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经济规划篇章——20世纪70年代灵武县经济发展规划回忆
朱金堂
“无情未必大丈夫”,在艺术家眼里,我们做经济工作的人,似乎没有感情,没有激情。非也,我们经济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用心血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以无限的情思倾注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用激情谱写着壮丽的经济发展的宏伟篇章。
在计划工作的岗位上或者退下来的几十年里,我深深热爱着我们的计划工作。我参加过很多规划工作,譬如“文化大革命”后期的《灵武县经济发展规划》、为灵武县改市给自治区民政厅编写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发展规划》、为陶乐县编写的《陶乐县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银川市郊区编写的《宁夏银川通贵黄河民族风情园总体规划》、为贺兰县编写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以及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宁夏穆斯林国际城总体规划》等等,参加过灵武县、银南地区的发展规划,也参与自治区“九五”规划,在外地编写过吉林省延边市白麓造纸厂的发展规划,参与过青海省大通县经济发展规划,结果都比较满意,本人对经济发展规划也情有独钟,其源盖出于灵武县这次规划活动!
数十年的计划工作生涯和众多规划实践,使我终生难忘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灵武县的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参加的为时最长、规模较大、感触最深、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组织的经济发展规划。我也想以此篇献给我敬佩和难忘的一位领导干部——灵武县委书记刘如刚(后担任自治区粮食局局长)。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很多人还习惯那种“革命大批判”式的“左”的思维定式,也习惯那种“抓革命、促生产”式的工作模式。就是在这大字报铺天盖地、大批判轰轰烈烈的灵武县来了一位说实话、做实事的县委书记——刘如刚,他顶着“左”的巨大压力,提出实事求是地制定出灵武县全面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当时,我在灵武县计委当副主任,刘书记点名让我负责规划组的工作,组长由县革委会副主任、计委主任赵金山担任,我被任命为副组长。我当时还遭受批判,刘书记对我很信任,他告诉我不要有思想压力,要实事求是地为灵武县制定一个全面发展经济规划,我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组织人马开展工作。
1976年9月,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灵武县经济规划小组”,从农业、林业、畜牧和人民公社抽调了11名专业干部,县水利局还给我们配备了一辆“跃进牌”卡车,在当时这已经是很先进的交通工具了。
在规划组里的知识分子都被“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多年,大家都想有一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也为家乡做点实事。现在有了一个可以发挥的机会,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体贴,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人自危的环境条件下是十分难得的,大家也非常珍惜。虽然,大家是从不同单位走到一起的,但是,同志们在规划组里感到特别温馨,相处得特别好。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自觉性特别高,在规划组里讨论问题能放开讲真话讲实话,开玩笑也没有戒备心理。我们这个规划组里有林业专家李赞成(后担任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畜牧专家田文彬、水利专家石彬及农业战线的杨文举、聂维仁等,到今天,我们都还十分怀念那段相处的日子。几十年过去了,只要见面,大家仍格外亲切。
我们走遍了灵武县3094平方公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生产队,灵武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规划组的足迹,绝不夸张。12月的一天,我们在磁窑堡公社工作到夜里11点才回县城,卡车西行,迎着刺骨的寒风,大家在卡车上紧紧抱在一起,情绪高涨,甚至有人还唱起了歌曲。我非常感慨:世间自有真情在。
1977年3月,刘如刚书记、赵金山副主任(副县长)陪同银南地委书记徐芊同志到五里坡扬水灌区视察规划,那天正好大风,我在介绍情况时,图纸被大风吹得在地上铺不平,由几个人按着,沙子打得眼睛睁不开,张嘴就是沙子。领导同志为规划组的工作精神深深感动,赵金山就在那里和我及规划组成员、县水利局副局长石彬合影留念。十几年以后,我看望时任灵武县委书记的赵金山同志时,他家的墙上居然还挂着这张照片,我们回忆当年规划组的工作时都激动不已。
1977年8月的一天,规划组冒雨赶到杜木桥公社,准备召集公社领导和大队干部讨论这个公社的规划。正在此时,全县的大喇叭传出批判我的声音。这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我为之流血(时任这个公社的党委副书记,春节前夕带队运化肥汽车肇事,我死里逃生)的地方,面对规划组、面对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我非常尴尬,甚觉无地自容。规划组工作人员一下聚在我身边,紧紧拉着我的手,劝我不要伤心,有人怒骂那个发言的人,有人竟落下眼泪……,公社的干部都围过来劝我,你要是没处去,就来我们公社,我们不会忘记你为我们流的血……,此时的我,心潮起伏,热泪盈眶,紧紧抓住大家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会议照常进行……
根据规划组的建议,县委决心治理危害灵武县城和万亩良田几百年的大河子沟。刘如刚书记亲自率领规划组在灵东的沙漠中踏勘改造大河子沟的路线,9月的塞上,太阳依然毒辣,大家嘴干舌燥,开始还可以穿着鞋走,后来走不动了,就把鞋脱下走,不想更难,有人脚都走出了水泡,大家就互相搀扶着前进,忘不了刘如刚书记给大家的鼓励和笑容。就是这次的艰苦踏查,为县委治理大河子沟提供了科学根据。当年冬天,全县集中数万治理大军,筑起了大河子沟拦洪大坝,开挖了引洪沟,结束了大河子沟危害灵武县城、灵武工业区及万亩良田的百年历史。
《灵武县经济发展规划》将灵武县划分为三个区域进行建设,即灌区、山区、山川结合的新灌区,即北起临河(今河东机场),南到五里坡,并且分析了三个区域的现状,提出了建设的目标、措施以及采取的政策,为灵武县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案,包括尔后建设的灵陶园艺场。
今天看来,当年规划组的意见和建议,水平还比较低,措施和政策还远不够到位,但是,在那样“左”的年代,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那毕竟是一次实事求是的科学规划,对于我们非常不容易。我自己更是受益匪浅,首先,规划组的同志们付出的是对家乡热爱和真情实意,我们用对家乡的热爱,在那“左”的岁月里实事求是地做出了灵武人民期盼的规划;其次,奠定了我此后多年来进行规划工作的基础,科学的认识规划对象、客观的分析现象的本质、全面的考虑规划的方案;再次,就是用感情谱写规划,常常想到规划的受益者是广大的衣食父母,情意无价。
“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在为贺兰县德胜工业园区写完总体规划以后,十分感慨,赋词一曲《凤栖树》,作为本文结束语:
雕弓满月萧萧地,德胜如荼,光阴岂虚渡?黄河敞怀凭千古。秋色连波黄土地,斜光报晓千家富。
昨夜西风凋碧树,红旗招展,园区通天路。寻觅四海天涯路,今朝德胜凤栖树!
(2006年3月3日于银川)
作者简介:
朱金堂,男,汉族,1944年生,宁夏灵武人,中共党员,高级统计师。1964年参加工作,1972年以后曾在灵武县政府办公室、县计委等部门工作;1982年调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1984年调自治区统计局,1991年调自治区计委,先后担任宁夏信息中心主任、综合及长远规划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