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投资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投资结构的演变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投资结构的演变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特征由于一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变动趋势明显呈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特征。图3-6 第二产业投资份额与产出份额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年鉴》。

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投资结构的演变

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特征

由于一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变动趋势明显呈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特征。

总体上看,除改革开放初期几个年份外,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而后略有回升的态势;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经历了80年代的相对稳定、90年代的明显下降以及21世纪以来的再度回升;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在90年代上升较快,国有经济第三产业投资比重1998年达到67%,8年间上升幅度高达27.3个百分点。显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在90年代的高增长导致国有经济投资结构明显向第三产业倾斜,并对全社会投资结构变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能源、原材料、制造业高速增长,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又呈现出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相对下降的局面。

img51

图3-3 1981~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注:1981~1996年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数据,1999~2000年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数据,其他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1999~2002);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img52

图3-4 1981~2007年三次产业投资份额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8)。

改革开放30年来,略去过程中的波动起伏,比较一头一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配置结构差异,显然呈第一、二产业份额下降,第三产业份额持续上升的基本格局。

(1)从长期趋势看,一次产业投资比重将与其产出比重一样呈下降态势。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看,改革开放头几年,是第一产业投资高增长时期,1977~1981年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投资的较快增长对推动农业产出份额的明显提高(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8.1%左右上升到1984年的32.2%左右)具有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由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所推动的。1984年后,第一产业投资连续多年增长低迷,国有经济农业投资占国有经济总投资额的比重呈持续下降之势,从1982年的2.4%下降到1994年的0.6%。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业投资开始出现显著回升,至1999年,攀升到最高点3.7%。此后又开始回落,2007年回落到2.5%。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的上升,是林业和畜牧业投资较快增长推动的。农业投资占第一产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81年的66.7%下降到2000年的31.8%(国有经济投资统计口径),2006年,则进一步下降到24%左右(城镇投资统计口径)。一次产业投资的内部结构已从农业投资为主逐步转向农业、林业、畜牧业投资并重的局面。

从未来长期趋势看,与农业产出比重将持续下降一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将呈下降态势。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伴随农村土地经营上的集中化,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装备水平会有所上升,农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或将有所上升。

img53

图3-5 第一产业投资份额与产出份额变化

注:2000年前为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2001年后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8)。

(2)1980~2007年间,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由55%下降到44.5%。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个部门,我国建筑业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均资本装备水平很低,因而该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总投资中份额很小(始终在2%以下),因此,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的投资变动所决定。

20世纪80年代,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情况看,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速(19.5%)略高于全社会总投资增速(18.7%),从而其投资比重保持了稳步小幅上升,从55%左右上升到60%左右;而在整个90年代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速(14.3%)显著低于全社会总投资的年均增速(21.3%),导致投资份额呈明显的下降态势,从60%左右掉到不足33%,降幅高达27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速提高到33.9%,高于全社会总投资年均增速(28.1%),使该产业投资比重又再度回升,从2001年的33.9%上升到2007年的44.5%,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

尽管第二产业投资份额在30年中波动较大,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没有影响第二产业产出份额的稳定小幅攀升。这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投资变动直接决定固定资产的“增量”规模,但对整个产业固定资产“存量”的影响相对小得多,因而第二产业投资的波动对第二产业产出份额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二是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部门)是技术进步最为显著的行业领域,因而反映在统计上,单位投资所推动的产出增长远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部门。

img54

图3-6 第二产业投资份额与产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8)。

(3)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变动趋势与第二产业正好相反,1980~2007年间,投资增长快于全社会总投资增速,以致投资份额从42%上升到53.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明显提高是一国经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21世纪初,第三产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从1981年的22%上升到2007年的40.1%(见图3-7)。

img55

图3-7 第三产业投资份额与产出份额变化

注:2000年前为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2001年后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8)。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产业的高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拉动的,因此,这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出份额的增长并未伴随其投资份额的相应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高增长成为拉动第三产业高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在90年代显著提高。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从1990年的39.8%上升到2001年的64.5%。而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能源、原材料、制造业等工业行业投资所拉动的第二产业投资高增长,使第三产业投资份额开始出现明显回落(从2001年的64.5%下降到2006年的53.4%,5年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的产出份额则仅出现小幅回落,从2001年的40.5%轻微下降到2007年的40.1%。

2.主要行业投资增长的变化趋势

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审视“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投资和发展状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从资源配置角度看,金融业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但从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转移的角度,其贡献则无足轻重;再如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之一,又是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去向,但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角度看,贡献份额就很小。我们讨论的主要行业,是从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审视和选择的,它们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1)采掘业投资比重的变化。1981~2007年间,我国采掘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呈震荡下行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采掘业投资占有15%以上的份额(最高值出现在1984年,达17.7%),而到2007年,采掘业投资比重已经下降到只有4.3%。

img56

图3-8 1981~2007年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变化趋势

注:1981~1996年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数据;1999~2000年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数据,其他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1999~2002);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加工链条的不断延长,资源加工度不断深化和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采掘业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弹性逐步下降;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依赖程度的上升,相当大比例的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等)需求通过进口满足,以致国内采掘业投资比重下降。

(2)能源工业投资的变化趋势及特征。从能源工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变化趋势看,能源工业投资增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1989~1991年这一时期外,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国有能源工业投资占国有经济总投资的比重看,1981~1988年,能源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一直在20%~23%的区间内波动变化。但在1989~1991年,由于国家鼓励基础工业发展结构调整政策的作用,能源工业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无论是从全社会投资还是国有投资的统计口径来看,能源工业投资所占比重均明显上升。国有经济能源投资占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在1989年、1990年、1991年分别达到25.1%、27.6%、25.8%。1992年以后,能源工业投资增长又有所回落,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看,1992~2000年间,能源投资比重基本在10%~12%的区间内波动。

从能源工业投资内部结构看,1980~2000年,在石油、煤炭、电力三大能源行业中,石油工业投资的比重在80年代初期经历了较明显的下降,而后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各年度投资增长波动不大。煤炭工业投资在80年代中期之前增长较快,但自1986年后,呈不断下降之势,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从1984年的33.2%下降到了2000年的4%。而电力工业投资总体上保持长期稳定上升的趋势,特别是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结构重新出现较明显的重化工业化趋势,电力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其投资比重明显上升(电力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从1993年的61.8%上升到2000年的78.4%)。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工业投资先在2001年出现3.6%的负增长,之后则呈现投资快速增长乃至过热的势头。其中,石油工业投资增长相对平稳,而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自2002年开始至2005年,投资增速逐年升高(2005年达到65.6%)。同期,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比重也从2003年的7.2%上升到2005年的8.6%。2006年后,能源工业投资增速又出现了明显趋缓的迹象,2006~2007年,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到2007年,能源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下降到10%(见表3-3)。

表3-3 能源工业投资比重变化趋势

img57

续表

img58

注:1990~2000年能源投资口径为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2003年后为城镇投资口径。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3)制造业投资的变化趋势及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态势,从国有和集体经济投资看,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基本上稳定在30%~35%;但1991~1998年间,则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滑,从30.3%下降到11.7%,下降了18.6个百分点(考虑到同期民营和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全社会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比重的下降幅度可能没有这么显著)。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采取了借助出口拉动经济的外向型政策,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强劲的外部需求拉动制造业增长,刺激了制造业投资持续数年高速增长,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2001~2007年,制造业投资每年的增速均高于同年的全社会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也从2001年的14.1%[1]上升到2007年的32.4%(见图3-9)。

img59

图3-9 1981~2007年制造业投资比重变化

注:1998年前数据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数据;1999~2002年为投资统计月报数据;2003~2007年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1999~2002);《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呈明显上升势头,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别从1991~1995年的0.5%、2.0%上升到了1996~2000年的0.8%、3.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从1986~1990年的2.5%上升到了1996~2000年的3.5%。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比重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2003~2007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城镇投资的比重从1.6%上升到了2.3%。

表3-4 制造业内部行业投资比重(%)

img60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4)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的变化趋势及特征。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设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行业投资的适度超前对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速一直比较缓慢,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大致在10%~15%窄幅波动。自1993年开始,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迅猛,相应的,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投资也迎来长达数年的高增长期。从国有经济投资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比重从1992年的12.8%上升到1998年的31.0%(历史高点)。从城镇投资看,2000年,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22.2%。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速开始趋缓,在2001~2003年3年间,运输邮电通信业的投资额仅分别增长了13.7%、-2.6%和5.6%。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有保有压”的投资调控政策,逐渐起到了明显的成效,2004~2006年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分别增长20.2%、22.3%、25.7%,使该行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份额再度稳定下来(见图3-10)。

img61

图3-10 1981~2007年国有经济中运输邮电投资比重变化

注:1981~1996年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数据;1999~2000年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数据,其他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1999~2002);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值得强调的是,20世纪90年代交通和通信领域的投资建设,大大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为便捷的交通通信系统与市场分散配置资源的特性十分匹配。事实上200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越美国,以及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均与我国交通运输通信等市场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的改善密切相关。

(5)房地产业投资比重变化。房地产业在我国是一个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伴随住宅商品化、私有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城市中推行住宅公有化和福利分配制度,在经济建设中又有“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倾向,使得我国城市居民1978年的居住条件相对解放初期有显著下降,以致城市住房问题在当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酝酿并着手对城镇福利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先后推进住宅商品化、私有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业投资在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不断扩大,从80年代初微不足道的3%,到90年代达到10%以上,再到21世纪以来稳定占有20%以上的比重。

img62

图3-11 1981~2007年房地产业投资比重变化

注:1981~1996年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数据;1999~2000年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数据,其他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1999~2002);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6)未来主要投资行业结构的展望。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份额下降的主要行业包括了农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份额基本稳定不变的行业包括电力、自来水、热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而唯一投资份额显著上升的行业是房地产业。在这些行业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采掘业、制造业及电力、自来水、热力生产供应业属于第二产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img63

图3-12 1981~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行业结构变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国际经验看,目前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房地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般稳定在20%左右。我国尚处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住宅及经营性不动产需求增长无疑会显著高于其他国家。预计在未来数十年中,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将会持续稳定在20%~30%。过去30年中,房地产投资份额从4.4%到23.4%的显著提高,是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上升的主要力量。

未来相当长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或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房地产业投资——尤其是住宅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份额还会继续上升,而农业投资份额将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则恐继续下降,运输邮电、电力、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行业部门的投资份额将保持稳中有升,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咨询服务业投资则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