用先进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走一条发展经济的捷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更快地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一般没有这种有利条件和机会,新的先进技术主要靠自己研究和开发,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技术引进优势,在经济发展上成功地加速“追赶”发达国家。

2.制度创新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更能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制度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很难通过这方面的制度创新,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缺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一方面不利于甚至严重妨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余地很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低效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完整、统一、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健全保证经济有序运行的法律制度,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企业制度,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近20多年来经济之所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行了经济市场化的改革,进行了制度创新。

3.结构变动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为主的结构转变、升级,就是带来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呈现出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的层次都比较低,都面临着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二元经济一元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能够极大地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发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没有通过这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或者说已经利用过了这种机会,这是现在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优势。虽然发达国家现在也面临实现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的新的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但这并不是发达国家独有的,这种机遇同样也提供给了发展中国家。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面临双重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搞得好,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规模扩张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规模扩张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生产和投资达到规模经济之前是边际收益递增,达到规模经济之后是边际收益递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总量相当大,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普遍,许多方面超过了边际收益递增的范围,所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更大,经济规模的扩张难以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比较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相对小,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5.人力资源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在人口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素质较低的劣势,同时也具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投资少见效快,多数情况下技术要求也不高。发达国家资本充足,技术先进,劳动力价格昂贵,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更为有利,一般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给发展中国家留下了一个拥有优势的产业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先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然后再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亚洲“四小龙”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实现经济起飞,逐步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

除了上述后发优势之外,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多年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加快发展。后发优势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必然自动转变为现实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主观努力。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杨小凯提出,后发劣势“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我们认为,制度创新的确特别重要,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技术创新作用更大,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只重视技术摹仿或创新,忽视、害怕、回避制度变革或创新,这并不是后发劣势的内容,不能称之为“后发劣势”,更不能把后发劣势只归结为这种情况。杨小凯强调必须特别注意防止这种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也不能因此就把这种情况看成后发劣势的内涵。对后发劣势作上述界定,很不准确。因为,第一,后发劣势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特有的不利因素和条件,并不包含上述这种情况。第二,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并非如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对制度变革或创新也是相当重视的。第三,即使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忽视、害怕、回避制度变革或创新的情况。第四,这种情况只是表明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待后发劣势和优势的认识不全面,态度有问题,存在畏难情绪,没有抓住要害,采取了不十分正确的发扬优势、克服劣势的对策。

三、知识经济与后发优势和劣势

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劣势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二者发生变化。

1.技术更新加快减弱技术引进优势,强化技术劣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开发周期缩短,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速,使得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减弱,仅靠跟踪学习和摹仿,难以赶上,更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只能永远落后。比如,照相机从发明到规模运用,花了112年;电话从发明到广泛应用,经历了56年;,电视机从发明到应用,经过了12年;激光技术从发明到运用,则只用了短短的1年时间;计算机技术现在更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太快,留给落后者学习、消化的时间太少,后进者学都来不及。等到引进、学习、摹仿出来以后,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出现了,难以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由此可见,靠引进发达国家现成的先进技术走经济发展的捷径的后发优势,必然大打折扣。

技术进步上也存在“马太效应”,即技术越先进,基础越好,越有条件开发新技术,更容易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越落后,基础越差,改进技术越困难,再加上最新的一流的技术很难引进,使这种“马太效应”更为显著,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技术劣势。在网络经济中,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谁先拥有新技术、新产品、新策略,谁先进入市场,谁将处于支配地位;谁落后一步,可能连生存的余地都没有。

2.边际收益递增加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其实质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使用。知识、技术、信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增长要素。知识产品的成本随产品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知识越使用产生的价值越大,边际收益不是递减而是递增。这种新特点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有可能扩大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为,发达国家智力资源丰富,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雄厚,拥有知识经济中规模扩张、收益递增的优势,可以大大减弱工业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不利影响;相反,发展中国家虽然仍然具有工业经济中的规模扩张优势,发展知识经济也是边际收益递增,但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发达国家拥有的更为优越的条件,基本上处于劣势地位,不具有规模扩张的优势。

3.知识经济提供新机遇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当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领域十分广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领域全面领先,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信息技术是最主要的高新技术,应用范围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发展速度快,能够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据报导,宽带网是信息化的象征,中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建成了超过美国的世界上最先进的l万多公里的宽带网,可成本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4.经济全球化产生双重作用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劣势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金融、贸易、技术、信息的全球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好地发挥技术引进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克服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劣势;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能完全消除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会使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劣势难以有效克服。比如,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市场机制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调节作用,这就需要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生产要素在全世界的优化配置,才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益,但只要有国家存在的条件下,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只有资本、技术等发达国家拥有优势的生产要素才可能自由流动,从而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更多收入;劳动力这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却不能自由流动,也就不可能充分利用。显然,这种情况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四、扬优克劣,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顺序,一般来说是由“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初级阶段(不发达的工业化)→工业经济高级阶段(发达的工业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演进过程。中国在21世纪要努力实现的所谓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指跨过发达的工业化阶段,由不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直接进入信息化社会,或者说不经过先由不发达工业化过渡到发达工业化,再实现信息化的发展顺序,同时进入工业经济高级阶段和知识经济社会,同时实现发达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了实现这种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扬优克劣呢?

第一,必须特别重视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克服制度劣势。制度劣势是最大的劣势,制度创新的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妨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技术落后、资本缺乏,而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切不可只强调技术创新,忽视制度创新。我国首先必须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必须在发挥技术引进优势的同时注意自主开发新技术,克服技术劣势。由于单靠技术引进、学习和摹仿,至多只能加速“追赶”,不可能实现“超越”,在知识经济时代,甚至连追赶都困难。所以,必须在坚持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展原创性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尤其在我国已经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更要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特别还要注意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克服技术劣势、竞争劣势。

第三,必须努力发挥结构变化的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双重的结构优化升级。结构优化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以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临实现发达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结构调整的任务,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结构的完善,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结构调整,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这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第四,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本,克服资本劣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主要应该依靠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但增加资本的投入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资本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放开不必要的投资限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外资,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政府投资,以保证经济增长对资本的需求。

第五,必须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克服人口劣势。劳动力充足价廉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利条件;人口众多、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企业家队伍缺乏,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增加收入,扩大积累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别注重提高人口素质。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尽快发展教育事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住国内人才,吸引国外人才;下决心实行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市场化,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

参考文献

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杨小凯.后发劣势.经济学消息报,2000-12-22.

新华.宽带:对中国未来意味着什么.经济日报,2001-5-31.

陆德明,张伟.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经济评论,2001(3).

郭熙保,张进铭.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障碍与后发优势.经济评论,2001(5).

吴敬琏.制度高于技术.中国经济时报,1999-6-18.

陈鹤.知识经济与后发优势.当代经济科学,1999(5).

邓翔.增长理论中趋同假说的理论与现实考察.经济学动态,2001(6).

冯雁秋.后发优势悖论与中国的技术战略选择.世界经济,2000(7).

谢作涛,崔万田.克林顿的风度、盖茨的头脑——一个先发优势或后发劣势的例子.经济学消息报,2001-3-2.

简新华.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1).

(原载《经济学家》2002年第6期,《中国改革报》2002年5月27日、《中国经贸导报》2003年1月25日部分转载,与许辉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