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新与社会经济的互动作用
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人们的共同认可,但是创新系统如何推动经济的增长,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去研究创新系统的运行如何影响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探讨创新系统的运行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内生于经济活动之中,它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作的投资决策努力,技术的进步是与人们为其提供的资源有关的,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取决于经济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如知识含量的高低,运行的模式,投资的大小,制度的制约,对经济的增长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是与这些国家具有较高的投资和知识资本分不开的。不发达国家则因为缺乏必要的投资和知识资本而无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是必须具备基本的要素,不同国家的资源条件不同,科学技术水平不同,社会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运行机制不同,因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同。创新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社会与企业努力追求的结果,甚至创新本身已不再是企业自己能够完成的活动,它已经和整个社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技术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它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但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投资、资源和知识资本并没有减少,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减慢了,与此同时,原来落后的国家发展的速度得到大大的提升,这一情况使人们认识到,除了投资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外,一定还有另外的原因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功能的作用,社会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的组织和配置,制度对生产的制约和影响。这是因为现有生产要素最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制度和政策的支持,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需要制度适应和创新,并以此而提高社会功能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功能包括对所吸收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做出改造和提高。社会功能的作用还在于对原有组织和制度的调整,使引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与现有的制度框架、经营思想和文化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功能还包括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模式。为了有效地吸收新技术,还需要对社会要素的诸多方面进行合理的协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组织和制度在社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需要更多的企业之外的社会机构的支持,所以,创新系统运行需要提高投资、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生产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固守于旧的模式,需要有多样性的模式,多样的运行机制。没有不断变化而多样的运行机制,增长就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放慢。生产和技术的进步实际上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创新是进化的核心概念,如同进化过程中的变异。创新对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在于促进了两者的进化。因此,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是什么促进两者的增长,了解创新系统的运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了解创新系统运行的原因、方法和机制。
一、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社会历史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演变过程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有三百年左右,而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期间。自从近代自然科学出现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来越明显。每一次大的科学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18世纪的科学研究一开始就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现深入到生产领域的各个行业。从纺织业到化学、采掘、冶金、机械制造等生产部门,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空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劳动方式,而社会劳动方式的改变又提出了巨大的动力需求,要求进行技术革新,使蒸汽机成为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为了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这样生产和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一次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产生了新型资本家和产业工人。社会被分裂为两大阶级,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代替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汽车、火车的发明
大大地改变了陆上交通运输状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工业生产状况,而且农业生产也发生了重大的革命,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高新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海洋技术等高科技迅速崛起,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当代科技的特点表现在,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力系统融为一体,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力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次,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每一要素、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当代科学与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前几个世纪,科学研究都是学院式的,发明与创造都是通过正式的研究机构而进行的。本世纪开始以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市场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科学研究的形式以多种方式出现,发现、发明、创造成为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话语。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迅速兴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有了新的发展。工业园、科技园遍布各地,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化为一体。在这种活动方式中,研究、试验、开发、发明、创造已经相互融合,没有严格的界限。随着科技一体化的进程,技术市场在一定意义上转化为知识市场,知识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愈来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第一生产力。当代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这一切主要源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愈来愈短。
二、创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它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性上阐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第一位的作用。根据质和量相统一的观点,量的变化达到一个新的界限时,就会跨越到一个新的质的临界点,意味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要素的增长已成为含量居第一位的增长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使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越来越一体化,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而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的先导。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已不是传统的科学技术,而是指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些科学技术具有高智能性、高综合性。一旦经过产业化过程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便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功能,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实现社会经济的新飞跃,实现整个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第一位的变革作用。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和革命作用的力量。这是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而做出的科学概括。根据系统理论,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程度极高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的进化过程,就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系统的有序化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证明,社会越向前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就越快。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技术应用水平也不同。传统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维持在一种静态的平衡状态,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缺少影响社会和生产力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动力,进入近代社会之后,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相互推动,形成了科学技术越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越广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又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而言,在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是非线性的,科技与经济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两者相互促进、加速进步的正反馈过程,形成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在现代经济理论中,把生产系统的产出高于资金、劳动收入总和的余值,看作是科学技术的贡献,并认为提高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系统中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它为社会形成了正反馈过程,起到了对涨落进行放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和加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社会作为开放系统,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否则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不可能的。但是,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靠什么来实现、来加速的呢?显然,这种加速作用是靠科学技术来实现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在进化和演变的速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与之相比,社会系统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加速过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加速了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科学技术这种人为的加速,社会系统的运动才比自然系统更加活跃,并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根据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要实现系统的进化,系统必须发生随机涨落,对于社会系统来说,涨落的因素就是由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对社会生产、社会消费、社会交往的平衡状态的破坏。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新的需求和新的生活方式起初只发生在非常有限的范围,构成了新的需要和新的生活方式偏离平衡状态的涨落,直到扩大到整个社会系统,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更新。科学技术首先在有限的范围内引起变化,最后导致相关部门的连锁式的变革。科学技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突变提供了起触发作用的契机,把社会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既是满足新的需求的手段,也是刺激新的需求的方式。在满足已有需求的基础上又以自身的发展刺激潜在的需求,创造出全新的需求,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经济相互促进的开放循环系统。
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是最主要的依托。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依托。在科学技术中知识又成为基础,知识具有了经济的特征,信息是知识的载体,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经济结构。从工业产业来看,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工业经济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一百多年来,制造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但是近几十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制造业的人数也在下降。现代的制造业与传统的制造业本身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制造业中,知识和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在现代的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在加大,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改变了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社会结构。知识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创新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命脉。创新使人们更多地依靠智力和知识进行劳动,智能性劳动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加,主要靠的是知识,智能性的劳动方式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能够成倍地增加生产率。智能性劳动方式提高了劳动的自动化过程,由于信息化的出现,社会和经济活动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经济落后,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创新不足不能不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猛,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转换的周期将更短,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将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如果缺少科学知识储备,缺少对前沿科学技术的识别能力,缺少创新能力,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日本曾以技术创新立国,但是,由于缺乏新的创新的活力,经济增长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很多领域已经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反,美国由于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活力,因而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可以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可以使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科学技术要通过创新活动使它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缺乏创新而不能将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技术手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没有成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一种物质力量,使这些科学发明和发现未能变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不断出现的新发明和新发现,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推动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创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改变我国的社会结构,加快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创新。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创新,劳动生产力低需要创新,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创新,提高全民族素质需要创新。总之,离开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和经济就不能稳定地发展。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决定性的因素,在人们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经济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所谓经济的条件,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变革作用,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上。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生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者既要支出体力,也要支出智力,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生产工具既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常常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劳动对象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科学技术使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自然资源,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对现有资源开发出新的用途,能够研制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形态。科学技术促使新的产业部门形成,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原有的产业部门分解,有些生产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部门,科技进步也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和最基本的。创新活动带来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就会极大地刺激新的需要。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产业革命期间,由于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工具,大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而改变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大变动,出现了资产阶级。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把作坊变成了工厂,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形成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创新而带来的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结构的重组。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取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是由机械化的机器系统所决定的。它们不会自动控制和调节,因此需要劳动者在生产过中发挥指挥作用,完成机器不能完成的各种劳动和工作。劳动者只能跟随机器从事紧张、机械、繁重的体力劳动。由科技创新而带来的新技术改变了上述生产方式。把孤立的各种机器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能够自动控制的系统。生产过程成为自调节、自组织、自控制的生产系统。这就是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它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刚性的生产方式正在变化为柔性生产方式。生产过程成为灵活的制造系统,通过自动控制和调节随时改变机器的行为模式。以前的标准化的刚性生产方式正在变为灵活的柔性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密集型生产力、高科技生产力要求克服机械化分割型生产方式的弊端和问题,形成了现代系统整体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既保留合理的分割和分工,又从整体目标出发,把局部放在整体之中。明确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又处于宏观动态制约关系之中,使各局部生产互动地进行。它把生产过程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又把生产过程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使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既满足人的生产的目的,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当代科学技术密集型生产力、高科技生产力所要求的新型生产方式还处在形成阶段,许多不同于旧生产方式的新特征还刚刚出现。当代生产方式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旧的生产方式正在被改造成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各方面的变化。
三、创新使科学技术与经济实现一体化
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结构,要使创新系统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首先要求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创新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创新既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也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经济活动从整个过程来说,也是一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创新系统和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它们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经济的核心问题则是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很低,不能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指导,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经验知识,创新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生产活动中,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19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分裂,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时间。科学发现还不能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自从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日益一体化的趋势,技术应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实用的设施及其手段,科学研究扩大了技术应用的范围。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相互依存,科学借助于技术已经超越纯粹的知识形态,物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和产业化使操作技术的主体也结成为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主体。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科学研究和技术生产已经融为一体。作为对科学从事研究和应用的创新系统与经济的一体化不仅表现为创新和生产的紧密结合,还表现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消失,技术密集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技术市场转化为知识市场,科学创造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创新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要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应当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要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开展创新活动就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和更新的经济、精神、文化和生活的方法与手段。创新使新的操作工具、新的思维、新的劳动方式物化和产业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在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系统不仅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还决定着产业结构、劳动方式、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变化,因而大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创新系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可以说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因为创新活动而提高和进步。创新要受到内在的动力机制的外在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外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等等。创新系统要求整个社会尊重事实、开放进取、追求效率。一个社会要想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就必须调整某些社会规范,创造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规范和社会规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大不相同,除了历史的原因之外,更多地与创新意识有关,而创新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又决定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创新系统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融合与协调在于控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达到效益最大化。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事物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超越或违背事物的运动规律去创新就会阻碍甚至破坏创新系统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要使创新对社会经济产生最有利的影响,就必须调整和改革社会经济的现实状况,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适应创新系统运行的现实社会条件。一般来说,社会稳定、制度合理、创新系统的运行就有相对宽松的空间,就会有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那么,就社会经济对创新系统运行的影响而言,社会经济状况对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创新系统与社会经济的相互适应可以看到,市场是一个对创新系统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市场机制是一种促进创新与经济结合的机制。科学技术产生之后,并不能立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不能立刻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就必须经过某种途径,使科学技术成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工具和力量,创新系统就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创新的成功与否,检验创新是否成为真正的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力量,其标准就是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能够调整创新系统运行的方向和内容。那些能够准确判断市场需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创新活动,就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市场和社会的欢迎,而且自身也能充分地享受到社会和市场所带来的规范和环境的保障。
四、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在现代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是两个不同的宏观变量,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在于经济结构的质的演进和优化。创新系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扩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创新直接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宏观意义上分析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能以技术进步为变量,而没有以创新为变量。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储蓄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斯密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要增加财富就必须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要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就得先增加资本,增加劳动基金。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增加和改良劳动机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承认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始终把资本积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技术外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因此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内生的生产要素只有资本与劳动,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的变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直到技术内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才解决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并且认为技术进步取决于人力资本建设投入,尤其是用于研发的投入。从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学家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他们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越来越重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其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所建立的将知识和技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而且他们还认为,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增加,从而使总的规模收益增加。这一理论揭示了经济持续、永久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五、社会经济的变化对创新系统的影响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往往导致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促进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因而也导致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现在,产业部门已经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第三和第四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经济的内容、规模和程度。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它是由科学技术的创新所触发的。因为科技革命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其他相关行业的繁荣,新的科技创新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创新所带来的新技术使得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传统工业由于有了新技术而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改造。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劳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经济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涉及非常广泛的领域,它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等等。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对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的最直接的表现是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变迁。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来看,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促使新的产业部门形成。技术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构关系,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新的组合方式。这种结构方式打破了原有技术个体间的有效的协同作用关系,打破了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使原有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分解,某些产业或部门随着技术条件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分离出来,形成新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社会历史上发生的几次产业革命都是由于技术创新而引起的。 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采掘、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与发展,并且产生了大批新型的产业部门。电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动力、电机、照明等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信息革命,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高科技领域。这些技术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且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2)技术创新引起了产业结构的连锁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产业结构或产业部门都是和其他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相关联的。这种关联表现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指的是某一产品或产业前端产生的产业关联。后向关联指的是某一产品或产业与其他产品或产业相作用而产生的关联。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技术联系所决定的,它使得上游和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关系,并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前向产业或后向产业,使其进行技术创新,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将会引起相关部门的相应的技术创新或者产业结构的变化。(3)技术创新决定着产业的生命周期。任何一项创新都有其形成、成长、扩散的过程。在形成阶段,存在大量的创新的选择机会,在成长时期,创新的目的为的是维持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在扩散时期,创新因市场需要而不断地调整。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的缩短或延长都会影响创新过程的进展或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周期。这是因为,创新的成果不是均衡地分布在整个经济系统,而是集中在某些领域或过程,因而整个经济系统中的生产率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会导致某些产业的兴起,某些产业衰败。(4)技术创新刺激需求的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需求的变化,但是,需求的变化要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如果具有很高价值的科学技术没有通过创新被转化为实用的应用技术,它的价值就不可能被利用,也就不可能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结构。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手段或者产品,新的需求才会出现或者被满足,技术创新起着先导的作用。
社会经济环境对创新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反应是一种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和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将根据创新的影响和要求做出结构功能上的适应性调整,从而给这种影响和要求给以相应的反馈和接纳。社会经济环境对创新作用的理解、消化、吸收、认同、反馈和接纳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的缓冲来做出保证。如果不顾社会经济对创新活动的作用做出的时滞性和变迁的时间延缓作用,强制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做出适应性反应,就必定造成社会经济结构与功能的失调和社会经济变革的紊乱。(2)社会经济对创新作用的反应是一种时间序列上不均匀的分化过程。创新作用的顺序首先是器物层,其次是制度层,最后是意义系统层。与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相适应,社会经济中的器物层将首先发生变化,其次是制度层,最后是社会经济的核心层意义系统层发生变化。由于社会经济变革上的时间差异,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各层次在创新的作用下将变得不协调,或者相互摩擦或者相互错位从而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限制创新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的速度和强度,延缓社会经济的变革过程,使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各个层次都能获得一种对创新作用的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反馈和接纳的适应过程,使创新的作用或影响能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创新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的稳定化、有序化。(3)在创新与社会经济的互动作用中,创新系统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创新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与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甚至失序,而且随着创新对社会影响的扩大,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会有多种标准,当多种标准的产生正好发生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时,创新与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和扩大;另外,当创新没有足够地考虑社会经济的制度层和意义系统层同创新所形成的先进的组织形式、行动规范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距而强行作用于社会经济环境时,创新与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将不可避免;当创新对社会环境的作用速度太快、作用强度过大,超出了社会经济能够做出反应和调适的系统时间和整合限度时,创新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和冲突将变得更加尖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