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问题

关于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问题

时间:2023-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关于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问题战略概念源于军事科学用语。所谓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就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依据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和要求,对其发展进行一种预期和谋划。这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随后于1982年将上述科技发展规划修改列为“六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

第一节 关于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问题

战略概念源于军事科学用语。实践表明,就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而言,同样需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才会有利于事物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所谓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就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依据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和要求,对其发展进行一种预期和谋划。研究制定科技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包括战略重点、战略发展步骤和阶段,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所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关系到科学技术发展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意义何在?

就中国而言,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有些自然资源有限甚至短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虽说发展很快,某些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200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182321亿元,虽说较改革开放初期翻了几番,已进入世界排名第4位,但经济总量约相当于美国的1/9多一点,日本的1/3多一点,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多一点。我们尽管掌握了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若干尖端科学技术,但我们毕竟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总体上大约相当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以,我们必须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条件出发,制定出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这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开展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进行和平竞赛的需要。总之,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国家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也就是江泽民所强调的“要与时俱进”,我们国家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样两大主题做出什么贡献!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反复和曲折时期、恢复和重要振兴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2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适当的筹备,1956年出台了《十二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提前完成了《纲要》的任务。这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中国科学院及其大多数研究所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发,主要是在这个初创时期根据《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反复和曲折时期,即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期。当时除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断断续续地在进行,其他各项科技研究事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与科研相关的全国教育事业,完全陷入一种瘫痪与倒退状态。但是在此前与“文化大革命”期间,1964年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和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了我们装点门面的东西。实际上“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拉大了。

恢复和重要振兴时期。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工作,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制定了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随后于1982年将上述科技发展规划修改列为“六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当然,这个科技规划同“六五”计划一起已顺利完成。

1978年12月,我国先后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了解放思想,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轨道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就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来看,1985年在完成五年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五年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86~2000),并据此提出了“七五”科技发展计划。在完成“七五”科技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国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进一步制定了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91~2000)和“八五”计划纲要。“规划”和“纲要”对我国在90年代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要在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建设科技园区,有重点地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并逐步实现科技产业化,要特别重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信息科学技术,逐步用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换代,实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现代化,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正确处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计划生育的科学合理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邓小平把科技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如果没有科技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依据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任务,结合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按照中共十四大的决策精神,国家制定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对新世纪前后3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总体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勇于创新,争取在世界若干科学技术领域和先进行列占有一席之地;要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逐步形成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科技产业,力求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求我国工业主要领域在2000年大体上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初期的科技水平,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新世纪初的科技水平。从而在总体上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为了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和实施这“两个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技术产业化。强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央两次大会决策精神和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高新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们在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新科学技术单位和企业正在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信息科技领域、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和载人航天科技方面以及在研究开发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重要突破。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科学技术开发园区,还建有一批综合性经济技术开发区。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科技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2002年安排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4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9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252632件,授权专利1324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6%。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7.1亿,其中移动通讯电话约3.7亿户,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基因组研究成果显著。神舟3号和4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地面。2003年和2005年两次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和“神舟6号”并成功返回预定地点,这是一次重大突破。2004年以来,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方面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性高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国家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生物、软件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加速高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