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采购
计划经济的政府采购特点是信息效率、激励约束效率表面偏高。
一、政府采购的高度计划性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政府采购完全实行计划控制。比较特殊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采购行为是通过国家的计划予以安排和规范的。有限的财政资源和社会物质产品,都是通过计划进行配置。采购实体的资金实行定额管理,没有多余的资金,市场上也没有多余的物资。因此,国家是通过支出管理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在这种体制下,由于没有竞争机制,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按照计划执行,计划是政府实施经济管理的主要方式,财政支出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资金保障。采购实体完全依靠财政资金维持日常政务活动,政府依据国家确定的投资、产业发展计划兴办公共事业,兴建国营企业或者为国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资金。与此同时,物资的生产和提供,也是按照计划执行。
二、采购信息几乎对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都是按照国家计划安排进行的,国家通过计划安排同时控制买卖双方的活动,掌握了供需双方充足的信息,并进行相关资源配置。因此,可以将此特殊时期的政府采购的信息效率定义为较高水平,但必须明确的是,政府作为采购方信息充足,供应商的信息获得情况却远不如采购方。可是由于供应商的活动都是依照国家计划进行的,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信息获得情况也就无足轻重,因此信息效率的简单高水平是受到当时特殊经济体制模式的历史约束的。
三、“寻租”动机被约束
虽然当时受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预算单位的采购行为一直是一种在总体计划控制下的分散性个体行为。但在当时的体制下“寻租”现象很少,因为个人或企业很难从“寻租”活动中得到利益,也就可以说是制度约束制约了人们“寻租”的动机。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采取的是统收统支的财务结算方式,“寻租”收益并不能转化为企业或个人的直接收入。同时对于那些掌管资源分配权的官员,由于收入来源和消费形式单一、透明,因受贿而使个人货币收入和消费水平很高的情况,易于受到监督,惩罚也十分严厉,因而风险很大。况且,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大都一致,并在国家高度控制的政策安排下,接受着统一的道德文化与精神激励,道德约束很强。而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运动已经较好地抑制了“寻租”和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及其行为,所以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概率很小。因此可知,此时期国家政府采购行为的激励约束效率也简单仍高,主要是当时比较特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安排及其对人们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约束机制所造成的。
四、政府采购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采购信息效率与激励约束效率虽然表面显现偏高水平,似乎国家政府采购也应具备整体高效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固有缺陷,无法使国家整体经济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经济发展效率受到极大抑制,因此受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的约束,政府采购效率与发展趋势亦呈现堪忧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