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了不让记忆随风而逝

为了不让记忆随风而逝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 为了不让记忆随风而逝经济学的逻辑并不完美。即使论据再充分、雄辩再有力,也不是“绝对真理”,更不能盲信。经济学研究的“根”,不是工具性技巧,而是历史。对此,理论研究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借助这些“蛛丝马迹”,我们才能体悟历史留下的道理。我们应该为百分之五的“蛛丝马迹”努力。

二 为了不让记忆随风而逝

经济学的逻辑并不完美。

经济学的“根”是历史。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不能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对历史的归纳和研究,虽然必须在研究者的脑海中锤炼、提取、模拟和演绎,提取、模拟和演绎虽然也可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数理逻辑表达形式,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所谓的“化繁为简”是完全可靠的、没有忽略原本重要的成分。经济学家们的争论,大多是不同视角、不同方法的争论。即使论据再充分、雄辩再有力,也不是“绝对真理”,更不能盲信。世间没有绝对真理,任何规律性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局部的,都有前提条件和作用域。流派之争,在外行人来看,似乎是“热闹”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但对经济学的研究进展而言,实则是相辅相成、分合有序的。

经济学研究的“根”,不是工具性技巧,而是历史。历史材料或案例,才是经济学研究者的至宝。“无病呻吟”或“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浮躁文风,同样是经济学研究需要杜绝的。

本质上说,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至今没有逃出“不完全归纳”。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说,经济学实际上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不太科学的”。尽管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发展了一整套的、比照经典力学的均衡分析方法体系,逻辑演绎力求完美,但经济学最大的不严格,是对现实的归纳,即理论模型选择或构建的前序。

对于现实的复杂与理论模型的简单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常用“主要”、“近似”、“典型”、“普遍”等词汇来回避。但很明显,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是不太精确的,这也导致大家的意见很不相同。

记忆是易逝的。历史的真相难以探寻。

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很好地记录下来,也许后人会重蹈覆辙。

更大的难题是,历史无法全部发现或重演。历史的真相总是笼罩在一团迷雾之中,无法看清。

有人说,历史没有真相。这话很有道理,也发人深省。即使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真相也是掩藏于众多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原因”,难于发现。当然,有些真相可能还会被禁止去发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着迂回。有些事情,是我们忘记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重复了过去的错误。对此,理论研究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历史的记录。

记忆是易逝的。当前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很好地记录下来,也许后人会重蹈覆辙。就像我们今天一样。

今天的事情,在明天就是历史。非常喜欢看《史记》和《资治通鉴》,百读不厌。无与伦比的史料宝藏,皆因“太史公以史为己任”。

每每谈到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公,我都想说,这个问题不仅当年马克思有过论断,连孙中山先生也说过“平均地权”和“土地涨价归公”。在我们身边,东亚的现代发展史中,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就发生在不远的昨天,足资借鉴。

我很欣赏马未都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留下道理”。他说,“我们知道的历史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尽管我们曾想全部记录下我们自己走过的历史。”

借马先生的话,我想说,“历史关于真相,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借助这些“蛛丝马迹”,我们才能体悟历史留下的道理。我们应该为百分之五的“蛛丝马迹”努力。

把能说的现象和评论记录下来,至少可以留给后人,作为揭示历史真相和留下道理的“蛛丝马迹”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