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结构形式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结构形式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主体只有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估价和判断,才能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机会,避免陷阱,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创新决策。创新决策的制定意味着创新主体的观念模型已经形成。创新决策是创新主体对整个创新过程涉及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择并付诸实施的行为过程。

第三节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结构形式

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动系统,不仅具有各种组成要素,而且这些要素之间必须形成一种自组织的结构,在创新的实际过程中,创新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为网状立体结构。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和活动方式来划分创新系统的结构。从维度来看,可以划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从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划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

一、创新系统的纵向结构

创新系统的纵向结构是通过其各个组成要素的配合行动把创新设想进行逐级转化,从而把创新的设想变成成果推向社会或市场,这种动态的过程构成了创新活动的纵向结构,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逻辑递进关系。创新系统纵向结构的基本过程是:制定决策→研发活动→创新成果的扩散。

创新活动不是一个或几个孤立的过程,而是由许多事件和活动交织而成的。它开始于一个新产品或新观念的构思,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最后结束于一个创新活动成果。弗里曼曾说过,创新过程充满艰险,在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随时都有可能由于技术或者经济上的困难而中止。一次成功的创新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创新既然是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实践证明,创新活动从一个项目的决策和设立到开始产生其商业或社会作用,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时间间隔将会大大缩短。创新过程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过程。当一种新产品或一项新服务投入应用之后,创新主体必须不断地把新的创新成果投入市场。因此,创新活动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创新活动因此表现出周期性。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研究开发、创新对象的设计与制造、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成果的扩散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循环交叉。创新过程不仅随创新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制定决策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创新过程的展开都是从决策开始的。它可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需要选择创新的范围、内容和速度。创新项目的决策既规定了创新的主攻方向和基本目标,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了创新的成败和取得成果的大小。它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及其信息,及时、科学、适时地做出相应的创新决策。其中有诱人的机会,也有很多的陷阱。创新主体只有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估价和判断,才能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机会,避免陷阱,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创新决策。创新决策的制定意味着创新主体的观念模型已经形成。在这个观念模型中,创新主体已经将创新的活动内容转化为创新主体的内在本质要素,并使其主体化,创新的内容具有了主观的形式,这一主观形式包含了创新活动的客观内容。在创新的决策过程中,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实现了统一。创新决策涉及众多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决策主体是创新决策的能动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创新决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创新决策需要依靠创新主体掌握关于决策的方法和决策行为知识以及对创新机会的直觉判断力选择最佳的创新方案。创新决策是创新主体对整个创新过程涉及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择并付诸实施的行为过程。创新主体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与创新方案和创新活动相关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以求创新的最佳效益。

2.研发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项活动组成。研发(研究与开发)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科学技术领域的术语。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研发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基础研究既能扩大人们科学知识的领域,又能为新技术的创造和发明提供理论前提。基础研究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不考虑任何应用的纯基础研究;另一类是为某种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而做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主要是科学论文。应用研究也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试验开发则是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系统和服务等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研发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关系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一部分理论化的内容成为科学技术的一个来源和构成部分,一部分成为各种不同类别的过程技术。今天,生产经验依然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来源,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变革也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研发活动是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任务的系统性的创造性活动,包含了人们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活动的整个连续过程。基础研究是为了揭示、研究和分析创新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探索新领域、发现新事物的基本功能和用途。基础研究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它决定着创新的内容,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成功和失败。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并使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手段,也就是如何把基础研究的理论物化成创新性的生产技术,它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而是人工自然,其成果是提出创造性的生产技术、使用手段和技术方法。

3.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扩散推向社会。扩散就是创新的成果利用市场或非市场渠道而得以广泛的传播,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的使用者之间传播和使用的过程。生产和技术活动中的转移、引进、模仿都是创新成果扩散的重要方式。扩散既包括未商品化的技术知识和发明的传播,也包括商品化的技术创新的传播。通过扩散,创新可以产生很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没有扩散,创新的经济影响一般是有限的。创新的扩散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扩散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创新扩散的速度。创新扩散速度的提高,意味着生产效率能迅速地得到提高,经济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经济活动能够高效地运行。创新扩散的速度高,意味着可以首先采用先进的技术,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和主动权。

二、创新系统的横向结构

创新系统的横向结构表现为多种过程的有机结合,是制约和影响创新活动实现的各种要素和过程的互动网络。这些过程一般包括:创新决策→创新管理→创新的物化。

1.创新决策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是任何创新活动的逻辑起点,因此在创新系统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中都存在。这里从横向结构的角度对创新决策加以说明。创新决策是创新的整个过程的制定阶段,创新决策包括研究开发决策、设计试制决策、实施决策和推广决策。创新项目的立项、创新进度的控制、创新要素的安排、创新成果的扩散都是研究开发决策的内容。设计试制决策是对创新活动开始之后试制实际的选择、试制的进度和规模以及各项资源的调配做出决定和安排。创新决策是控制创新系统整个活动中各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过程。创新决策是否合理决定着创新活动能否成功。创新决策活动没有严格的逻辑程序可循,一项创新决策活动,是在对创新主体的现状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由于创新主体自身的差异性使得任何一项创新决策都不可能完全重复原有决策原则来进行决策。因此在创新目标选择、创新活动的安排上,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严格统一的决策模式。所以,直观决策能力在创新活动的决策中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决策的非逻辑性并不是说创新决策可以任凭主观想像随意决定,而是要求占有一定的资料,合乎事理,有所依据。创新主体在已有的创新客体的基础上寻求能够带来更大利益的创新成果,这个过程是对实然创新客体的超越和否定过程。创新主体依靠自己掌握的关于创新决策的知识以及对创新机会的直觉判断能力,在收集的复杂的信息材料中选择最佳的方案,形成观念的创新客体。也就是在创新主体的观念中形成一种理想的客体,并且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用这种理想的观念客体规范、调整、组织所需要的创新客体,为创新主体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的保证。创新主体在创新的物化过程和创新主体对它的理想模型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对原有创新客体的理想模型进行超前思维,从而把创新主体的理想模型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客体。创新主体的决策是理想客体的观念原型,现实的创新实践活动就是这种决策方案的对象化、现实化,创新决策是整个创新活动在创新主体观念中的预演。

2.创新管理是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和调配。创新活动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变动性决定了创新管理的必要性。创新管理过程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统一的模式。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创新目标、不同的创新手段和条件使创新管理存在很大的不同与差别。这种情况要求创新的主体在创新的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选择和设计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并随创新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创新管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根本的任务是发挥管理对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作用,以保证管理活动在创新过程的内外部条件下顺利、高效地运作。创新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观念和价值观的重塑。因此,创新的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在创新管理的实践中探索出更好的经验,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与条件,激发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创新管理所面对的客体是创新管理过程中的人、物和信息等要素,其中人是核心,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创新的管理者,既是作为管理的客体而存在,也是作为创新过程的主体而存在。创新管理必须能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在积极营造创新活动的氛围时,在不同阶段针对创新的不同需要,积极因时因地开展创新活动。创新主体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地为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创造相互沟通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创新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

3.创新的物化过程是将观念形态的创新设想转化为物质形态的创新成果。物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将观念形态的创新设想转化为物质形态的创新成果。创新的物化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把创新的设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把存在于创新主体意识中的合目的性的客体改造成为普遍的合目的性的客体,实现创新产品的价值,完成创新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创新的物化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研发过程,它通过研发把知识形态的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主体通过科学设计把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变为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需要的虚拟现实,然后再把这种虚拟现实客观化为具体的可以加以利用的创新成果,这个阶段的研发活动已经不是从个人喜好和兴趣出发的自由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而是在创新决策的整体目标指导下的创造性活动,是受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所制约的。它为创新成果的扩散准备好了基础。

三、创新系统的静态结构

创新系统的静态结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系统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创新成果。创新系统的静态结构是创新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

1.创新者。这是最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主体。由于创新内容的多样性,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不同的角色,创新的主体要根据创新的对象来划分。技术创新由于其创新的对象是科技,因此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相对于制度创新来说,创新主体可以是国家,可以是政府;相对于知识创新来说,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创新的主体也是不同的。

根据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创新的主体必须具有基本的特质,创新的主体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胆识,具有组织能力,它的作用在于认真分析获取的信息,做出反应,提出创新的要求和任务,从而启动创新。创新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因此创新的主体是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创新成果推广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它提出创新的设想,创新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制度、新的活动模式、新的服务,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资源、技术保障以及实施创新活动。

一般而言,创新主体的角色和作用是确定的,但是创新系统是在社会运行中不断展开的,随着创新目的的不同,创新对象的不同,创新系统要素关系的变化,创新主体的社会角色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变化和调整。可以说,创新的主体随创新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家和政府是创新的主体,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主体。有时创新的主体可能是一个单个的实体,有时创新的主体可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联合体。创新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不仅是由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限定和形成,同时创新者的角色和功能也是在创新活动的互动过程中所建构和创造出来的。因此,可以根据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的主体设定为企业和企业家,也可以把创新的主体设定为政府、科研机构、产销机构和大学。他们承担国家比较长远的科研任务,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持。他们的研究内容一部分是适应商业化的需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创新活动是由组织体系来实现的,组织体系是创新系统中创新行为的组织机构,组织体系是创新的载体,是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创新的组织体系在不同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由不同的社会角色来承担。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组织者是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有时也由社会相关的其他组织来承担。在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中,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企业是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形式,已经构成现代社会创新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都必须通过企业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实施来实现。

由于创新是一个很多要素参加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个人、政府以及社会环境等都成为创新过程的参与者,这就要求人们必须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创新活动,必须从新的较全面的角度来考察创新活动的结果。

2.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指创新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结构状态。联系是各要素之间的结合,通过联系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组成为一个有机的结构。以结构的形式表明了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联系使各要素形成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结构必然产生一定的功能。相同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组合为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便会产生不同的功能。任何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联系起来的,并通过一定的结构发挥相应的作用。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它会随创新的目标和需要不断地设计和演进,在创新活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反馈调节、不断地完善。创新主体在对各种要素的联系形式进行建构时,不会停留在创新目标确立之际,这种建构贯穿于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创新活动是一个不断吸收信息并不断反馈的过程,这就要求不断地对某些要素进行调整,使各种要素相互匹配。创新活动是动态的过程,创新系统各要素联系的建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创新成果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满足一定需要的活动成果。创新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必然使观念性的对象转化为现实的对象化成果,转化为与创新主体的目的和需要相适应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客观存在物。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是遵循人的意志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生产出有用的、满足人的不同需要的物质产品或服务形式,创新成果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创新主体把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劳动对象中去,使创新的成果把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不同于两种要素分别存在的新的存在物。创新成果是通过创新主体的活动使劳动对象发生变化的过程,最终形成为创新成果。创新主体的活动可以使观念形态的存在物转化为有形的存在物,也可以利用和转化物质之间的能量和信息,使其成为外化了的、物化了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既可能是人能够感觉到的,也可能是人所感觉不到的。创新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各种社会关系。

四、创新系统的动态结构

在动态维度上,创新系统的相关概念包括创新的决策、创新的转化和创新的实现。创新是由多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同时又是由多种活动组成的复合过程。创新的运行机制模型,既反映了创新运行过程中各阶段的顺序递进、相互联系的运行关系,又要反映各种创新活动相互协同的复合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创新运行过程,揭示其运行规律,才能为创新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过程,要使创新过程顺利运行并取得成功,就必须使创新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要与变化、政府对创新的调控行为相协调,使创新运行的各个阶段相衔接,也必须使创新主体内部与创新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动协调统一。

1.创新系统的决策是整个创新系统运行的起点。它是创新目标形成、创新方案酝酿的选择和制定过程。由于创新活动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创新过程,因此,创新决策的正确与否就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成败和实现的道路。所以,创新决策对于创新主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决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出发,以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条件为基础,以政策和规范为约束,整合创新系统的各种要素,创造出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的活动方式,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创新主体必须在创新系统运行的诸环节中根据变化着的环境和条件做出和调整创新系统的具体细节。因此,创新的决策过程必然贯穿于创新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创新决策活动的完整性和灵活性。

2.创新的转化过程,就是创新的主体在形成创新的构想之后,通过对创新设想的技术性分解实现其试验性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必要的管理模式和预生产方案的过程。研究与开发集中地代表了这一过程的活动内容。从创新系统的运行来看,创新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创新设想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操作性处理。在这里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把研发与创新本身区别开来。从创新的基本概念来说,研发并不等于创新,创新比研发有着更加广泛的意义。在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研发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创新过程的基本内容。如果把研发等同于创新活动,那就忽视了创新的社会意义,忽视了创新活动中种种要素之间的广泛的相互联系,最终导致创新系统运行过程中创新的转化机制、扩散机制、整合机制和控制机制之间作用的相互分离,其结果瓦解了整个创新系统,或者使创新活动失去了本有的意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创新系统。

3.创新的实现过程。创新的实现过程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设想转化为物化的创新成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它包括实现创新成果所需要的制度和管理的安排,也包括具体的物化操作过程。在创新设想的物化转化过程中,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对物化过程做出适应性调整,为创新成果的实现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组织条件和规范保障,使生产的技术、规模、组织适应创新成果的物化和转化过程。创新成果的最后实现在于将创新成果扩散到社会和市场,实现创新成果的真正价值。创新成果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创新的成果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创新活动中,前一阶段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就是后一阶段创新活动所面对的客体和对象,后一阶段创新主体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又内化为创新主体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一阶段的对象化活动过程。创新活动的过程,就是不同阶段创新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一体化和协同化过程。

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是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相互包含、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在静态之中有变化和发展,在动态之中有秩序和规范。因此在考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把两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和说明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是如何实现融合、整合和运行的。从静态维度来看,创新系统的运行必须依存于创新系统的结构,并在一定的创新范式和秩序的制约下才能展开;从动态维度来看,创新系统的运行中包含着创新结构功能的调整和秩序与规范的重建。可以说,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既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特征,也具有动态维度和静态维度的特征,它们表现出相互包含、相互过渡、相互融合的本质特点。创新系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内部结构、有运动的范式和秩序的运动变化过程。它既体现为结构、范式和秩序的变化与运动,又体现为变化与运动中的结构、范式和秩序。

创新活动就是创新系统有秩序的动态的运动过程,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就是由创新系统的决定目标、促动力量、相互制约和自我调节所构成的一系列程序化运动。这种程序化的运动通过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体现出来。由于创新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系统,所以它应当具有自身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性。因此,创新系统的运行实际上就是创新系统在一定的范式秩序下为实现自身的特定目标而运作的过程。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就是在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运行规范与活动机理,是程序化的运动模式。总的来说,创新系统的运行就是经过一系列活动过程,把创新的设想通过活动转化为在市场上、社会上可以扩散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系统的运行要经过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和创新实现等环节,这一过程决定了创新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一旦被规范化,就成为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