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多渠道增加农村投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1.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发达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国际农村公路焦点组织的数据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道路,化肥成本会降低,收入会增加,而农产品产量则可上升32%,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以促进农产品精加工。
2006年起国家将实施“五年千亿元规划”,连续5年共投资1000亿元修建农村公路。
交通部提出,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通公路,通公路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5%,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推进“通畅”工程,东部地区和中部较发达地区力争基本实现乡镇、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广大中西部地区乡镇、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比率明显提高。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100%。
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通班车,形成农村便利客运网络。宁夏交通厅现阶段实施的“大公交”,就是力争使在30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村都通公交车,方便农民的出行。
政府在积极为农村公路建设出台政策、筹措资金的同时,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是建立灵活的投入机制。目前,村村通公路采取的是多元投入的方式,即国家拨款+当地政府补贴受益农民集资。在推进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收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劳务收入,降低农民的投入。二是确保公路的建设质量。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采取政府监管、群众监督的方式,杜绝偷工减料,确保工程的质量。三是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对于已经建成的公路,组织专人养护、监管,禁止非农用车辆“搭便车”,增加农村公路的负荷,缩短使用寿命。四是加快农村通村公交的配套。更好的方便农民出行,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农用物资的输送。
2.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围绕“水、路、电、气”四大重点,统筹推进农村供水、农村道路、电力、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一清三改”(清垃圾、改猪圈、改污水排放、改厕所)为基础,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市政府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作为政府实事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一清三改”庭院净化工程为基础,推动农村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动员村民动手,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在村委会设置了村民活动室,如阅览室、篮球场等设施,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部分条件好的村庄除了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外,道路两边还铺设了路灯,结束了农民夜行摸黑的历史。这些变化,激发了农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提高了改善生活质量的热情,对家庭装饰、文化书籍、新生产技术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推进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而生活条件的改善,换来的是农民自主改善生活的热情,也带动了农村消费的发展。
为增进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积极性,扩大试点村的示范效应,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资金补贴,促进农村水、路、电、气等项目的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农民表现了高度的积极性。因此,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民改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政府必要的启动资金可以引导农民的加入,增添农民建设新家园的信心,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二是成立专门的组织和部门,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供技术指导。如农村沼气灶、太阳能的建设以及排水管道的改建等工程,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经现场勘测后,制定合理的方案,并在整个过程中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各项建设的资金投入取得预期的效果。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的富裕程度、开放程度和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经济学家林毅夫说过:“不解决好农村的教育问题,不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就不能从根子上摆脱贫困。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关键。”据经济学家分析,我国农民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5%~5.5%,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居民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就会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首要要求就是有知识,有技能。这一要求不仅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也关系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农村购买力的提升。因此,可以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利用有限资金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