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贸易的产生

贸易的产生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1 贸易的产生分工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贸易等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贸易行业的形成,商人阶层的出现,人类社会实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所以,贸易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贸易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1.1 贸易的产生

分工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贸易等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分工是社会化劳动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总劳动划分为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依从的若干部分,是不同种类劳动的同时并存。(2)通俗而简单地讲,分工是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以至每个国家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然后通过市场交换,满足彼此的需要。

贸易是在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中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最初是没有分工的。最早的社会生产是猎取自然界的天然物质,基本活动是采集和渔猎。人们从事这些劳动时,采取集体劳动,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只有原始的简单协作劳动和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起点,是在原始公社内部,按照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自然环境形成的分工,这不是真正的社会分工,没有达到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没有形成不同个体的固定职能。但是,劳动的自然分工和劳动的社会分工存在联系,劳动的自然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和起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在劳动的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物物交换,有了贸易的萌芽。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物物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劳动分工,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是人类从单纯获取现成自然物质转变为能动地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狩猎到采集,再到农业并形成了一些定居生活的农业部落,使农业部落与其余野蛮部落相分离。农业部落以农为主,野蛮部落以采猎为生,两种部落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关系,出现了从事两种不同劳动的人群。

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原始的专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了剩余产品,为交换创造了物质基础。起初交换的产品是公共财产,交换的主体是部落首领,交换的场所是部落的边缘地带,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即W—W。但随着交换的发展、物质利益的诱导以及个人贪欲的滋长,部落首领们逐渐将公共财产划为私有。后来,交换扩展到氏族内部,氏族成员之间交换自己占有的剩余产品,从而推动了以占有制为特征的产品交换的发展,至此,以交换为本质特点的贸易得以萌生。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商品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及专业工匠阶层的形成。它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主要部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交换的产品增多,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形式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货币,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这一时期的交换已经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业已存在的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交换,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形式由物物交换的W—W转变为W—G—W,从而解决了物物交换的时空矛盾,把交换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贸易的最终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贸易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贸易和商业从工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及特殊的商人阶层的形成。它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更多的商品需要交换,要求商品流通的规模和范围相应扩大,这时生产者难以兼营买卖事务,客观上促使商品交换活动从商品生产者那里独立出来,以利于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3)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行业和人员,即贸易和商人。贸易行业的形成,商人阶层的出现,人类社会实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而商业劳动独立化,推动了贸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促进了远方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商品交换的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物物交换(W—W)、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简单商品流通(W—G—W)、再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形态的商品流通(G—W—G)。马克思认为:“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贸易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4)“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即贸易。”(5)所以,贸易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贸易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