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订进出口长期计划轮廓方案
根据国家制订第六个五年计划和十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在组织口内单位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测算的基础上,1980年7月,初步提出“进出口长期计划轮廓方案”,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作了汇报。
1.对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1)我国进出口的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后30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出口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发展很快。对外贸易,1950年出口只有5.5亿美元,1979年达到了136亿美元,30年间出口额增加23.7倍,扣除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外币贬值因素,年平均递增8.2%。其中50年代,平均递增13%,60年代递增2%,70年代递增10%,1977~ 1979年,平均递增13%。出口商品的结构也有了很大改变,50年代农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7.7%。60年代,采取以进养出的方式,发展进料加工出口,使轻纺工业品所占比重上升到40%左右。70年代,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有较大增长,农副土特产品所占比重下降为23.1%。
在对外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非贸易外汇收入在70年代也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1950~1972年,非贸易外汇收入每年都在5亿美元以下,而1979年就达到了29.5亿美元。
30年中,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共581项,金额159亿多美元。总的来看,这些技术和设备在技术上还是比较先进的,经济上也是比较合理的,对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引进这些技术和设备,外国技术人员来华工作,我方派出技术考察、设计联络、设备检验、生产实习人员,组织技术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对于利用外资,过去比较多的是在贸易上利用延期付款的方式。自1979年起,各种方式都开始采用。不长一段时间,即已筹借各种贷款283亿美元(政府间贷款14.6亿美元,买方信贷122.3亿美元,其他形式的专款低息贷款17.1亿美元,以及日本民间银行现汇贷款80亿美元,中国银行吸收海外存款49.7亿美元。后两者都是浮动利率)。签订了一批合资经营项目合同,来料加工装配签订合同总金额达5.2亿美元,中小型补偿贸易合同外商提供资金、设备计1.2亿美元,还签订了一些租赁合同。同时,开始试办经济特区等。
进出口工作形势是好的,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出口贸易的水平还很低。外贸收购额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5%,大大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很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品的结构很不合理,机械产品出口还不到出口总额的3%,基本上还是以农副、轻纺产品为主,价格也低,经济上很不合算。引进技术的投资效果还不够好,特别是一度引进的规模超过了我们财力和物力的可能,“包袱”很重,需要相当一个时期才能扭转被动局面。利用外资的准备工作赶不上需要,步子还不快。在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也不少。当然这些也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有关的。总之,进出口的任务很繁重,有许多工作急需去做。
(2)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预测。由于苏、美推行霸权主义,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总的看,80年代将是世界更加动荡的年代,能源和战略物资以及市场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工业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症将继续发展。具体特点:
一是国际贸易中进口将受到控制,出口会进一步加强,出口贸易量将维持70年代的水平,每年平均可能增长6%,出口总值每年平均可能增长17%左右(即价格上涨10%左右)。石油价格还会有所上涨,所有高能源消耗的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上涨。粮食贸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二是国际专业化分工将继续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向增值高的技术(知识)、资本集约型和低能源消费的产业发展。一些“中进”国家和地区,正力图使工业升级,产品换代,向技术、资本集约型的产业结构过渡,并设法利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效仿“中进”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区,用扩大出口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南北对话来改善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技术贸易的领域将继续扩大,工贸结合、技贸结合,以及投资与技术转让相结合的方式和形式,将更为复杂,而且同资本输出、占领市场、取得战略物资供应相结合。
三是资金过剩,资本输出更加多样化。欧洲资金市场号称有8000亿美元(实际约5000亿美元),亚洲美元市场有1000亿。世界资金市场可以随时借贷的资金有600亿~700亿美元。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慢,开工不足,投资不振,还会增加。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威胁,利率将在70年代较高水平上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四是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强。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各种非价格竞争的市场垄断手段,将广泛被利用起来。这些都将影响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也会影响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合作。我国劳动力多,资源比较丰富,政治稳定,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成为它们向往的重要市场。这对我们利用矛盾、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外资将是有利的,但扩大出口将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2.制定计划、规划的方针
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已有的经验,根据党中央关于“继续做好技术引进工作,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努力扩大出口”的决策,制订以后五年、十年规划要贯彻的具体方针是:
(1)出口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要逐步提高。
(2)要根据发挥优势的原则,对进出口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3)非贸易收汇要根据我国特点,努力增加侨汇收入,大力发展劳务出口、旅游业等,所占比重要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4)引进技术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扩大规模,以引进设备制造技术、工艺技术、管理经验为主,着重用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抓紧引进技术的消化开发,提高国产化水平。
(5)利用外资要贯彻积极而稳妥的方针,重点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争取多利用一些外国政府的低息优惠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贷款要极其谨慎,主要是用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盈利多、能创汇的项目。要与国民经济的调整结合,前几年少用一些,后几年多一些。
(6)要十分重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果,提高质量,注意节约。
3.主要规划指标
确定规划指标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当时,根据国民经济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有位中央领导提出:进出口贸易到1990年要比1980年翻一番,达到800亿美元;2000年再比1990年翻一番,达到1600亿美元。有的人认为,这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根本不可能。经济调整什么时候完还没有底,外贸体制改革造成的混乱也会影响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形势也不乐观,等等。有人公开发表文章,反对“高指标”。经过冷静的讨论分析,70年代“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完全结束,出口仍可能年均增长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外贸增长速度都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对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分析判断,我国按照外贸以略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是切合实际的。提出以下规划目标:
(1)出口。按照工农业总产值“六五”和“七五”都每年平均递增5.5%,对“六五”期间的出口收汇提出两个方案:第一方案,1981~1985年,出口每年递增13% (以1980出口收汇160亿美元和当年计划价格为基数,涨价因素考虑为5%,下同),到1985年出口收汇293亿美元,国内收购为586亿元(按出口1美元,国内收购2元计算),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比1980年增加2%,5年累计收汇1164亿美元。第二方案,1981~1985年,出口每年递增10%,1985年出口收汇258亿美元,国内收购516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1%,5年累计收汇1075亿美元。我们倾向于争取实现第一方案。
“七五”时期,由于基数增大,初步拟在1985年出口收汇293亿美元的基础上按1986~1990年出口每年递增10%测算,到1990年出口收汇达471亿美元。
(2)非贸易外汇收入。经同有关部门研究,以1980年收入27亿美元为基数,1981~1985年每年收入递增15% (其中侨汇每年递增7%,旅游包括口岸兑换每年递增15%),到1985年可收汇54亿美元,5年累计收汇208亿美元。“七五”期间仍按每年递增15%计算,1990年收汇达106亿美元,5年累计收汇409亿美元。扣除非贸易外汇支出,“六五”期间纯收入115亿美元,“七五”期间纯收入248亿美元。
(3)进口。初步汇总一些部门的测算方案,“六五”期间进口用汇减不下来,国际市场价格在上涨,总金额还要增加。从以后5年总的收汇数量,还本付息,以及各地方、各部门外汇分成增长的情况看,进口不能减少,但也不可能增加过多。初步方案是在1980年进口用汇额的基础上,每年定一个增长8%的比例和总控制金额,在此控制数内,根据对以后5年全国生产的安排和物资平衡情况,进行调剂使用。
(4)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由于整个引进规划未定,仅按已有情况对“六五”期间进行匡算,计划成交金额100亿美元,计划用汇140亿美元。成交金额100亿美元中,包括22项按调整后的方案填平补齐的20亿美元;新成交的基本建设项目25亿美元;农、轻、纺、机械及其他新技术引进项目55亿美元。用汇总额中,1979年以前成交项目,用汇38亿美元;1980计划成交项目用汇32亿美元;“六五”计划成交项目用汇70亿美元。
(5)利用外资。我们测算5年、10年的利用外资规模总额,是将五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研究的:①外资来源和可能取得的数量;②我国对外资的消化能力;③外资投入后的经济效果;④投资方向,应尽可能多地用于投资少、见效快、盈利多、创汇高的项目;⑤偿还能力,重点是掌握好投资方向,加强消化能力和讲求经济效果。贷款,由于1978~1980年已签合同的“死数”已达76.6亿美元,每年还本付息支出增加,各地、各部门分成每年递增,以及进口用汇一时减不下来等原因,以后5年、10年,我们向国外各种借款的规模,以每年还本付息额不超过当年出口总收汇的15%~20%为宜,前5年可以少借一些,后5年多借一些。即1981~1985年利用外资的规模约150亿美元,1986~1990年可增加到200亿美元,10年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的规模约为350亿美元(不包括“六五”中国银行可用于临时周转的短贷借款35亿美元、“七五”50亿美元)。合资经营,“六五”期间,考虑主要利用我国已有企业,举办中外合资大中型企业,我方共需投资人民币约4.7亿元。
(6)外汇平衡。根据以上测算,“六五”期间国家借外资还本付息共203亿美元,“七五”期间为290亿美元,到1985年欠债余额为89亿美元,1990年为135.5亿美元。1982年、1983年为用汇高峰,外资还本付息将占到出口收汇的20.3% (如按出口每年递增10%计算,偿还率还要高一些)。
预计1980年各地、各部门分成外汇将达21亿美元,以后每年都要增加,到1985年累计共133亿美元。地方外汇一般每年都是用不完的,而中央的外汇很紧张。要设法根据长远规划和全国的布局,有计划地吸收地方这部分外汇资金,投入重点经济建设项目。
4.编制和执行规划中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1)根据发挥优势的原则,进行经济分析比较,进一步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外汇将是紧张的,而石油出口难以增长,纺织品又受配额限制,矛盾很多。必须发挥我国的特点,大力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汇率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包括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传统工艺品、某些轻纺产品、中成药品、非金属矿及其加工产品、仿古书画等。要下工夫提高质量,改进包装装潢,及时发运。
要把扩大机电仪产品出口抓上去。首先选择国际市场容量大、我国有生产能力、增值较低的通用产品和小成套入手。同时,要在国外选择代理经销商负责推销,搞好维修、服务、宣传、推广工作,逐步开拓市场(也可在国外合营)。要积极发展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利用我国的石油资源,发挥引进的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能力,搞好综合利用,逐步以石油化工产品出口代替原油出口,增加创汇。
要进出结合,下决心改变进口构成。逐步使我国具有生产优势的棉花、原糖、动植物油、纯碱、硫磺等物资的进口,变为出口。像木材等大宗的进口物资,要设法在国外合作开发解决。
我国海外侨胞多,侨汇有很大潜力。一是要有稳定的政策;二是要把侨汇的物资供应抓好;三是要加强管理、打击走私和投机倒把活动;四是要在欧、美、日等有关国家建立代办网点,把汇路打通。旅游,要发挥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文物丰富多彩,地理风景多样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方、各旅游区的积极性,利用留成外汇,自力更生,从小到大,边建设边扩大。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好交通、价格等方面的问题。劳务出口,要集中力量把已签合同的一些项目搞好,树立信誉,积累经验,迅速打开局面,争取1985年后有个大发展。
(2)实行奖出限入的经济政策。由于一些价格、税收、利润政策不够合理,有些出口产品出现亏损假象,影响企业和职工利益,不利于调动出口积极性;也助长了盲目进口,影响国内生产。这种情况应予改变。
①对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产品,试行贸易汇价后仍有亏损的,拟先采取:(a)适当调整原料与加工的价格;(b)改进经营管理;(c)适当调整工贸利润;(d)适当减免税收等。必要时视出口产品的具体情况,予以财政补贴。
对机电仪产品出口,拟采取以下鼓励办法:(a)机、电、仪出口超计划收汇,3年内全部留归工业部门,用于企业引进必要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出国考察;(b)给予长期低息贷款,作为出口产品的周转资金;(c)为扶持有前途的重点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行必要的亏损补贴;(d)对出口机电仪产品,3年内一律免除工商税和关税。
②对出口商品的税率作必要的调整。对进料加工的某些出口产品采取减免关税或出口退税的办法。
③制订鼓励引进先进技术政策。凡引进技术,可优先用汇,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列出引进技术的费用。采取对国内分交和研制、创新(包括零配件)实行奖励的办法。
④加强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度。对于已经引进的设备,要进行普查、登记,凡没有发挥应有经济效果的,都应查明原因,制订计划,一抓到底,限期完成。
⑤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合资经营、补偿贸易项目实行优惠鼓励:(a)外方可供给我国不易从其他途径引进的先进技术;(b)产品能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的;(c)可学到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d)利用我国已有企业基础的。
对稀有金属、战备物资、国际上有配额以及世界市场上长期供不应求的商品,以及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企业,不宜搞合资经营。
⑥适当调整国内产品调拨价格(如马口铁、化纤等),鼓励使用国内产品;建立通用零配件供应服务公司,允许外商在国内建立必要的零配件和备件供应仓库,进行维修服务工作。避免超储进口,积压零配件;对使用效率低的引进设备仪器,增收固定资产税,同时,允许使用单位开展租赁、代办、承担研究、测试项目等业务。
⑦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控制盲目进口,保护国内生产。
(3)进一步稳妥地改革管理体制。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适应。要继续扩大各省自治区市、各有关部门和生产企业经营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生意靠大家来做,广开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把进出口的生意做大、做活。外贸经营权下放后,必须推动联合,加强协作,发挥一致对外的力量。根据不同的品种,区别不同的情况,打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组织各种形式的联营、合营,实行原料产地和加工地区、内地和口岸、工业和外贸企业的联合,照顾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调动各种积极性,产销结合,联合对外。
扩大外贸各专业公司和企业的自主权,如给一定的自有资金,掌握价格的幅度,允许进行必要的“吞吐”业务,等等,使他们把生意做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并且根据不同情况,对已有的外贸各专业公司进行改组,适当划小,使之更加专业化,也有利于采取不同形式与其他行业和地区进行联合经营。也要给中国银行一定的自有资金,使其运用国外资金,进行一切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存放、抵押、贴现等必要业务,并对外贸各进出口公司、企业进行扶持和监督。总之,外贸各专业公司(包括华润、南光)应该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运用我们进出口贸易这个相当雄厚的“本钱”,大做买卖,不能仅仅起一个国家“采购员”和“售货员”的作用。
(4)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果。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不仅影响外贸出口收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能不能扩大,一个决定因素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能不能跟上,能否按期建成投产,实现良性循环。现在我们的基建战线很长,同类工程的周期比“一五”期间延长一倍,可比造价提高1/3,要花4块多钱才能收到1块钱的效益。这种状况不改变,引进项目和利用外资越多,基本建设的战线就会越拖越长,经济效果越差,我们不仅不能加快“四化”的速度,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债务的泥坑。提高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问题。
①要加强经济核算。实行新的贸易外汇牌价后,各外贸企业都要独立核算,考核盈亏,经营的好否要同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今后,各地区、各部门要运用经济办法,组织并扩大出口有利的货源。对传统的出口商品要逐个排队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措施。
②重视市场调研,改进推销工作。进出口是以国际市场为舞台的,我们对国际市场调研不够,耳目不灵,是难以在竞争中取胜的。急需把国内涉外部门、经济研究单位、有关的企业、学校和驻外商务、经济机构等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信息畅通的情报网。还要同国外有关的友好机构建立正常的情报、资料交换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外进出口商品结构、质量、花色品种、包装装潢的情况,收集国外经济理论研究、经济立法、科学技术资料。做好情报的分析研究、传递交流工作,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必须把被动地站柜台出售的方式,改变为积极地向国外推销的方法,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外贸经营方法上一个重大改革。要改变那种用绝大部分力量把各种商品统统收购上来,再把客人请到国内来采购的方法。这种老办法不利于及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采取灵活的经营、推销方式,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必须加强出国推销人员的培训,走出去推销,甚至在国外同有信誉的专业商建立合营企业。还要采取积极办法,打进各国超级市场,建立各种商品的推销网。
③做好引进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必须考虑:(a)国内资金的配套能力;(b)原料、材料的供应能力;(c)管理水平和经济效果。所有项目一旦上马,就要一气呵成,如期发挥投资效益。影响一些引进项目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是人民币的配套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是:
一是把外资尽可能纳入计划内的工程项目,用外资顶替出一部分人民币投资,用于配套使用,这样基建总规模也可以相应扩大一些。从各种渠道引进的外资,都要纳入长期计划之内,进行综合平衡,不能和人民币脱钩。二是必要时,可以将一部分外资有计划地安排进口些我国最缺乏的短线生产资料(如木材、新型建筑材料)和基本消费资料出售,转化为人民币资金。三是经济合理地利用国内500亿的基建投资,挖掘企业自筹资金潜力,使同样的资金能更快地周转,办更多的事。
④搞好分成外汇的调剂使用。建议在中国银行设立国内外汇买卖登记处,办理外汇和人民币的兑换,调剂计划外的外汇余缺。在不拉长国内基本建设战线和不进口消费品的原则下,允许地区、部门之间互相调剂使用,以杜绝地区、部门之间按不同汇率、自相买卖的现象。
(5)改进计划统计方法。过去出口和进口计划是由不同部门编制的。外贸部只编制出口收购计划,而没有编制进口计划。作为一个进出口贸易的职能部门,如果不从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角度,同时编制出口和进口计划,不仅不利于“以进带出”,把贸易做活,也不可能进行国内外市场的经济对比来“扬长避短”,通过进出口的商品交换,使国民经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在长期计划指导下,应授权外贸部牵头,同时制订年度出口计划和进口计划。
与此同时,改变过去那种先提货单,然后下达生产计划,先订计划后排产,先国外订货后国内找用户的办法。这种办法使产、供、销脱节,似综合而实不平衡,往往只能用水平法、基数法估计、推算,事后又要调整、追加、补充,造成浪费、积压。解决的主要关键是要提前编制生产建设计划,并有中长期计划。
统计数字不健全,影响全国性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效果分析比较。建议国家统计局制订进出口工作的报表规格要求,各地、各部门的有关进出口报表资料同时报国家进出口委。
5.实施计划开局良好
1981年是计划、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各项业务都取得进展。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达到44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出口额达220.1亿美元,增长20.4%,进口额达220.2亿美元,增长12.6%。引进技术,处理1978年引进合同的遗留问题基本结束。国家外汇储备年末余额27.1亿美元,当年增加40亿美元。利用外资取得较快发展。1981年3月,世界银行向我国承诺1981~1983年度贷款8亿美元,软硬贷款各半。同年,我国获得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59亿特别提款权(约合9.3亿美元),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向我国第一次提供3500万美元优惠贷款。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的6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开始实施。科威特阿拉伯基金会向我国提供贷款谈判取得成果。比利时王国政府无息贷款项目开工建设。来料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发展加速,中外合资、合作的一批国际旅游饭店,进入紧张施工阶段,北京机场中港合资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的中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等投入生产。海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中美合作开发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初步达成协议。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债券达成协议。国际租赁业务等也起步很快。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实现计划、规划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