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江浙地区雕版刻工合作形式及其生计例说
李国庆
本文所称的明末,指明朝末年,约在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叶的嘉靖到万历年间。这个时期的江苏和浙江地区,经济、文化特别发达,商品的生产、流通,呈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些特征。雕版印刷术自隋唐发明以后,图书的生产和流传,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手抄变成了刷印,由原来的以一部为单位进行传抄,而变成了以成百上千为单位进行刷印,这种有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雕版印刷业是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手工业。到了明朝末年这个时候,雕版印刷业几乎达到了空前发展的程度,刻工刻书的合作形式已经定型。这些雕版刻工是雕版印刷业的从业者,是一批身怀雕版技艺的技术工人,他们靠做工——雕刻印版文字,来获得收入,用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经过雕版刻工等工匠刊印加工出来的产品,是一种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文化商品。图书通过在市场上的流通,维系着一种供求关系,使得雕版印刷业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雕版刻工当时在社会上属于下层民众,雕刻印版文字属于雕虫小技,不被社会正统观念认可。所以,有关他们的情况,史籍不载,文献无征。庆幸的是,这些刻工在镌刻印版文字时,为了标记自己所承雕的印版及工作量,随手把自己的名字和刻字数量镌刻在了印版上。刻工和雇主均以此为据,以便进行核实,支取报酬。刻工在印版上随手镌刻的本版字数和姓名,于是就和所刊之书的正文内容一同印在了书中,与所刻之书一并流传了下来。为后人了解历代刻工刻书情况提供了零星且珍贵的第一手文献。
本文拟以笔者知见的明朝末年江浙地区刻工所刻之书为例,将刻印在这些传本中的刻工文献,进行收集、归纳和总结,旨在以实例为据,对明末江浙地区雕版刻工的合作形式及其生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笔者以为其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雕版印刷业——这样一个点窥视当时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概貌。限于笔者闻见未广,掌握的文献不足,本文得出的结论不免片面,谨供参考并求教于方家。
一、明末江浙地区雕版刻工合作形式例说
明朝末年,江浙地区从事刊刻印版文字工作的刻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一般按照自己的从业习惯,与同行进行自由组合,从事凋版印刷业。他们因各自擅长的技艺不同而承担不同工作,分工明确,写勘(或名“书工”)担任缮写书样和校对工作,凋梓(或称“刻工”)担任凋刻文字工作,印工担任持版刷印工作,装潢(或称“装订工”)担任装订工作。这是各个工种的一般情况,而在实际见到的传本中,记载的工种或全或缺,或多或少。
天津图书馆今收藏一部《类笺唐王右丞集》,是集包括《诗集》十卷、《年谱》一卷、《历朝诸家评王右丞诗画钞》一卷、《文集》四卷、《集外编》一卷、《唐诗家图咏集》一卷、《赠题集》一卷、(唐)王维撰 、(宋)刘辰翁评、(明)顾起经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顾氏奇字斋刻本。
此书每半叶九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边。书口上镌“奇字斋”三字。每卷末多有记录凋版处所的牌记,书后有“无锡顾氏奇字斋开局氏里”,详列书工(写勘)、刻工(凋梓)、装订工(装潢)及凋版起讫时间(程限),刻工及书工名又分见书口下。其中,书后所署“ 无锡顾氏奇字斋开局氏里”和“程限”全文如下:
写勘:吴应龙、沈恒俱长洲人、陆廷相无锡人。
凋梓:应钟,金华人;章亨、李焕、袁宸、顾廉俱苏州人;陈节,武进人;陈汶,江阴人;何瑞、何朝忠、王浩、何应元、何应亨、何钿、何钥、张邦本、何、何镃、王惟寀、何钤、何应贞、何大节、陆信、何昇、余汝霆俱无锡人。
装潢:刘观,苏州人;赵经、杨金俱无锡人。
程限:自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十二月望授锓,至三十五年(丙辰)六月朔完局。
冠龙山人外史谨记。
每卷后记录凋版处所的刊记内容如下:
嘉靖卅四季涂月白分锡山武陵家墅刻(笔者按:见顾起经《玄纬小引》后);
岁丙辰中春上旬顾氏奇石清涟山院刊(笔者按:见目录后);
丙辰孟□月得辛日锡山武陵顾伯子图籍之宇刊(笔者按:见年谱后);
丙辰春孟月晦刊(笔者按:见王集正讹后);
岁丙辰中春上旬顾氏奇石清涟山院刊(笔者按:见目录后);
岁丙辰上巳初吉锡山顾氏刻于待冰园(笔者按:见诗集卷一末);
丙辰寎月上弦长康外圃刻(笔者按:见诗集卷二末);
丙辰春莫浃辰梓于宛在亭(笔者按:见诗集卷三末);
丙辰三月旬又八日立夏顾氏祗洹馆刻(笔者按:见诗集卷四末);
丙辰余月四之日小满刻于对山开卷之阁(笔者按:见诗集卷五末);
丙辰长嬴望水木清华亭刻(笔者按:见诗集卷七末);
丙辰夏五端三日镣于木瓜亭(笔者按:见诗集卷八末);
丙辰皋月下澣之吉端居静思之堂刊(笔者按:见诗集卷十末);
(笔者按:诗集卷六、九末无刊记)
丙辰夏首顾伯子付刻于圜锻亭上(笔者按:见文集卷一末);
丙辰端午□□室刊(笔者按:见文集卷三末);
太岁在丙辰夏孟月尾锡山顾起绁与槜李陈荣四覆校于青蔾阁中越月刀授之梓(笔者按:文集卷三末又署);
岁丙辰日北至夫湫山人顾起经跋(笔者按:见文集卷四末);
(笔者按:文集卷二末无刊记)
丙辰挟日刻(笔者按:见外编末);
丙辰上元凋板(笔者按:见图咏末);
丙辰季初月八日付什(笔者按:见赠题末)。
笔者依据这些资料,又亲自翻检原刻本,在刻工题名、诗文题名及刻工所刻页数等方面,将“书后刊记所载”与“下书口实际题名”逐一进行核对,特制表如下:
表1 《类笺唐王右丞集》刻工书工所刻所写页数统计表
笔者依据该书提供的这些基本刻书资料,以及刻工书工所刻所书之页数,得出如下结论:
1.本书情况
《类笺唐王右丞诗集》十卷、《年谱》一卷、《历朝诸家评王右丞诗画钞》一卷、《文集》四卷、《集外编》一卷、《唐诗家图咏集》一卷、《赠题集》一卷。(唐)王维撰、(宋)刘辰翁评、(明)顾起经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顾氏奇字斋刻本。每半叶九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全书共计555页。按照每叶324字计算,全书共计179 820字,这是一部篇幅适中的书。
2.注者及刊印者情况
顾起经,在仕途方面是一位大臣,曾任广东盐课副提举;在文化方面,他是一位藏书家(《藏书纪事诗》有传)和学者(《千顷堂书目》)著录其撰六部著作);在经济方面,他是一位有能力的人士。他是本书的注者,又是本书的刊行者,开设奇字斋,负责该书刊印的一切工作,主要包括枣梨木板的选材购进,刻工、书工及装潢工等工匠的工资饭食。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顾起经有能力担当斯役,否则不能为之。
3.工匠情况:包括三个工种:
其一,写样(俗称书手,这里称为“写勘”)三人:吴应龙、沈恒、陆廷相。他们负责该书木版文字的写样和校对工作,为刻工提供“凋刻木版文字”的纸样。
吴应龙承担的写样数量最多,为329页,占这部书稿555页的59%,亦即写样数量超过一半,达到二分之一强。他参加了全部书稿的写样工作,说明他的能力最强。沈恒只承担《诗集》卷四、五、六、八、九、十的写样工作,数量为180页,占这部书稿555页的32%,亦即达到三分之一弱。他没有参加全部书稿的写样工作,只承担了其中《诗集》六卷写样工作,说明他的能力在吴应龙之下。陆廷相只承担《诗集》卷三的写样工作,数量为46页,占这部书稿555页的8%,亦即不足10%。他没有参加全部书稿的写样工作,只承担了其中《诗集》一卷的写样工作,说明他的能力更在吴应龙、沈恒之下。
通过三位书工承担写样工作数量分析,不难看出,确实存在能力强弱、技艺高下之区别。他们得到的报酬自然也有很大的区别。
其二,刻工(也称刊工,这里称为“凋梓”) 24人:应钟金华人,章亨、李焕、袁宸、顾廉俱苏州人,陈节武进人,陈汶江阴人,何瑞、何朝忠、王浩、何应元、何应亨、何钿、何钥、张邦本、何、何镃、王惟寀、何钤、何应贞、何大节、陆信、何昇、余汝霆俱无锡人。他们负责该书木版文字的凋刻工作。
按照刻工承担的刻版数量多少,排序如下:
何镃53页、何钥51页,何49页、何钿48页,这四位刻工所刻印版数居前四名,合计201页,占本书555页的36.2%,达到了三分之一强,是刊刻本书印版的绝对主力。笔者认为,承接一部书稿,主力刻工的工作效率和技艺水平如何,决定着这部书稿的用时多少和质量高下问题。
何朝忠38页、王浩38页、何应元37页、何钤30页、何应亨26页、何昇23页、何应贞22页、王惟寀21页,这八位刻工所刻印版数居中,合计235页,占本书555页的42.3%,达到了二分之一弱,是刊刻本书印版的中坚力量。笔者认为,承接一部书稿,属于中坚力量的刻工,其工作效率和技艺水平如何,决定着这部书稿的成败问题。
余汝霆16页、李焕15页、陆信14页、张邦本13页、何大节12页、何瑞12页、章亨12页、袁宸12页、应钟9页,这九位刻工所刻印版数均在20页以下,合计115页,占本书555页的20.7%,占了五分之一强,是具有一定刊刻水平的参与者。笔者认为,承接一部书稿,属于具有一定刊刻水平的刻工,其工作效率和技艺水平,虽不及强者,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刻工的参与,经过不断承接刊书活计,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技艺水平在不断提高,为凋版刻书业注入了活力。
除以上刻工外,在本书刊记中列名的顾廉、陈节和陈汶三位刻工,实际上没有承凋一块印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不外乎属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他们具体负责与木版有关的事情,包括木版的采购、加工、分配、收活和统计等;二是他们充当配角,当24位中有些刻工因请假时,一块印版中残留少部分文字,由他们继续完成之,或只是承担修版工作。总之,这三位刻工是应该有活计干的,没有平白无故署名的份儿。
另外,还有夏文德2页和夏昱2页这两位刻工,属于身份特殊。他俩在本书刊记中并没有被列名,而其姓名却出现在了《诗集》的下书口中。各刊刻2页印版。笔者以为,这两位刻工的身份,纯属临时工性质,当完成两块印版,拿到酬金之后走人。属于这种情况的,当然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再从刻工自署籍贯看,应钟是金华人,章亨、李焕、袁宸、顾廉俱为苏州人,陈节是武进人,陈汶是江阴人,何瑞、何朝忠、王浩、何应元、何应亨、何钿、何钥、张邦本、何、何镃、王惟寀、何钤、何应贞、何大节、陆信、何昇、余汝霆俱为无锡人。
这24位刻工分别来自金华、苏州、江阴和无锡,共四个地区。其中顾氏雇佣无锡本地刻工最多,凡17人。占全部刻工的71%,达到三分之二强。其他三个地区的刻工只有7人,占全部刻工的29%,不足三分之一。这说明,顾氏奇字斋立足本地匠户,根据实际需要,再从外地雇用,以补人用工不足。
其三,装潢匠三人:刘观、赵经、杨金。他们负责该书印版的刷印、装订等工作,具体负责该书的最后一道工序——成活。他们在印版中没有给自己题署姓名,这是工序上的原因所致。正是这个原故,历代装潢匠的姓名,后人知道的甚少。刘观、赵经、杨金,这三位的名字我们应该知道,他们是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时的三位装潢匠,有传世作品《类笺唐王右丞集》。
4.刻书期限要求
(这里称为“程限”): 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望(十五日)授锓,至三十五年(1556)六月朔(初一)完局,共计169天(约五个半月)。
5.刻书地点
嘉靖卅四季涂月白分在锡山武陵家墅刻《玄纬小引》;
岁丙辰中春上旬在顾氏奇石清涟山院刊《目录》;
丙辰孟□月得辛日在锡山武陵顾伯子图籍之宇刊《年谱》;
丙辰春孟月晦在某处刊《王集正讹》;
岁丙辰中春上旬在顾氏奇石清涟山院刊《目录》;
岁丙辰上巳初吉在锡山顾氏待冰园刻《诗集》卷一;
丙辰寎月上弦在长康外圃刻《诗集》卷二;
丙辰春莫浃辰在宛在亭刻《诗集》卷三;
丙辰三月旬又八日立夏在顾氏祗洹馆刻《诗集》卷四;
丙辰余月四之日小满在对山开卷之阁刻《诗集》卷五;
丙辰长嬴望水木清华亭刻《诗集》卷七;
丙辰夏五端三日镣于木瓜亭刻《诗集》卷八、;
丙辰皋月下澣之吉在端居静思之堂刊《诗集》卷十;
丙辰夏首顾伯子在圜锻亭上刻《文集》卷一;
丙辰端午在□□室刊《文集》卷三;
太岁在丙辰夏孟月尾锡山顾起绁与槜李陈荣在青蔾阁四校是书,一个月后梓《文集》卷三;
岁丙辰日刻《文集》卷四;
丙辰挟日刻《外编》;
丙辰上元凋板《图咏》;
丙辰季初月八日刻《赠题》。
刊刻此书,时间用了169天,把刻工安排在奇字斋内的多处地点工作,包括武陵家墅、奇石清涟山院、图籍之宇、待冰园、长康外圃、宛在亭、祗洹馆、对山开卷之阁、水木清华亭、木瓜亭、端居静思之堂、圜锻亭及青蔾阁等十余个地点。藉此可以想见当时刻书之盛况。
奇字斋主人顾起经注释并刊印《类笺唐王右丞集》,有意将刊刻资料留给后人,我们据以知道了其董理刻书之役的详细经过,以及承凋印版工作的刻工、书工及装潢匠的全部情况。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古代刻书资料。此例反映了明代末期刻工刻书的大致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时期江浙地区凋版刻工合作刻书情况,笔者网罗了有关刻工刻书资料凡45例,逐一列举如次:
(1)《史记》一百三十卷,嘉靖九年(1530)南京国子监刻本。十行二十一字。书口下有刻工题名:雇铨、何球、何凤、陆宗华、陆奎、李潮、李清、徐敖、袁电、章浩、张凤、张宪等54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特点:多是江浙名工。
(2)《韵经》五卷,嘉靖十八年(1539)长水书院刻本。十行十八字。刻工及书工:姑苏吴应龙书·金台张宗宝刻。卷末有“嘉靖己亥(十八年)孟春刊于长水书院”牌记。又有“嘉靖十九年春寓金陵白纸付监前赵材店印”题记。工作形式:二人承揽.一书一刻。特点:分工明确,长水书院出钱、赵材店刷印、姑苏吴应龙写样 金台张宗宝凋版。
(3)《(嘉靖)江阴县志》二十一卷,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九行十九字。
刻工:陈奎刊、何应元刊(何元)、何瑞、何钿刊、何应亨(何亨)、何钥刊等34人。书工:无锡陆廷相写。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4)《(嘉靖)武康县志》八卷,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九行二十字。刻工:余姚王汉刊、中陵温厚刊。工作形式:二人合作。
(5)《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1552—1556)夏相刻本。八行大字不等,小字双行二十四字。前集目录后有牌记,内题“嘉靖壬子(三十一年)春正月三衢近峰夏相宋版摹刻,至丙辰(三十五年) 冬十月竣”。书口下有刻工及书工题名。刻工 无锡曹枯、何应亨刊。书工 吴应龙书。工作形式:三人合作。用5年时间承包凋版任务。特点:书大、人少、时间长。
(6)《大学衍义节略》十卷、《补略》二十一卷,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十二行二十五字。于书后最末五格内镌有刻工等题名五行:对读书吏:姚士周,誊录吏:孙思明 宋大宁 刘章 石柱 范禹乡,刊字匠: 郭邦宁等五十名。 这条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参加是辫印版刊刻工作的三道工序的吏匠姓名。第一道工序:誊录吏用薄纸将是书文字写出版样;第二道工序:将版样倒置木板上面进行凋刻。凋毕即成印版;第三道工序:对读吏负责版样和印版文字的校对工作。
(7)《诗外传》十卷,嘉靖间吴郡沈辨之野竹斋刻本。九行十七字。刻工:王良智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8)《(隆庆)海州志》十卷,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方芝善刻、顾植、胡官刊、胡廷、余立刊、章掖刻、淮安朱漠刊、淮安朱、朱潮。书工:长洲顾檈写。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9)《国朝名世类苑》四十六卷,万历三年(1575)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陈子文(子文)、仇朋、顾成、顾植、计万言、钱世英、吴郡沈玄易、夏邦彦(夏邦)、章右之刻、张敖等16人。书工:吴门高洪写、吴郡钱世杰写。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10)《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明)凌稚隆辑评,万历五年(1577)凌氏刻本。十行十九字。眉端镌批语。有万历五年徐中行序。稚隆,乌程人。书口下有刻工及书工题名。刻工:邓钦、顾成、何仲仁、钱世英、同邑(长洲)沈玄易刊、严春、章右之、章国华等55人。书工:句吴高洪写、长洲顾檈写、金应奎写、古吴钱世杰写、姑苏徐普写。
(11)《文选锦字录》二十一卷,(明)凌迪知编,凌稚隆校,万历五年(1577)吴兴凌氏桂芝馆刻文林绮绣丛书本。 八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目录后镌“万历丁丑(五年)春仲吴兴凌氏桂芝馆梓行”。书口下有刻工及书工题名。刻工:顾植、吴郡王伯才刻、徐轩刻等20人。书工:长洲顾檈写、吴门高洪写。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凌稚隆在万历五年至少刊刻两部书,聘用两批刻工。
(12)《(万历)通州志》八卷,万历六年(1578)刻本。九行十九字。刻工:沈照、袁宸刊、袁宏、袁才、袁川等17人。书工:长洲吴曜写。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13)《韩子迂评》二十卷、《附录》一卷,万历七年(1579)门无子刻十一年(1583)增刻本。八行十八字。刻工:王云、余唐、俞京、吴兴周玲刻等13人。书工:吴兴康阜写。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14)《批点明诗七言律》十二卷,万历九年(1581)刘怀恕校刻本。九行二十字。刻工:顾言、顾时中、顾植、钱世英、王伯才、章掖、张相等17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15)《管韩合刻》四十四卷,万历十年(1582)常熟赵氏刻本。九行十九字。
《管子》匠氏题名:吴郡顾檈书、顾时中、章掖、顾植、刘廷惠、何承德、章扦、顾贤、何承业、吴丙初、顾文、邑人吕廉仝刻。《帏非子》刻工:顾植刻、顾文刻、何承业、吕廉、吴丙初、徐文、张珮之、戈、成、扦、刘、中。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16)《汉书评林》一百卷,万历十一年(1583)凌氏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钱世英、夏邦彦、杨元、赵应其、张敖等39人。书工:顾檈写、徐普书、武林郁文瑞写、杭州郁文瑞书。校对:钱塘袁君肇对(见卷七首叶下书口)。工作形式:多人合作。特点:刻工、书工、校对三道工序著录完整。
(17)《甔甄洞稿》五十四卷、《目录》二卷,万历十二年(1584)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吉水邓钦刻、邓汉、进贤傅魁刊、吉水郭才刊、吉水刘钦刻、吉安刘然刻、夏元刻、吉安晏述、张云刻等16人。书工:吴郡徐普书(姑苏徐普书、长洲徐普书)。工作形式:多人合作。特点:刻工、书工多署籍贯。
(18)《老子翼》三卷,万历十六年(1588)王元贞校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金陵徐智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19)《龙谿王先生全集》二十卷,万历十六年(1588)萧良干刻本。九行十九字。刻工:山阴马忠刊。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20)《汉书钞》九十三卷,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十行二十一字。刻工:吴兴王云刻、王仁、王昇、吴宗、余才等22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特点:多人合作。
(21)《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附录》一卷,万历二十二年(1594)吴郡张维城家塾精刻本。九行十九字。刻工:吴郡许世魁镌、许子元。工作形式:二人合作。
(22)《项襄毅公年谱》五卷、《实纪》四卷、《遗稿》一卷,万历二十四年(1596)项皋谟校刻本。九行十九字。刻工:金陵盛文高刻等11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23)《何氏芝园集》二十五卷、《居卢集》十五卷,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居庐集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本。九行二十字。刻工:长洲陆本刻、云间孙讷刻、张湖。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24)《春秋传注汇约》二十三卷,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九行十九字,字数。刻工:长洲钱杨刻(首叶)、长洲郭廷凤刻(第二叶)。工作形式:二人合作。
(25)《秦汉印统》八卷,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氏树滋堂刻本。此本四周单边。每叶十六印。刻工:黄德新刻、吴郡张珮之书刻、长洲龚善长刻。工作形式:三人合作。
(26)《诗隽类函》一百五十卷,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晋陵孟纯礼刊。书工:新安陈晋书。工作形式:一人独立完成。
(27)《冰川诗式》十卷,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刘管刻、姚起刻、张溱刻。书工:长洲吴曜写。工作形式:三人合作。
(28)《静观室三苏文选》十六卷,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及书工:越郡谢应魁写、武林夏尚宾梓。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一人独立承写。
(29)《吴歈萃雅》四卷,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九行二十一字。刻工:古吴章镛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30)《诗话类编》三十二卷,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九行二十字。刻工:武林洪文刊。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31)《广博物志》五十卷,万历四十五年(1617)高晖堂刻本。九行十八字。刻工:吴兴蒋礼梓、孟魁刊、蒋礼孟魁刻。书工:西吴蒋文英写(与蒋礼并联题名,同见卷一末大题下)。按:蒋礼字孟魁。刻工名、字并题,在历代刊本中是不常见的。
(32)《书帷别记》四卷,万历间王启疆等校刻本。十一行二十二字。刻工:金渊陈千端、陈千培、陈千城、陈千祥(陈祥)、陈伯道、耿采、黄安朝刻、本、兴、张。书工:无锡侯臣写。工作形式:多人合作、刻工及书工。
(33)《圣学宗传》十八卷,万历间刻本。九行二十字。刻工:山阴马忠刊。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34)《孔子家语》十卷,《附录》一卷,万历间刻本。九行十六字。刻工:长洲顾檈写、章掖刊、吴门章右之刻、长洲章右之刻、章右之刻、右之、章掖刻。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35)《卓吾先生批评龙谿王先生语录钞》八卷,万历间新安吴氏刻本。九行十八字。秣陵杨应时书、梅仕见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特点:书工及刻工并联题名:
(36)《沈氏学弢》十六卷,万历间刻本。十行十九字。刻工:南京盛文高刊、成、国。工作形式:三人合作。
(37)《诸子品节》五十卷,万历间刻本。九行二十字。书工:归安方子祥写。刻工:吴兴王云刻、余才、张相等39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
(38)《皇明诗选》七卷,万历间刻本。十行二十字。刻工:姑苏计万金刊、姑苏计万堂刊等9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特点:家族参与。
(39)《申椒馆敝帚集》四卷,万曆间刻本。八行十七字。刻工:吴郡彭天恩、王伯才、夏。工作形式:三人合作。
(40)《石联遗稿》八卷,万历间刻本。九行十七字。刻工:嘉禾周澄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41)《冯用韫先生北海集》四十六卷,万历间林景旸刻本。九行二十字。刻工:云间周有光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42)《茅鹿门先生文集》三十六卷,万历间刻本。十行十九字。刻工:金陵戴应试刻、戴应聘、戴应韶、戴谷、黄韶等21人。工作形式:多人合作。特点:家族参与。
(43)《梦白先生集》三卷,万历间刻本。九行十八字。刻工:秣陵刘贤刊。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44)《郑文洁公佚稿》十卷,万历间刻本。九行十八字。 书工及刻工并联题名:萧山徐宇写、朱时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一人独立承写。
(45)《世说新语补》二十卷,万历间刻本。九行十八字。刻工:昆山唐周刻。工作形式:一人独立承凋,
笔者将以上列举的45例刻工合作刻书资料,制表如下:
表2 明末江浙地区刻工合作刻书资料略表
依据表2和顾氏奇字斋所刻《类笺唐王右丞集》刊书题记,可以得出明末江浙地区刻工刻书合作形式及其相关问题的一般结论:
结论一,依据表2知,按照四部划分,集部最多,子部次之,史部再次之,经部最少,即集部17条、子部13条、史部11条、经部4条。经、史、子、集四部的刊印数量呈递增趋势。顾氏奇字斋所刻《类笺唐王右丞集》属于集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各部书的社会需求和图书市场行情。
结论二,依据表2知,万历刻书最多,嘉靖次之,隆庆最少。即万历37条、嘉靖7条、隆庆1条。顾氏奇字斋所刻《类笺唐王右丞集》,为嘉靖刻本,占嘉靖一条。三个年代的数量多少不同,反映出了当时图书流通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见到的嘉靖、隆庆和万历间的传本数量也与这个比例相吻合。
结论三,依据表2知,刻工刻书的平均卷数不同,刊刻十卷以上及一、二卷以下者为最多,而居六、七卷位者为最少。一卷以下(不足一卷)者,凡8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17.8%;一卷(含一卷余,下同)者,凡5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11.1%;二卷者,凡6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13.3%;三卷者,凡4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8.9%;四卷者,凡3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6.7%;五卷者,凡3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6.7%;六卷者,凡0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0%;七卷者,凡0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0%;八卷者,凡3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6.7%;九卷者,凡0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0%;十卷者,凡2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4.4%;十卷以上者,凡12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26.7%。
结论四,依据表2知,刻工合作情况比较明了:一人独立承雕者,凡16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36%;二人以上合作者,凡9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20%;五人以上合作者,凡1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2%;十人以上合作者,凡9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20%;二十人以上合作者,凡4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9%;三十人以上合作者,凡3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7%;四十人以上合作者,凡0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0%;五十人以上合作者,凡3条,占以上所举45条例子中的7%。从以上比例可以清楚看出,一人独立承雕,使利益最大化,这盖是刻工追求的工作目标。
结论五,依据表2知,江浙地区刻工最多,外地刻工最少。其中属于江苏境内的各县数量最多,其刻工姓名之前题署的籍贯包括无锡、淮安、长洲、姑苏、、吴县、吴郡、吴门、句吴、古吴、金陵、云间、晋陵、秣陵、昆山、江阴、武进;属于浙江境内的各县数量次之,其刻工姓名之前题署的籍贯计有余姚、杭州、武林、钱塘、越郡、吴兴、山阴、新安、归安、嘉禾、萧山、金华;属于江浙境外的各县数量最少,其刻工姓名之前题署的籍贯,包括山西的中陵,江西的吉水、吉安和进贤,四川的金渊。这些属于江浙境外的刻工,其情况盖有两种:或寄籍江浙,久居于此;或原籍若此,游至江浙,参加斯业。
二、明末江浙地区雕版刻工生计例说
有关明末江浙地区刻工的生计问题,史籍不载,无从查证。现在我们只能依据传本中记载的零星的“刻版价银”资料,大致估算刻工的收入,进而推知刻工日常吃饭等生计方面的点滴情况。
天津图书馆收藏《方洲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读史录》六卷,明张宁撰,明万历钱世垚刻本。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方洲集”,下镌刻工名及字数。卷一卷端题“海昌许清编辑,门人朱祚校正,后学钱端唤重校”,卷四等有题“钱世垚重校”者。
该书首有明弘治四年夏时正《序》;无年月谢丕《后序》,又有《方洲集品藻》、《募刻方洲先生文集疏》、助刻姓氏(如“钱秦南助刻三卷”等)。卷末有盐官后学钱世垚《跋》言刻书事。《跋》后镌“上元王自谦又谦父书,张凤督刊”。
张宁字靖之,号方洲,浙江海盐人,明景泰甲戌(五年)进士,擢礼科给事中,成化元年出为汀洲知府,以简静为治。后以疾致仕,家居三十年,累荐不起。工书画,能诗,有《方洲杂言》、《奉使录》、《方洲集》传世。
钱世垚刻书《跋》云:“ ……因募同志为之编次,前后集共得三十二卷,捐资缮刻,勒成一家言。”《方洲先生文集》卷后一般镌有牌记,内题本卷字数、写刻梨板价银数及刻工姓名。兹照录如下:
《方洲先生文集》
卷一:此卷共字九千五百四十个,该写刻梨板价银四两七钱九分,张一凤刻。
卷二:此卷共字九千五百五十,潘爱溪,该写刻板价工食银四两七钱九分五厘。
卷三:(笔者按:此卷无牌记)
卷四:此卷共字九千一百个,共该写刻板价银四两零五□□,一风刻。
卷五:此卷共字一万个,共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五两,句容潘以仕刻。
卷六:此卷共字八千六百七十五个,共该写刻板价工食银四两三钱三分八厘,李应章刻。
卷七:此卷共字九千零七十个,共该写刻板价银四两五钱三分五厘,上元李熠刻。
卷八:此卷共字一万四百八十个,该写刻板价五两二钱四分。
卷九:此卷共字一万四百个,共该写刻板价银五两二钱,上元陶梦祯刻。
卷十:此卷共字六千七百六十个,共该写刻板价银三两三钱八分,句容潘以仕刻。
卷十一:此卷共字七千七百三十五个,共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五两三钱三分五厘。
卷十二、十三:上下两卷共字乙(一)万六百七十个,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五两三钱三分三厘。
卷十四:此卷共字一万零七百五十个,共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五两三钱六分,上元张一凤刻。
卷十五:此卷共字乙(一)万零二百一十个,该写刻板价银五两零九分,句容戴应聘刻。
卷十六:此卷共字乙(一)万乙(一)百一十四个,共该写刻板价白银五两零六分,上元陈瑜刻。
卷十七:此卷共字八千五百五十六个,该写刻板价银四两二钱七分。
卷十八:此卷共字乙(一)万零五百个,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五两二钱五分。
卷十九:此卷共字一万五十六个,该写刻板价银五两零三分。
卷二十:此卷共字一万零七百卅(三十)个,该写刻板价银五两三钱五分五厘。
卷二十一:此卷共字九千六百四十二个,该写刻板价银四两八钱三分。
卷二十二:此卷共字九千四百五十个,共该写刻板价白银四两七钱二分五厘,上元李应章刻。
卷二十三:此卷共字一万七百六十五个,共该写刻梨板价银五两三钱八分二厘。
卷二十四:此卷共字乙(一)万一千四十二个,共该写刻梨板价银五两五钱二分,句容潘以仕刻。
卷二十五:此卷共字一万一千零十个,共该写刻梨板价银五两五钱零五厘,上元张一凤刻。
卷二十六:此卷共字九千八百二十个,共该写刻板食银四两九钱。
《读史录》
卷一:此卷共字五千七百二十个,该写刻板工食银二两八钱六分,上元李应章刻。
卷二:此卷共字七千□□五十个,潘爱溪刻,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三两五钱二分。
卷三:此卷共字乙(一)万乙(一)千零十个,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五两五钱零五厘,句容潘以仕刻。
卷四:此卷共字八千六百五十个,共该写刻板价银四两三钱二分五厘。
卷五:此卷共字七千四百八十个,该写刻板价工食银三两七钱四分,余孟德刻。
卷六:此卷共字六千四百个,该写刻板价三两四钱。
笔者依据以上资料,制表如下:
表3 明版《方洲先生文集》牌记所载写刻梨板价银资料略表
我们依据表3提供的基本资料,推知当时刻工刻书的一些情况:
第一,《方洲先生文集》共计三十二卷,285820字,平均每卷约计8932字。这是个人的一部书稿,篇幅适中。
第二,雕版费用来自募集。我们知道,雕刻印送佛经,多是靠募集善款来进行的。这部书稿,是个人的一部集子,刊印费用的来源也是募集。也就是说,私人别集的刊印,有用募集款来进行的。
第三,刊刻这部书稿,每千字需要0.5054两银。
第四,参加雕版的刻工共有九名。九名刻工均来自隶属江苏地区的句容和上元两个县。九名刻工的合作形式是集体承包一部书稿印版文字的刊刻任务。由于能力有区别,九名刻工刊版的数量不同,依次为:
(1)张一凤,承雕四卷:即卷一、四、十四、二十五。
(2)潘以仕,承雕四卷:即卷五、十、二十四、读史录卷三。
(3)李应章,承雕三卷:即卷六、二十二、读史录卷一。
(4)潘爱溪,承雕二卷:即卷二、读史录卷二。
(5)余孟德,承雕二卷:即卷三、读史录卷五。
(6)陈瑜,承雕一卷:即卷十六。
(7)戴应聘,承雕一卷:即卷十五。
(8)李熠,承雕一卷:即卷七。
(9)陶梦祯,承雕一卷:即卷九。
其中,张一凤和潘以仕均承雕四卷,是最多的。俩个人合计承雕八卷,占本书三十二卷的25.6%,达到了四分之一强,是刊刻本书印版的绝对主力。按照每卷8932字,每千字0.5054两银计算,俩个人合计得到36.114两银。平均每个人得到18.06两银。
其次是李应章、潘爱溪和余孟德,三个人合计承雕七卷,占本书三十二卷的21.9%,达到了五分之一强,是刊刻本书印版的中坚力量。按照每卷8932字,每千字0.5054两银计算,三个人合计得到31.60两银。平均每个人得到10.53两银。
最少的是陈瑜、戴应聘、李熠和陶梦祯均承雕一卷,四个人合计承雕四卷,占本书三十二卷的12.5%,达到八分之一,是具有一定刊刻水平的参与者。按照每卷8932字,每千字0.5054两银计算,四个人合计得到18.06两银。平均每个人得到4.514两银。这四个刻工所得与张一凤和潘以仕一个人的所得等同。
下面我们再列举三个例子:
例一,《五灯会元》二十卷,宋氏普济撰,明万历四十年刻径山藏本,各卷末均有牌记,记该卷字数、价银、校对者、写工、刻工等。其中卷一末所镌内容为:
丹阳居士贺懋熙、懋照、懋荧、懋焘仰承先严贺学礼遗愿施资刻此《五灯会元》第一卷,计字三万零二百八十三个,该银一十五两七钱五分,武林释大能对,上元李渊书,上元县李文炜刻,万历庚戌夏六月径山寂照庵识。
我们依据这个资料得知,该书印版文字的刊刻,平均每千字0.52两银。李渊和李文炜合作刊刻此卷,合计得到15.75两银。平均每个人得到7.87两银。
例二,《广博严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刘宋释智严译,明万历三十八年径山寂照庵刻径山藏本。其中
卷一末镌:
浮渡居士吴用先施赀刻广博严净不退转法轮经第一卷,计字八千四百六十个,该银四两二钱三分,武林释大能对,常州徐普书,潥水端师尧刻,万历庚戌岁春三月径山寂照庵识。
卷二末镌:
浮渡居士吴用先施刻此卷,计乙万零三百七十二字,该银五两乙钱九分。
卷三末镌:
计字八千三百五十个,该银四两乙钱八分。常州徐普书,江宁王大纯刻,万历庚戌岁春三月径山寂照庵识。
卷四末镌:
计字九千四百八十二个,该银四两七钱四分,武林释大能对,常州徐普书,江宁罗仕显刻,万历庚戌岁春三月径山寂照庵识。
以上四卷,平均每千字0.50两银。
例三,《佛般泥洹经》二卷,明崇祯毛晋刻本,卷末镌:
泰和信官杨仁愿捐俸刻佛般泥洹全部,东塔寺释道源,东湖信士毛晋同对,崇祯癸未孟冬之□□□□识。经二卷,共字二万二千七百八十四个,计写银九钱一分二厘,计刻银七两九钱七分四厘,共板二十八块,计工价银一两一钱二分,上元王苣□书,句容潘守诚刻。
此书将写工和刻工的工价分别进行计算,写工的工价为九钱一分二厘,每千字0.40两银。刻书的工价为七两九钱七分四厘,每千字0.35两银。印版28块,加工(锯成长方形印版)费共计11.20两银,平均每块加工费0.40两银。这是明代著名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刻书成本情况。
关于明末江浙雕版刻工刻书的工价问题,近代以来,曾引起少数文献学家的注意。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明时刻书工价之廉”云:
明时刻字工价有可考者,《陆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豫章罗先生文集》,目录后有“刻板捌拾叁片,上下二帙,壹百陆拾壹叶,绣梓工资贰拾肆两”木记。以一版二叶平均计算,每叶合工资壹钱五分有奇,其价廉甚。至崇祯末年,江南刻工尚如此。徐康《前尘梦影录》云:“毛氏广招刻工,以《十三经》、《十七史》为主。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则每百字仅二十文矣。
这里记载张泰刻《豫章罗先生文集》的工价是每叶合工资壹钱五分有奇。毛氏刻《十三经》、《十七史》,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每百字仅二十文。
张秀民先生著《中国印刷史》在第三章“历代写工、刻工、印工生活及其事略”中的“明代”部分,记述了明代刻工及刻书工价问题,云:
明时刻书工价见于记载者有:
成化刊《豫章罗先生文集》,刻板83片,161页,绣梓工资二十四两,每页约合一钱五分。
正德五年刊《明文衡》九十八卷,其序云:“总为费计二十万有奇。”
邵氏《弘简录》,刻费九百余金,计字三百四十万有奇,每百字为银二分七厘,为钱二十文。
万历二十九年刻《方册藏》,每字一百,计写工银四厘,刻工银三分五厘,每板一块两面刻成满行,通计费银三钱六分。(每板一块两面具二十行,行二十字,共计八百字)。
同时北监刊《廿一史》,靡六万金有奇。
崇祯末,毛氏汲古阁广招刻工,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则每百字仅二十文矣。
万历时,“每字一百,时价四分”。可见明时刻书工价比较低廉,每百字始终约为银三四分左右。
刻工们辛苦一天,只能刻出一百十多个字,得银四五分。万历三十三年,每僧一日饭食腐菜算银一分。刻工一天工资可以吃到比和尚稍好一点的饭菜,若要养活家小就不免困难了。
我们依据张秀民先生的分析,一个刻工一天可刻字110多个,若一个月按30天计算,一个刻工每月刻3300字,可以得到约1.155两银。这反映出当时刻工工资收入的基本状况。
杨绳信先生在《历代刻工工价初探》一文中,举例进行说明。其中一例是万历四十年刊《径山藏》之《经律异相》。该经每卷后均有题记,其中卷一题记云:
“浮渡居士吴用先,施资刻此《经律异相》第一卷,计字八千七百七十个,该银四两三钱八分五厘。自下释在慎对,上元王自谦书,许一科刻。万历壬子夏六月径山化城识。”
《经律异相》共五十卷,全是用吴用先施资所刻,每卷卷末都有如上格式的识语。杨绳信先生将各卷字数、工价及写、校、刻工姓名制成表格,颇便检视。笔者对该表略加删改,去掉“校对工”一项,制成表如下:
表4 《经律异相》雕版情况略表
杨绳信先生说:依据此表可以看出“该经刻工共有31人,刻经费时五个月(万历四十年六月至十月)。刻经一卷者16人,刻二卷者13人,刻三卷者2人。刻工每天能刻多少字?以刻字最多的端司禹和潘沔为例,每月可刻字4000左右,他俩是技术熟练的工人,每天平均刻字130字,一般工人每天不过刻100字左右。写工由徐普、王自谦专营其事,其待遇当比刻工高。……《经律异相》每千字付费0.5两,折钱350文。每百字35文,每字0.35文。这全是付给刻工的。……一般刻工每天刻字100个,每月工资1.5两,折钱1050文”。
此书刻工和书工分别来自江苏的上元、长洲、金陵、句容、江宁、溧水,以及安徽的泾县、旌德、当涂等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安徽泾县、旌德、当涂等县来到江苏的刻工和书工,属于外来工匠,说明当时的雕版工匠务工具有流动性。这与目前农民工进城打工颇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对于明末江浙地区刻工生计问题,我们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刻工雕刻印版文字的工价标准。每千字工价0.5两银;书工缮写版样,每千字工价0.04两银;将木料加工成印版(即锯成长方形),每块加工费0. 04两。
工匠每个月的工资报酬及支出情况。一位刻工依靠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是如何生活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目前我们只能根据以上例子,进行大致的推测。
我们先看看嘉靖时的刻工情况。依据上文征引的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明时刻书工价之廉”资料:“明时刻字工价有可考者,《陆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豫章罗先生文集》,目录后有‘刻板捌拾叁片,上下二帙,壹百陆拾壹叶,绣梓工资贰拾肆两’木记。以一版二叶平均计算,每叶合工资壹钱五分有奇,其价廉甚”得知,这部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的《豫章罗先生文集》,具体刊刻时间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每半叶十三行,二十三字。(见《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274页)每版598字,共计83版,印版反正雕字(即一块版两面都刻字)161叶(版),全书共计96278字。绣梓工资贰拾肆两。每千字0.25两银。这里不知道参加此书的刻工人数和时间。但它可以为《类笺王右承集》提供旁证。
嘉靖时,参加《类笺唐王右承集》刊版的刻工中,刻得最快、最多的是何镃,他承雕53页印版,用时169天,以每天30天计算,约5.5月。每天刻一块印版的三分之一强,每块印版的字数是324字,每天刻102字,共刻17172字。按照《豫章罗先生文集》每千字0.25两银标准进行折算,何镃共得4.29两银。他用时约5.5月,则每个月的工资是0.78两银。仅及万历时一般刻工每月工资1.5两银的一半。难怪叶德辉称之为“其价廉甚”。 依据《昆合县志》所载:“嘉靖二年,米石银二两”推知,刻工何镃,用一个月工资所得买不了一石大米,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我们再了解万历时的刻工情况。我们依据上文提到的万历时刊刻《经律异相》为例,“一般刻工每天刻字100个,每月工资1.5两,折钱1050文”。我们依据《溧水县志》所载:“神宗万历七年,大有年,米一升钱三文”进行计算。一位刻工,用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350升大米,即420斤大米。以每家5口人,每人每天1斤饭量计算,全家人一个月吃掉150斤大米,占36%,即三分之一强;还有270斤大米的余粮,占64%,即三分之二弱。也就是说,刻工的月工资所得,除吃饭养家糊口外,还有三分之二的余钱,可以干其他与生活有关的事情。
总之,明朝末年江浙地区因经济、文化发达,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以雕版为业的刻工,因为身怀一技之长,靠出工赚钱维持生活。生活水平属于较低档次。这些默默无闻的雕版工匠,在我国传统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这样一个群体的了解,还很不够,随着新资料的发现,一定会出现新的研究成果,余将倚门翘首待之。
参考文献
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杨绳信:《历代刻工工价初探》,载中国印刷史料选集之三《历代刻书概况》,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年。
李国庆:《明代刊工姓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