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品交易市场的其他理论观点

商品交易市场的其他理论观点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商品交易市场的其他理论观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商品交易市场理论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主要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原因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制度安排,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都曾经存在过或目前仍然存在着。

第七节 商品交易市场的其他理论观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商品交易市场理论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主要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原因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制度安排,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都曾经存在过或目前仍然存在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在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和缝隙之间发展起来,并且在农村改革中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

(1)从市场体制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关系来看,张仁寿(1996)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交易市场是市场经济发达的标志,但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商品交易市场是在产业革命时期伴随着家庭工业、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市场交易方式。因此,商品交易市场众多,与其说是市场经济发达的标志,倒不如说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2)从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条件来看,盛世豪(1996)指出,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宽了商品购销政策,使长途贩运和个体商贩活动合法化。他把农村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归结于以下几个条件:①市场主体的存在,如一批推销人员或农村工业发展较为迅速;②生产资源和要素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进行配置;③宏观政策和制度的许可,如国家调整和放宽了商品购销政策,使长途贩运和个体商贩活动合法化;④市场体制不全,主要是流通体制不畅。从更深层次分析,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区域社会文化特点和政策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朱阳生(2003)认为,“产业支撑”是启动商品交易市场的根本保证,商品交易市场不同于商场,商品交易市场要发展,必须从零售的竞争领域退出,在批发经营上谋求发展,把经营的眼光转到外地消费市场上,占领外地消费市场的主要手段是批发,必须有产业支撑。形成商品交易支撑,一是立足于在本地区培养与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方向配套的产业;二是将产业支撑面向外扩展,寻求合适的厂家在当地商品交易市场做直销,包括设立直销点、一次性买断某产品在地区内的经销权、实行连锁经营或者联合开发。

(3)从商品交易市场形成的方式来看,李骏阳(1994)认为其形成方式有四种:一是从传统的集市贸易中分离出来;二是伴随商品交易生产基地的形成而产生;三是因商品自然流向等因素的影响而自发形成;四是因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而形成。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丰富而适销的商品货源、成熟的市场主体、基本适应的载体设施等内部条件,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经济政策、便捷的交通条件、历史习惯、经营环境、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外部条件。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生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内在动力,即商品交易市场的支撑点在于市场主体独立的权益和行为、市场效率原则、激励—约束机制、政府的适度调控。

(4)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金祥荣、柯荣住(1997)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商品交易市场做理论分析,通过建立一个市场交易方式演变的抽象模型,探讨现实中市场交易方式和组织选择的决定因素。

二、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

柳思维(1996)从宏观层面集中考察了中国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城市商品市场、名牌商品市场,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市场的发育规律,指出各类商品市场都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这项研究对理解商品交易市场的生成和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朱国凡(1995)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些基本条件,首先是自身建设条件,即市场主体结构合理并行为规范、市场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健全、市场载体建设良好、市场规模合理;其次是商品交易市场的外部环境,即产业或者产品生产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支撑、发育良好的配套的要素市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支撑、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费用的积极扶持和培育,是商品交易市场功能发挥的基本条件。樊秀峰(1997)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必须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一定的产业依托。商品交易市场按照产业依托形式可以分为供给型(供给型商品交易市场)、需求型、集散地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基础。郑文哲(1998)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样本,从企业规模、产品与市场特点等技术约束条件以及商品交易市场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揭示了商品交易市场产生的原因,指出商品交易市场是一个自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完善的组织过程。林毅(1998)认为,浙江商品交易市场与特色产业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产业培育了市场,市场促进了产业,其关系有三种:一是由当地产业形成商品交易市场;二是由集散型交易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由需求产业形成供应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为依托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市场为窗口刺激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素质。Bohi和Palmer (1996)探讨了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在电力产品市场中的效率,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两种市场的竞争力都足够强,那么零售市场有可能产生以较低的价格产生更多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批发市场有可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鼓励投资者进行更多的投资,批发和零售市场两种模式的优劣不得而知。

三、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成长阶段研究

王汉文、张旭昆(1998)认为,任何一种类型的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必然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即商品交易市场都有从出现、成长、成熟到衰落的过程,依次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并用销售量或需求量与时间的关系刻画了商品交易市场的生命周期,分析了商品交易市场出现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是交易费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生命周期的异同。从商品交易市场成长的生命周期来看,郑勇军、袁亚春等(2003)认为,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历了产生(1978~ 1984年)、成长(1985~1995)和成熟与调整、转型(1996年以后)三大发展阶段。陈文玲(2006)认为,我国的批发市场正处于转型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要完备市场预警体系。丁俊发(2007)认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代:第一代,免税制的马路市场;第二代,专业市场的兴建;第三代,商场化、品牌化的市场;第四代,现代化的市场,即有了较现代化的商务与市场设施,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开始出现,集中度增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地、销地、集散地商品交易与服务中心,市场的功能比较齐全,中介服务机构大量介入。

此外,黄国雄、洪涛、荆林波、杨松、郭冬乐等还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及规范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给出了对策建议。洪涛用“四个统一”来规范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杨松从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和管制方式层面,给出了指导建议。郭冬乐主要从农产品交易市场角度,建议农产品交易市场要建立绿色市场标准,从而进一步延伸了商品交易市场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阐述,但是随着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有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研究中,只描述了市场发展环境、产业支撑和政府政策等,忽视了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本身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作用。②忽视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商品交易市场的变迁是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的真实写照。③尾货市场的出现,也说明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尚未完善,相关尾货市场的理论研究有待补充。

【注释】

[1]www.ydtz.com/news/htm/.../sm.htm,2005-12-28.

[2]我国小商品批发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21世纪发展趋势——兼论武汉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2000年中国汉正街市场跨世纪论坛.

[3]Rainer Alt、Hans-Dieter Zimmermann(2001)指出,使命、结构、过程、收入、法律事务、技术是商业模式的六个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