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个层次与四种取向

三个层次与四种取向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三个层次与四种取向(一)企业价值观构成的三个层次企业价值观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若从纵向系统考察,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1.个人价值观。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员工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共同的感情、利益等人际关系因素而自然结成的一种“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各成员配合默契,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行为。

二、三个层次与四种取向

(一)企业价值观构成的三个层次

企业价值观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若从纵向系统考察,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员工在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的意义、工作的目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观念。比如,员工是把工作看做是神圣的事业,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否关心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忠诚度如何?是否把为企业所做的创造、奉献,为企业所尽的责任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意义?是否把企业的成败荣辱视为自己的成败荣辱?能否像关心自己的荣誉一样关心企业的信誉?等等。对企业、对工作、对金钱荣誉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员工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受其年龄、个性特征、需求结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学识、能力、兴趣爱好、人生理想、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从员工的需求结构看,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是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如医疗、养老保障等;第三层次是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友爱等;第四层次是地位和受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名誉的满足,事业成就的认可等;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成就其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通常是按照需要的层次等级去追求需要的满足的,就是说,只有在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追求地位、被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不再是难题,他们更多地追求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可避免。如何使员工感到企业是发挥自己才能、自我实现的“自由王国”,从而愿意把个人价值融进企业整体价值观当中,是当代企业管理者需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2.群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1]所拥有的价值观,它影响个人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正式群体是指有计划设计的组织机构,它的价值观是管理者思想和信念的反映。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员工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共同的感情、利益等人际关系因素而自然结成的一种“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各成员配合默契,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行为。

正式群体,尤其是科层化的正式群体,其本身就是一种体制,成员间关系明确,职务角色所包含的内容和价值也相当明确,其职权范围包含着互助关系、服从关系以及机能关系,具有一定的等级色彩。正式群体最关心组织成员的忠诚与否,而易于忽略不同人的个性差异。企业是由若干小正式群体构成的,这些小正式群体价值观与企业整体价值观总体是一致的,但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摩擦或矛盾。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把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使群体成员认识到,只有实现了企业的目标,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能是基于血缘、利益或是情感等因素,其特点是:一是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但他们有共同的形成基础和联系纽带,自然地联合成一个系统,是配合默契的群体,具有整体性特征;二是非正式群体通过种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目的十分明确;三是非正式群体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性的交往,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的,参与与否都是自由的,不存在任何的强制性约束,具有非强制色彩;四是非正式群体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产生,条件改变就有可能解体,或依新出现的条件由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甚至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正式群体,因此它是有条件的。

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既然存在,就有其价值取向,发挥其特有功能。有人把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比喻为“一把剪刀的两个部分”,剪刀两部分的夹角平分线构成群体运动的实际方向线。所以,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必然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深刻的影响。当非正式群体价值观与正式群体价值观一致时,必然加速企业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管理的加强和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企业的发展。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与正式群体价值观不一致时,必然抵制企业正式群体,有碍企业正常运行。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把其群体价值观引导、升华到企业价值观。

3.整体价值观。企业整体价值观具有综合性和高层次的特点,它是一种全员共有的价值理想,是符合企业长远利益和员工根本利益的。企业整体价值观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社会目标以及员工发展目标的一种综合追求,它全面地体现员工发展、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因此,整体价值观指导、制约和统率着个人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员工和群体只要树立了整体价值观,就能树立起对企业发展的信念和实现整体目标的抱负,因而构筑成一种文化环境,使每一个员工超越自我,使企业成为追求生命价值的场所,从而引爆出惊人的创造力。

整体价值观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作出反应的态度的基础上。企业是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位,它的经营活动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复杂联系。一方面,企业要向社会输入经营要素、经营对象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要向社会输出产品、服务、信息、税利等。正是在这种相互交换的基础上,企业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结成了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互利关系,产生了企业对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金融机构、税务机关、政府职能机构等相关要素的看法和态度,成为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4.正确处理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的关系。从上述看到,企业价值观体系中既包括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或领导者倡导并得到员工认同并践行的企业整体价值观,也包括异彩纷呈的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整体价值观构成企业文化的主流,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形成若干支脉,共存于企业文化的生态园中。

理想主义者始终主张,为纯洁企业文化,应张扬放大整体价值观,限制或压抑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的成长,乃至完全取缔个体价值观或群体价值观。在当代企业,这种想法是有害的。首先,企业中的个体价值观客观存在。人的个性、教育背景、经历与经验不同,环境影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继而形成不同的处世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下,其本位价值观具有共同性,但从属价值观也是千差万别的。列宁说过,商品经济造就独立人格。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个性得以解放、张扬和放大,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在脑力劳动者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任何人为的想完全取缔个体价值观的想法均是幼稚的。其次,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得知,群体价值观的存在也具有一定客观性。企业中的各种群体,是人们协作、交往和满足情感需要的基础,各种群体的性质、目标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进一步分析,在企业中整体价值观取得主流地位后,允许一定的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的自由成长,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在相互矛盾冲突中,会促进整体价值观得以提升。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力量硬性去做价值观整合,最大限度地放大整体价值观,限制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的实现,其结果肯定是破坏了企业价值观的生态,最终也就使“整体价值观”貌合神离,走向专断,窒息了企业的生命。

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的关系,塑造企业整体价值观时,要为个性发挥、个人成长,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实现留下较大的空间。学会“砌石”而不是“砌砖”,千方百计找到个体价值、群体价值与企业整体价值的契合点,为实现个体价值和彰显群体价值搭建平台,达成不同层次价值共同实现的“共赢”结果。

(二)企业价值观构成的四种取向

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的内容经历了多种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是比较典型的企业价值观,分别代表了西方企业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最大利润价值观是指企业全部管理决策和行动都围绕如何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经营管理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规模扩大、组织复杂、投资巨额而投资者分散的条件下,管理者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价值观。一般地说,除了尽可能地为投资者获利以外,还非常注重企业人员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企业价值观,它要求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时,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起来考虑,不能失之偏颇。

比较全面地分析企业价值观,大体包括以下四种取向:

1.经济价值取向。企业是一个经营共同体、投资实体。因此,其价值观中必定包含十分明确的经济价值取向、经济行为准则。但这绝不意味着优秀企业在其经济价值取向中可以简单地重述一般工商业者的这个定义:“企业是一种谋利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在于谋取利润最大化。倘若一个企业就是一味地、不择手段地赚钱,必然成为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经济动物”,必然终日被充满了算计和铜臭味的气氛所笼罩,那么,无论其一时何等繁荣,终会因内外环境的“恶化”而走上绝路。进一步说,企业必须作为一个社会器官而在社会中存续,它的基本的、直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市场和需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在于企业之外”,为了达到这一“企业之外”的目的,它必须执行两项基本功能:市场营销和创新。利润只是企业这两项主要功能的补偿和报酬之一,而不是结果的全部。因此,企业具体项目、作业、产量、组合、投向等的抉择绝不会完全从盈利出发,其原始诱惑力与驱动力也多半不直接来自于利润率的高低和利润总量的多寡,它们只是事业抉择的限制条件。

2.社会价值取向。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国家的一个集团公民,因此,它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负有责任。一个健康的、有效的现代企业价值观中,有关社会价值取向问题通常都发展到、升华到这样的高度:确认并积极处理企业经营全部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正视并确定对这些影响所负有的责任;确认社会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把社会问题视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企业社会价值取向使得企业既肩负起了多重社会责任,又获得了一个日益改善、日渐完美的社会环境。

3.伦理价值取向。企业伦理价值取向主要涉及所有者、经营者、员工、消费者之间的重大关系的确立与维持的准则问题。经营企业,如同做人。正直、善良、诚实,这些美德不但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企业。约翰·克拉克爵士说:“我视正直重于才能。”成功的、优秀的公司都极为推崇正直、善良与诚实,并把它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一部分。这显然不是自我标榜。每个公司都坚信,没有正直、善良与诚实,就无法经营企业。

4.政治价值取向。企业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生存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敏感问题而存在,只要稍稍激化,即刻就会转化为政治问题,酿成政治危机。现代大企业,其经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伦理价值取向,都规定了它在这些问题生成和发展时,不能袖手旁观。而对人权、种族、就业、福利、慈善等一系列问题的介入,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会使企业价值观形成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企业价值观愈是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愈是把社会问题当成企业发展的机会。中国企业具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责任感,在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使命。

以上经济、社会、伦理、政治价值取向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在实践中体现为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索取与奉献、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以及企业与国家等方面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