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姜学民(1) 任 龙(2)
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的消耗会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那么,资源消耗量也要随着翻番,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承受不了那么大的资源消耗量。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呢? “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即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科学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丢弃到空气、水、土壤中,通过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量的增长。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逐渐降低直至出现生态赤字、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问题。许多现象表明,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国际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循环经济快速崛起,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 、“产品生命周期”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
循环经济,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转化和传递的原理。从功能上看,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无限循环的,遵循着物质不灭和非均衡稳态的物理学定律;能量转化则遵循着“定向” 、 “不可逆”和能量守恒定律。动力源则是太阳能。从结构上看,生态经济系统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基础子系统。其中,植物——有机物的生产者,动物——有机物的消费者,微生物——有机物的分解者,土壤、光、热、水、气、无机元素等构成生命系统的营养元素和基本的环境体系,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进化的能量之源。于是,植物利用无机元素,在太阳光能的驱动下,合成有机物质,各种动物消耗有机物以保持动物界的进化,有机质又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元素,重新开始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第二个子系统是技术系统,它在生态和经济过程之间对自然物流向经济物流的转化起着中介、传导的功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大多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就出在这个技术体系和技术项目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后,才投入巨资开发研制“少破坏、低污染”的技术体系,或寻求替代能源技术和原材料技术。
第三个子系统是经济系统。自然物流经过技术体系的加工,转化为原料、制成品的过程中,改变着生态结构,污染着环境。在商业物流中,也把大量废物排放到环境中,消费过程遗弃的大量废物、废水和废气,同样污染着环境。经济运行过程,完全打乱了自然生态系统那种自然有序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程序。另外,经济过程中的决策体系从政策、投资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中直接影响着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方式、效率和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任何一个子系统的逆向转化,都会引起其他两个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恶化,但最终承受灾难的是经济社会本身,直至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流程
循环经济是把原先各自孤立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排放的废物,运用新的技术工艺措施,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要想使生产物流、商业物流和消费物流过程无害化,就必须循环利用废物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矿物资源,实施循环经济模式,调动决策、技术与推广、立法、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等多层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把循环经济模式纳入可持续发展体系。
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技术流程可概括如下:原料→初级产品→一次废物→二级产品→二次废物→三级产品→三次废物……多级再生产品的工艺流程。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程序链中,初级资源是指初始开发的自然资源(原料)。每一级产品的生产都可能排放废物,这些废物又被转换为下一级生产的资源,依次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如此循环不已。
循环经济模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社会成本,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通过建立良性循环生产模式,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成本内在化,使社会成本极小化;同时,节省的成本又可通过公共财政投资进行新的生态经济建设项目,也可转变为生态治理的新增投资。
三、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创新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体现新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例如将“退牧还草” 、 “退耕还林” 、 “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要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循环经济观既考虑工程承载能力,更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就是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内的经济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价值观。循环经济在对待自然时,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视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也不只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护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在运用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类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四是体现新生产消费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消费观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资源并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良性循环来创造社会财富,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培育“5R”原则。
在新生产消费观中,第一是资源节约观,减少污染(Reduce )。地球的资源及其污染容量是有限的,必须把生产方式限制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此,要节制消耗,通过降低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以减少污染。其中最紧要的是节约用水和减少废水排放。同时,要减少废气排放。大气污染主要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等,应当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对污染气体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生产厂商,应加大治理,转换生产工艺,控制污染物排放。
第二是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 )。所有消费者都应当增强环保意识,评价和选购商品要审视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用自己手中的“货币选票” ,看哪种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就选购哪种,哪种产品不符合环保要求,就不买它,并动员别人也不买那种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以此引导生产者和销售者走绿色生产、消费之路。
第三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 )。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应当提倡使用耐用品,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20世纪80年代,一次性用品风靡一时,什么“一次性筷子” 、 “一次性包装袋” 、 “一次性牙刷” 、 “一次性餐具”等。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次性使用”风潮正在成为历史。许多人出门自备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拒绝滥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许多大旅店已不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鼓励客人自备洗刷器具以减少“一次性使用”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我国应当学习这些国家的做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第四是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cycle )。垃圾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人类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垃圾中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垃圾产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垃圾处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现有的办法是填埋、焚烧,但这种方法既侵占土地又污染环境。而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则可以变废为宝,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新的资源、财富。20世纪末测算,世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产品的贡献率钢45% (美国为58% ),铜62%,铝22%,铅40%,锌30%,纸制品35%。1997年世界纸张主要生产国的再循环利用率德国72%,韩国66%,日本53%,美国46%,而我国仅27%,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第五是救助物种,保护自然(Rescue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各种动物、植物互相依存,形成无形的生物链。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人是地球最高等动物,也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应当爱护珍稀植物,爱护野生动物,不可为了消费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循环经济的本质
第一,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经济规律、生产规律等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所有的排放物,不加任何处理,随意排放到环境中。循环经济模式则通过物质无限循环、转化、增值带动经济发展,采用的是可逆循环、多向转化、多级利用和无废物排放的经济模式,它消除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浪费现象,力求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和无生态破坏,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二,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高开采、高排放、高破坏、低效率” ,由此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洁净排放、低度破坏”思路,其经济本质是“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再利用资源。其中心含义有三点:一是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量,改变商品的过度包装,从源头节约资源,尽量不生产一次性使用的产品;二是不断重复使用消费品,尽量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寿命;三是将使用过的废物变成再生资源,制造新的产品,而不随意排放废物。
第三,循环经济是全程清洁生产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技术更新、换代为全程清洁生产,对污染控制是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和源头治理。循环经济要求企业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实施全程清洁生产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在生产、服务和产品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创造一个全程清洁的生产程序。全程清洁生产还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有毒原材料的数量和毒性;从产品和服务而言,则要求从获取和投入原材料到最终处置报废产品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质材料、能源密度,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寿命,提高服务的质量。发达国家把发展这类技术作为争取国家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在世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第四,循环经济客观上也要求政府为循环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政策支持、技术帮助和资金补贴,清除影响循环模式的生产技术推广的各种障碍,提高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责任感,并且通过绿色标志等制度的建立扩大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模式,为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创造条件。
五、如何实施循环经济
第一,运用经济杠杆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国际公认的德国卡伦堡循环经济模式,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者环境责任制,产业链的延伸制度等都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家电、汽车等制造企业有义务将用户废弃的彩电、冰箱、汽车等产品回收处理,迫使这些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考虑如何日后分解和再利用。
第二,加快立法。发达国家是从立法开始把循环经济模式纳入市场经济机制。各国先后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固体废弃物管理法》、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容器与包装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 《建筑及材料回收法》、 《食品回收法》、 《绿色采购法》等法律条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制定这些法律的目的就是摆脱大规模生产、消费和浪费的经济体系,建立一个以循环为导向的社会经济体系。例如,美国的循环经济模式涉及广泛的领域,既包括一些传统行业,也包括一些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中主要有:造纸、炼铁、塑料、橡胶等;在新兴产业中主要有: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和家居用品等。在这些行业中,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其主要过程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分类、初处理和加工,最后生产出多级新产品进入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产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协会资料,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该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的毛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总额达370亿美元。该行业的规模已接近于美国的汽车行业。我国海南、浙江、辽宁等省市也以立法形式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在这些地区取得一定经验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制定统筹全国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法。
第三,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在税收、政府采购、股票上市等方面给发展循环经济成绩突出的企业以优惠和倾斜,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鼓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建议试行绿色经济核算,建立不同层次的核算体系,真实反映地方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结合开展环境好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社会、政府自觉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第四,综合规划。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有长远规划,这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制定经济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科研部门要为相关企业、工艺和产品提供循环链连接技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决策实施体制,善于应用和维护良好的市场机制,以保证循环经济长期发展下去。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实行政府统一决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同时调动产业、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全国协调、有效的宏观机制。
第五,培育技术支持是循环经济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循环经济模式的普遍推广,最终要靠资源链的融合技术来完成。各地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普遍遇到缺少实用技术的制约。有关部门和地方应组织专门的课题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发、储备一批成熟技术,并建立畅通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循环经济的推进速度和广度。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培育体系。三位,即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 “一体”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即政府牵头出政策,企业吸纳循环技术链,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把先进实用技术项目放到企业中推广,再进行市场开发。
总之,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选择。它坚持尽量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替代,就尽量节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实现资源利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实施循环经济,废弃物并非全部都是有害的,有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继续利用。因此,节约资源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自觉地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大幅度降低污染强度,抑制环境退化,能够在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通过闭路开环的循环生产,节能减排,不但还天空以本色,也使得由于过去盲目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能耗的成本),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7年。
2.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5(2)。
3.任杰、安海忠:《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资源与产业》2006(4)。
4.姜学民、徐志辉:《生态经济学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
5.李英姿:《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J],《求索》2007(5)。
6.杨庆许:《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J],《价值工程》2006(4)。
【注释】
(1)姜学民,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任龙,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