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财富的魅力
马克思有一段大家都比较熟知的话,形容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贪婪:“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跃起来;有50%,就会铤而走险;有100%,就会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有一个心理测试,大意是给男士多少钱的时候他可以跟女友分手,以此来验证金钱和爱情的分量孰轻孰重。专家问现场所有人:出1000元哪个男人愿意跟女友分手?大家都哄堂大笑。专家接着说:给1万元,现场的人仍不为所动,又其中有人说爱情是无价的,给多少钱都不会分手。专家说到给10万元的时候,有人就开始动心了,说可以考虑,毕竟钱是现实的。当专家说到100万元的时候,在场的就有更多的人窃窃私语,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专家说到1000万元的时候,全场大部分男士都举手表示愿意这么去做。
我们且不去讨论爱情,仅从赚钱的角度看,金钱的魅力是随着数额不断地增大而增加的。这和马克思曾提及的理论不谋而合。为金钱而放弃爱情确实是个巨大的冒险,但财富的魅力掩盖了这个风险。从道德的意义上讲,这无疑是罪恶的,但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它的确就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实。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曾说过:“大胆地去挑战,世界总会让步。如果有时候你被它打败了,再不断地去挑战,它总会屈服于你的。”在成功的人生旅程中胆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你要想实现成功是没有任何捷径
的。
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冒险,就是视风险为游戏的拼搏精神和胆识”。在经济社会中,通过“取之有道”的赚钱方式取得财富逐渐成为重要的成功标志。而财富的魅力总是挑逗着这种“视风险为游戏”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人。
1899年,在东欧卢森堡的一个小村子里克鲁斯特出生了,他是家里13个孩子中的第12个,克鲁斯特幼年丧父。在他6岁那年,他的母亲带领他们搭火车、乘轮船,长途跋涉之后,最终来到了美国的纽约。他的母亲和姐妹们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他们极为辛酸的生活,那时他们的生活跟在地狱里差不多。
由于克鲁斯特从小就生活在贫民区里,所以他十分明白钱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因此,在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他就对钱充满了渴望。有一回,他偶尔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旁边走过,听到人们说,这里就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地方,他马上就被这个地方迷住了。他的眼睛突然睁得很大,他站在窗外看着人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手势,就像说哑语一样,于是,他咬着牙发誓说:“我一定要到这里来!”这个誓言也一直在他的心里燃烧着。
两年后,克鲁斯特果然来到了纽约证券交易大厦,那时他年仅15岁。不过他的运气不太好,因为当时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想在这里赚钱谋生。
从此,克鲁斯特开始拼命地找工作,终于在一家生产电话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在中午的时候还要为总机接线的活儿。
克鲁斯特就这样在这里老老实实地干了半年。终于有一天,他很莽撞地向总经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为他更喜欢做的工作是画股票曲线图和制图表。而总经理竟然答应了克鲁斯特的要求,他总算是和股票沾上了边,从此成为了一名股票制图员。
又经过三年的努力,克鲁斯特成为了一名更专业的股票制图员,对股票的买卖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就在他17岁那年,克鲁斯特终于可以为母亲买一幢房子了,他们一家的生活也从此开始有了好转。但是好景不长,一次股市的狂跌,使克鲁斯特买进的一家钢铁公司的股票赔了个精光,此时的克鲁斯特几乎成了穷光蛋。
那次的失败给他上了一堂很深刻的股票课。他决心从此再也不炒股票了,因为他看到数以百计的富翁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乞丐,一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冒冷汗。他虽然不敢再进入股市,但是他也没有就此坐吃山空。于是,克鲁斯特来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在那里成立了克鲁斯特公司。
有一次,他在多伦多的一家名为《北方矿业报》上面看到了一则开矿广告,这里面煽动性的词语让克鲁斯特心动了,他认为这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于是他根据广告的指引,来到了报纸上所说的那个地方。
克鲁斯特经过仔细的考察,找到了下一个目标——拉拉多尼金矿。这座金矿是两个兄弟合开的,他们还没有挖到金子资金就已经枯竭了,于是克鲁斯特以每股0.2美元的价格买进了那两兄弟的60万股。
几个月之后,这座金矿开始出金子了,其股票也开始跟着上涨。于是克鲁斯特悄悄地把自己的股票卖了出去,等他的60万股全部卖完的时候,这座金矿的股票也已经跌到了每股0.94美元。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克鲁斯特净赚了100多万美元。他决心不再进行具体的开矿工作,而就此炒卖股票。于是,他就这样不断地折腾着,很多人的钱都不断地流进他的腰包。
克鲁斯特最终成为了亿万富翁。
这个故事中的克鲁斯特或许是穷怕了,他总是经受不住赚钱的魅力诱惑,一次又一次地忘记了赔钱的伤痛,转而让赚钱的喜悦来充斥自己的头脑。
对于很多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工薪阶层来说,赚大钱是一个高度冒险的行为,他们缺少机会,更缺少平台,仅仅是“第一桶金”的缺失就让他们致富的梦想终日不能实现。但实际上,很多人缺乏的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源或机会,而是对赚钱这件事所具有的魅力的忽视,他们对赚钱这项工作缺少足够的审美意识。
克鲁斯特在发财之前不过是穷光蛋一个,可以说是“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但是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优质资产”——对获取金钱的冲动和渴望。他的贫民区生涯使他对金钱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而他对新生活环境的重新审视使他为自己描绘出一个未来式的“金钱帝国”,为了建立这个“帝国”,他开始了计划周密的冒险之旅。
几年前,我在深圳的时候,有同事工作不上进,上司会让那些人尝试着去别墅区看看富翁们的生活场景,告诉他们,有人因为看到的富翁生活多了,自己慢慢也加入了富翁的行列。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试想一下,我们本身除了拥有一个日渐老去的身体和日益贬值的学历,别的还有什么?再没有对金钱的渴望,致富才真的是空中楼阁、梦中幻影。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对金钱有一句经典的台词: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莎翁此番表述其经济学意义就是金钱的无比魔力,我们所需要理解的就是拥有这种思维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对改变我们的生活处境是否有所帮助。
其实对金钱魅力的正面的、大胆的肯定本身也就是一种冒险,有时候仅仅是一个设想也是充满玄妙的,因为它往往意味着一些事实上的改变和新行为的诞生。之所以有人会为自己的某个念头产生“吓一跳”的感觉,就是由于那个念头是有着冒险色彩的。比如,因像克鲁斯特所遇到的那样的“外界刺激”而萌生出赚大钱的念头,它几乎就是加入“有钱人”行列的开始,当然会不会真的去作计划,这种情形因人而异。
金钱只是一个等价物,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工具而已,它本身既无好恶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别,它更不是“万恶之源”。没有金钱的魅力,恶人照样也做坏事;有了金钱,好人还是好人。对待金钱,除了道德层面的考量,我们更多的需要理性思维。
美国《财富》杂志从1955年开始评选世界五百强企业,而那个时候,沃尔玛还不存在。半个世纪后,沃尔玛已成为雄踞世界五百强榜首的零售业巨头。
1985年10月,《福布斯》杂志将沃尔顿列为全美富豪排行榜的首位。沃尔顿和沃尔玛商店一夜之间成为全美公众关注的焦点。到2001年,沃尔顿家族财产总额达到931亿美元,2004年10月,凭借沃尔玛超市起家的沃尔顿家族五位股东包揽了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的第6至第10位,总资产1000亿美元,约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个人资产(528亿美元)的两倍。沃尔玛这五名持股人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富家族。
1918年,沃尔顿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同克鲁斯特一样,沃尔顿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二战结束后,结束服役的沃尔顿回到故乡,但他仍然要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他不愿终生就这么贫穷下去,于是沃尔顿决定冒险,他向岳父借了2万美元,加上他当兵时攒的5000美元,他和妻子在纽波特租到几间房子,准备开一家小店,专卖5至10美分的商品。
由于沃尔顿对赚钱怀有虔诚的态度,而且待人和善,附近的住户都愿意到他店里来买东西。但房东嫉妒沃尔顿“过于红火”的小生意,找借口收回了店面。无奈之下,沃尔顿不得不来到本顿维尔。但他不愿意因此而放弃赚钱的行动,1962年,沃尔顿开了一家连锁性质的零售店,取名沃尔玛。
沃尔玛开业第一年营业额就已经达到了70万美元。1964年,沃尔玛已经拥有5家连锁店,1969年增至18家。沃尔玛把中小城市和大的村镇放在优先地位。经营模式是一致的:低利润、小库存、大批量进货、多在成本上下工夫,并且积极利用信息工具。
沃尔顿自幼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在他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扎下了“对每一个美元都极为珍惜”的观念,这对他后来形成的经营风格不无影响。他说:“我们并肩合作,这就是秘诀。我们为每一位顾客降低生活开支。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机会,来看一看通过节约的方式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沃尔顿的“薄利多销”政策是沃尔玛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的“女裤理论”就是对沃尔玛营销策略的最好阐释:女裤的进价0.8美元,售价1.2美元。如果降价到1美元,会少赚一半的钱,但却能卖出3倍的货。此外,沃尔顿开店还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因此,他向员工提出了两条要求:“太阳下山”和“10英尺态度”。
“太阳下山”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完成自己当天的任务。如果顾客提出要求,也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的要求。“10英尺态度”是指,当顾客走进员工所处10英尺的范围内时,员工就必须主动地询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而且说话时必须注视顾客的眼睛。遵循着沃尔顿的信念,沃尔玛的连锁店越开越多,1980年,沃尔顿的资产达到6.4亿美元。
山姆·沃尔顿(1918— 1992年),世界著名商业连锁巨头沃尔玛的创始人。
和克鲁斯特获取金钱的方式所不一样的是,沃尔顿在赚钱的时候更多的是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他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实也是变相为他们创造价值。沃尔顿虽然赚到了大钱,但他“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理性头脑将他冒险的风险指数大幅度降低。
沃尔顿非常善于向自己“讨价还价”,精细化的经营策略令他的创业顺利进行。他已经把赚钱的欲望转化为对顾客的付出,他通过为顾客间接创造效益,他自己也确实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回报,沃尔玛雄踞世界五百强榜首,令许多有钱人羡慕不已。
其实不难看出,走出赚钱第一步即实现零的突破,是冒险系数最高的环节,成功获得“第一桶金”的确是艰难的,一个房东就能将你的赚钱梦想撕得粉碎。虽然挫折可能会打破营业状态,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它绝对不是扼杀冒险精神的元凶,不能因为艰难或意外而忽略了对财富魅力的重视。
看来我们应该培育自己的冒险思维火花,或许从正确看待金钱与财富的魅力开始,一个富有创意的冒险计划便能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