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利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平利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人口过于分散,不仅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过大,农民的生活享受水平难以提高,而且土地等生产要素难以集中,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安康市平利县新农村建设的徽派建筑风格值得借鉴。要及时全面、扎扎实实地开展村务公开活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要坚持重大事项村民议定的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使村民从村务的旁观者成为决策者和监督者。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善农民生活方式

1.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起点

(1)村庄规划要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村庄规划应当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编制村庄规划的技术规范与标准,把市场配置资源与规划调控引导、局部规划与整体规划、中长期规划与年度任务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2)村庄规划要有利于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

村庄的合理布局与撤并是规划中最紧迫最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农村人口过于分散,不仅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过大,农民的生活享受水平难以提高,而且土地等生产要素难以集中,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对人畜饮水严重短缺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地下矿藏采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等不适宜人居住的村庄和农户,要选择交通方便、自然环境适宜居住、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地方进行移民搬迁,集中建设新村或者迁入其他村庄。要引导自然条件良好、人口较多、具有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村庄,采取扩建、改建等方式吸引周边自然村农户向中心村聚居。对撤并搬迁的村庄要一步规划到位,不要再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将这部分建设资金可投入搬迁新村,促使居住分散的村民尽快迁入中心村。

(3)村庄规划要对村民住宅的总体建筑风格作出明确界定

村庄总体规划包括村庄布点、村庄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总体风格,村庄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绿化、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的配置。村庄建设规划包括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道路走向、宽度、养殖和加工等产业发展用地,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及其他工程管线和绿化、环境卫生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安排,本村企业和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和规模。在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中,村民住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村庄规划的核心。村民住宅要统一划线、统一标高,坚持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卫生、方便的原则,按照村庄建设规划确定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对房屋位置、结构、通道、庭院、围墙、门户、卫生设施、畜禽圈舍、沼气设施等家庭生产生活设施,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体现地域民俗特色和时代风貌,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安康市平利县新农村建设的徽派建筑风格值得借鉴。

(4)城镇周边的村庄规划要按城镇标准制定

城镇周边的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未来可能融入城镇体系。对这些村庄的规划不能简单考虑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要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将城镇的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扩散,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与城镇共享,逐步增加城镇的辐射力和拉动力,使这部分农民转变为市民,逐步提高农村城市化的水平。

(5)逐步分离人与畜禽混杂的生活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畜牧养殖进行统一规划,养殖小区内集中建设饲养人员居住房舍并与养殖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农户庭院养殖与农户居住区域在空间上应当进行隔离;不提倡每家每户分散饲养畜禽,养殖户要保持适度养殖规模;鼓励农民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形成农民家庭内部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

2.把“行为革命”作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有力抓手

(1)要调整消费结构和饮食结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消费结构中,要逐步减少饮食、服装等生存性消费的比重,逐步增加精神文化方面和健康方面的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在饮食结构中,要增加水果、奶类、薯类和粗粮的摄入量,控制肉类和油脂摄入量,减少食盐摄入量,调整进食程序,维持中国传统膳食高纤维素和食物多样化的特点,既保证必须营养素的摄入,又使饮食结构得到合理调整,逐步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寿命。

(2)要加强农村体育事业,适当增加农民的运动量

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增加农村的体育设施,摒弃农民是体力劳动者不需要体育锻炼的老观念,乡村两级要经常组织农民开展体育锻炼,在娱乐之中增强体质。

(3)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农村的健康卫生水平

要在农村普及干净卫生自来水;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洗手,不生吃海鲜及肉类,不宰杀加工食用病死畜禽,不捕杀烹饪食用野生动物,居室和工作生产环境保持良好通风,不随地吐痰打喷嚏,不吸烟酗酒,不沾染毒品,遵守性道德等。

(4)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加强荣辱观教育,从提高农民素质人手,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减少和杜绝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健康生活习惯。

3.把思想观念创新作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长期任务来抓

(1)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班子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

只有选准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感召力的带头人,配齐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班子,通过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各项工作,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强化农村民主管理,激发村民自治的活力

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走上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及时全面、扎扎实实地开展村务公开活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要坚持重大事项村民议定的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使村民从村务的旁观者成为决策者和监督者。

(3)以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协调发展,让农民在生活宽裕的同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文明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推动农村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建设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