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兽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

兽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兽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一、兽药的合理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或诊断等有益作用,同时也可使药物的有害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兽药的有害作用包括动物的不良反应,对动物源食品消费者的危害,对药品使用人员及环境的危害等。

第二节 兽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

一、兽药的合理使用

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或诊断等有益作用,同时也可使药物的有害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兽药的有害作用包括动物的不良反应,对动物源食品消费者的危害,对药品使用人员及环境的危害等。

使用药物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是使机体的病理学过程恢复到正常状态或抑制、杀灭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的正常功能。为达此目的,必须对动物、疾病、药物三者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疾病的类型和病理学过程,药物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因素均能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结果。

药物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诊断。对动物发病的原因、病原和病理学过程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用药。盲目用药非但无益,还可能影响诊断,耽误疾病治疗甚至危及动物的生命。

二、兽药使用注意事项

(一)药物对靶动物药动学特征

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取决于作用部位的浓度,无论以何种途径给药,药物在动物体内均要发生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每种药物有其特定的药动学特征,如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等都有所差异。药物的动力学特征还受动物种属、疾病类型及过程影响。只有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例如,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的体外抗菌活性很相似,但前者的生物利用度比后者高约1倍,血清浓度高1.5~3倍,在治疗全身性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的疗效比氨苄西林好。但在胃肠道感染时,因后者不易吸收,在胃肠道能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所以以选择后者为好。

(二)药物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可能产生多种药理或生理效应。对动物恢复健康有利的效应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动物机体不利的效应称为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般是可以预期的,要分析使用药物治疗的利弊,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把不良反应尽量减少或消除。例如,犬、猫使用赛拉嗪时会引起呕吐,反刍动物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因而要做好必需的预防措施。反刍动物可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当然,有些不良反应如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是不可预期的,可根据患畜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

临床对疾病的治疗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后者是针对疾病的症状。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做对因治疗,选择使用消除病因的药物。例如,动物的呼吸系统感染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喘)。对这类疾病不必急于使用解热药或镇咳祛痰药,首先选择使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则可以防止继发或并发的细菌性感染。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有时也要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同时进行。例如,发生急性肺炎,严重的呼吸困难和高热会影响动物的抵抗力,进而病情加重,甚至引起动物死亡,此时,则应同时使用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药物,这样“标本兼治”可使动物更快恢复健康。对于危及动物生命的症状,如心跳骤停、呼吸衰歇等,则首先要选择维持生命机能的药物对症治疗,然后再进行对因治疗。

(四)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上能用一种药物治好某种疾病就不要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尤其不要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有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出现有害的相互作用。

根据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体外相互作用和体内相互作用。体外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配伍禁忌”。体内相互作用又分为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

1.配伍禁忌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产生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出现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异常现象,称为配伍禁忌。例如,将磺胺嘧啶钠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便可见液体中有细微的结晶析出,这是因为强碱性的磺胺嘧啶钠在pH较低的溶液中析出的结果。又如外科手术时,如果将琥珀胆碱与麻醉药硫喷妥钠混合使用,虽然看不到外观变化,但琥珀胆碱在碱性溶液中可水解失效。所以,临床混合使用两种(含两种)以上药物时应十分慎重,避免配伍禁忌。

2.药动学相互作用

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一种药物可能改变另一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排泄,而使药物的半衰期、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等发生改变。

(1)吸收。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主要在胃肠道发生,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物理化学相互作用。例如,胃中大量充盈的食物可稀释药物,影响其吸收;pH值改变将影响药物的离解和吸收;四环素类、恩诺沙星等可与钙、铁、镁等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影响吸收或使药物失活。

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改变。如拟胆碱药可加快胃排空和肠蠕动,使药物迅速排出,吸收不完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等则减少胃排空速率和减慢肠蠕动,可使吸收速率减慢,峰浓度较低,同时亦使药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肠道菌群的构成或功能改变。胃肠道菌群可参与某些药物的代谢,广谱抗菌药能改变或杀灭胃肠道内菌群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如用抗生素治疗可使洋地黄在胃肠道的生物转化减少,吸收增加。

改变生物膜的完整性。有些药物可能损害胃肠道黏膜,使生物膜的完整性及功能受到破坏,影响吸收或阻断主动转运过程。

(2)分布。药物在分布上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而产生的,因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具有较高蛋白亲和力的药物可以置换亲和力较弱的药物。如果高度蛋白结合(大于80%)的药物被其他高亲和力的药物置换,则可使其在血中的非结合药物的浓度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出现毒性的危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蛋白结合率超过90%,只要一小部分结合的药物被置换,就可能产生毒性的浓度。另外,能影响器官血流量的药物也可影响药物在器官组织的分布,因为药物在器官的摄取率与清除率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

(3)生物转化。药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酶的诱导和抑制。许多中枢抑制药包括镇静药、抗惊厥药等均有酶诱导作用,如苯巴比妥能显著地诱导肝微粒体酶的合成,提高其活性,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生物转化,降低药效。但是因为增加了毒性代谢物的生成,毒性可能增加,同时对于某些药物的前药(Pro-drug),代谢加速则可增加具有药理活性药物的数量。

相反,另外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能使药酶抑制,使药物的代谢减慢,提高血中药物浓度,使药效增强。药物代谢的酶抑制可能被用于治疗,例如,醋氨酚对猫有强的毒性,可用西咪替汀来减少毒性代谢物的生成。

(4)排泄。药物在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主要有两种表现。

由于改变肾小球的滤过和竞争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或两者),从而改变药物在尿液的排泄。如同时使用丙磺舒与青霉素,由于丙磺舒竞争近曲小管的主动分泌,可使青霉素的排泄减慢,提高血浆浓度,延长半衰期。

能影响尿液pH值的药物,可使另一药物的解离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如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加速水杨酸盐的排泄,用氯化氨酸化尿液则可加速碱性药物的排泄。

3.药效学相互作用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由于药物效应或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使总效应发生改变,称为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称协同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和,称相加作用,例如四环素类和磺胺类合用可产生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和,称为拮抗作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快速抑菌剂四环素类等合用可能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上常利用协同作用以加强药效,如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TMP合用,而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如用阿托品可以对抗有机磷杀虫剂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另外,不良反应也能出现协同作用,例如头孢菌素的肾毒性可因合用庆大霉素而增强。一般来说,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高。所以临床上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尤其要避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因为它使兽医师失去了根据动物病情需要去调整药物剂量的机会。

三、给药方案

对患病动物进行合理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药物和制定给药方案。一旦决定对动物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就必须制订周密的治疗计划,包括选定首选药物(或制剂)和确定给药方案。当有几种药物可供兽医师选用时,应根据疾病的病理学过程、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和药效的强弱等来决定选择的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养殖场动物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时,在用药前要尽可能做药敏试验,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选择功能性药物时,应密切注意动物种属之间的药动学差异,例如,当犬和猫选用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10mg/kg·d)时,犬的给药间隔为12小时,而猫则为48小时。因为猫缺乏葡萄糖苷酸酶,对阿司匹林的代谢速率很低。一般情况下,在给药途径、剂量、疗程、种属、适应方面应与批准药物的标签说明一致。

给药方案包括给药的剂量、频率(间隔时间)、途径和疗效。剂量是指对动物一次给药的数量,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不再标示药物的使用剂量,应按《兽药使用指南》确定用药的剂量。给药频率是由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决定的,每种药物或制剂有其特定的作用持续时间,例如,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时间比氢化可的松的长很多,所以前者的给药间隔较长。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受制剂的限制,例如,片剂、胶囊供内服,注射用混悬剂只能皮下、肌内注射,不能静脉注射。但是,选择给药途径还应考虑疾病类型和用药目的,例如,利多卡因在非静脉注射给药时,对控制室性心率不齐是无效的。制定给药方案的最后一步就是确定疗程,有的疾病经单次给药或短期治疗便可恢复或治愈,但许多疾病必须反复多次给药一定时间(数日、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如抗生素一般需用2~3日为一疗程,磺胺类则需要3~5日的疗程。不能在动物体温下降或病情稍有好转时就停止给药,否则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给后来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制定一个良好的给药方案是合理用药的保证,兽医师要综合运用疾病和药物方面的知识,按照《兽药使用指南》的要求切实做好,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尤其要督促患病动物(或治疗方案执行人)严格按治疗方案用药,才能保证达到最好的疗效,并把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