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问题
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走什么道路或者说采用什么模式,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要模式,认为这会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有的则主张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要模式,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以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还有人主张重点发展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以减轻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负担和压力;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应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包括选择适度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模式,实行大中小城市异常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关于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我认为应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历史经验,并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我认为,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而且地域辽阔,现阶段又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应当与这各种状况和要求相适应,研究和遵循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规律。为此,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想和框架。其内容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的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相结合的连环经济圈,从而形成一种全国城市化有机结合的体系。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
关于全国第一层次的中心城市及与其相结合的卫星城镇所形成的经济圈,这个层次的中心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其中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西安和沈阳。以北京市为例,所谓城八区即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丰台、朝阳和石景山为中心城市,其余昌平、怀柔、顺义、通县、平谷、密云、延庆、门头沟、房山和大兴等区县则属于卫星城市。这个经济圈也可以构成全国一大经济区域。在北京城区和卫星城之间有一大片郊区相连接。在中心城市、卫星城镇和郊区这三个层面之间,可根据它们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必要和适当的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一般说来,中心城市应成为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园区、现代轻工业、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以及文教卫生等的重点区域;卫星城镇应重点发展现代机器制造业、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和修配业等行业;郊区应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基地,适当建设一批小城镇作为居住中心点。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有主有从、优势互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化和城市化体系。[2]
关于第二个层次的中心城市和卫星城相连接的经济圈,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区域。这里的中心城市一般以省会城市为主,省城周边的城市为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之间有广大的郊区。省级中心城市可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制定承上启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既要解决本经济区域的发展问题,又要引导和促进本地区下属第三层次经济圈的发展问题。其中的城郊地区可根据本省区范围的条件、特点和发展需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基地和出口贸易加工基地。
关于第三个层次的中心城市主要以县城和县级市为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和小型卫星城镇相结合的经济圈。作为这个层次的中心城市,应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制定各具特点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的发展,既要互相衔接,又要有所分工和区别。卫星城镇的发展应根据它们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实行重点和多样化相结合,发展分工和专业化,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逐步发展和形成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为工农业和居民服务的服务业中心点。第三层次的经济圈,应当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此外,还可以根据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与需要,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黄河沿岸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和渤海湾地区经济圈,等等,这样有利于推动工农业和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全国三个层次的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相结合的经济圈,构成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各个层次的经济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又会发挥相对独立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在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方面全国是统一的,但由于它们所处的地位和层次有所不同,所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又会各有特点。第一层次的八大经济圈地处东、南、西、北、中,属于全国性的经济区域,掌握着国家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和支柱产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研究和开发高新科学技术方面,可以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所以应由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实行统一指导、协调发展,并依法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其中心城市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统一指导下,依据本经济圈的状况、优势和特点,有自主决策经营和发展权,实行自律和国家监管相结合策略,为本经济区域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层次的经济圈属于省级范围的经济区域,掌握着有关资源优势的部门、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具有集中一定的力量办本省大事的能力。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中心城市有自主经营和发展的决策权,可依据自己的条件、优势和特点,发展现代工农业和服务业,研究开发为发展本省经济服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示范园区,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第三层次的经济圈属于县级范围的经济区域,掌握着本经济区的自然资源和矿物资源,是农业生产基地和有关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应将国家发展战略和本经济区的资源优势和特点相结合,推动工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问题,中央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了几点具体要求:要推进城镇化必须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推进城镇化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扩大就业范围;推进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