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建设适应对外开放的外贸运输体系

推动建设适应对外开放的外贸运输体系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推动建设适应对外开放的外贸运输体系新中国的外贸运输体制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和1978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阶段。曾经闻名中外的中外运和交通部门的矛盾主要是由此引起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外贸运输的大发展。

(六)推动建设适应对外开放的外贸运输体系

新中国的外贸运输体制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和1978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阶段。这两个阶段恰好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前者为后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洋行垄断的外贸运输,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国营公司自主经营的外贸运输体制,为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打扫干净了房子”。第二,发展了外贸运输能力。一是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由50年代的61个增至1978年的133个;二是国家船队,1949年等于零,1961年只有几艘船(约2万载重吨),1978年发展到769艘、1140万吨,其中包括香港华润公司无偿交给交通部门的外贸船队计27艘、30万载重吨。第三,3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外贸运输运行体系,规范了外贸运输的组织技术,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囊括海、陆、空、多式联运及油管、快递等外贸综合物流系统。第四,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以租船开辟了26条航线、航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个港口,这为国家船队开航线、开班轮,提供了一整套的港口代理关系、信息、经验和做法。

但是,外贸运输也存在弊端:既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般性弊端,又有因交通运输管理扭曲所造成的特殊性矛盾。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禁运和“航运管制”,相当一段时间我国自己的船队又没有建立起来,本来应由交通部承担的外贸运输工作,全部由外贸部下属的运输局、外运公司负责。国际航空货运也是如此。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和我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外贸运输统管体制,本来外贸运输应是整个交通中的一个分支,却成为与交通部平行的“国际货运部”。在中美建交、国际关系宽松和我国交通部门的运力发展后,这种体制没有及时调整,所以产生了十分尖锐的矛盾。第一,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在1961年以后国轮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大约15年的时间,完成外贸海运任务主要靠租船,而全面坚持国轮“绝对”优先的做法,不仅使国家外汇和外贸运输受损严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交通、外贸两部的关系。曾经闻名中外的中外运和交通部门的矛盾主要是由此引起的。第二,外贸运输体制统得过死,有关企业垄断经营,不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港口、船队、铁路、公路、航空等运力极其短缺,严重制约着外贸的发展。综上所述,外贸运输体制不改革、不开放,就没有出路。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外贸运输的大发展。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外贸运输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目睹如此辉煌的成就,深感改革开放决策之英明。

1. 1979年外贸运输改革开放六条措施出台

改革开放的形势逼人。矛盾激化,逼着人想办法解决。事情推着人走。1979年11月19日,外贸部门向国家进出口委报告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上海等地货船运往香港的中秋月饼、水果及其他时令商品,因国内港口装货时间拖得较长,两个月后才到港卸货,全部霉烂变质。第二件事是中国外贸运输公司的租船到港已超过一个月,不让靠泊卸货。港务局说“先国轮,后租船”。外贸部门十万火急,要求解决。当时国家进出口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外贸部、交通部、外经部等六个部委在国谊宾馆开会。这期间国家经委邱纯甫副主任负责外贸运输工作,他也是国家进出口委的兼职副主任。

谷牧副总理指出,“搞好外贸运输,这是完成外贸任务十分重要的一环。港口压船、压货情况虽然有所缓解,但仍很严重,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要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准备利用外资,来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根据上述指示精神,由外贸部和国家进出口委共同起草了改革外贸运输六条建议,并派人向邱纯甫副主任汇报。第一是以外贸部反映的上述两件事为例,说明运输严重拖外贸的后腿。原因:一是运输能力不够,如港口泊位较少,铁路隘口较多;二是分配问题,港口一线作业的人员太少,因一线工人收入太低,不能体现按劳分配;三是港务当局安排港口作业时“先国轮,后租船”的做法,使租船停泊时间过长,造成外汇损失太多,还列举了几条在港超月租船。邱副主任说:“这简直是犯罪。”尔后由邱纯甫副主任主持召开运输工作会议,上海、天津、山东等省市的领导和国家经委、国家进出口委、交通部、铁道部、外贸部、民航总局等部委的领导参加。会上,研究了改革外贸运输的六条建议,得到与会者一致赞成。第二是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下发全国执行。主要内容是:

(1)开放长江港口,利用长江水运减轻沿海港口压力。定于1980年2月正式开放南京、张家港、南通三个港口;4月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城陵矶、重庆五个港口,由我国自己的船只运输。

(2)迅速开航定期班轮。确定开辟上海至香港、天津至香港和大连、青岛至香港的“三定”(定期、定港、定航线)班轮,每月航次可以按照需要逐步增加……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我国港口能力,逐步扩大外国“三定”班轮航行我国沿海港口。

(3)为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在港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下,各地方、各企业必要时可利用自筹资金建设专用码头,各省、自治区、市可用自筹资金办船队或联营船队。

(4)口岸外贸运输公司除经营本地区的进出口产品外,按照合理流向,做好内地省区的代运工作,也可与内地省区对口公司组织联营。

(5)改进对香港的铁路运输工作。确定由广东省深圳市经委牵头组成口岸办公室,加强管理,整顿运输秩序,搞好过轨作业,增加过轨车数。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做好港英当局和有关方面的工作,加快接车速度。

(6)改善仓库工作。必须尽快建设一批仓库,解决仓储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以后又陆续出台了若干政策:

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港口口岸工作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港口口岸对外开放和加强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明确了口岸各部门的职责,提出各部门间要加强团结协作,保证口岸各项任务的完成,有力地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运输任务的完成。

1980年12月,第二次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又重申了上述意见并提出以下措施:

(1)加强港口、铁路、其他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适当利用外资。

(2)允许地方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建成后收益在若干年内留给地方。

(3)在统一规划下,地方和外贸部门可以自营船队,也可以合营、联营。

(4)积极扩大航空运输,民航部门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实行薄利多运,更好地为外贸服务。

1981年,国务院又提出以下措施:

(1)今后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进一步保护和扶持国轮的发展,在同样条件下,优先使用国轮,充分发挥国轮的作用。国轮要在承担运输任务方面起骨干作用,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发展对外贸易服务。

(2)交通部要在沿海外贸港口实行政企分开的试点。一方面,要加强港口行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港口的企业部分,根据业务的需要,可成立装卸公司和服务公司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3)加强外贸运输的计划管理,实行两级平衡,统一管理。

(4)提出了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合并的问题。

1981年11月,沿海九省、自治区、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座谈会期间,对港口、外贸运输问题作了专题讨论。承认我国的交通运输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明确了外贸与运输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外贸,要求运输先行,运输要为外贸服务,并在支援外贸发展中壮大、发展,共同努力把外贸运输搞上去。会上提出了以下政策措施,并以中央文件下发:

(1)加强港口、交通、电信的建设。在统一规划下,各地、各部门和企业可自筹资金或利用外资建设中小港口和专用码头,自建、自用、自管。没有利用的码头都要设法利用起来。长江各港口也要充分利用。

(2)改革港口管理体制,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交通部、辽宁省要抓好大连港的试点。天津、上海也要积极研究改革方案。主管部门和地方要紧密配合,加强协调平衡,把港口办好。

(3)远洋船队要增开定航线、定期班轮、增加挂港,船公司要加强与货主单位的联系,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交通部支持地方办船队或同中远公司联营。地方也可以自营或同外运公司联营,航行香港、日本、东南亚等近洋航线。

(4)加强外贸运输的计划管理。外贸部负责归口汇总全国进出口货物运输计划要求,由国家经委会同国家进出口委、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制定年度、季度计划。各口岸要做好协调平衡,充分发挥现有运力,实现均衡运输。

(5)调整远洋运价。鉴于国际航运竞争激烈、运价大幅度下降,我国的运价也要作适当调整,以提高同外轮的竞争能力。我国远洋运输的价格可随行就市,在一定幅度内机动调整,但如果超过幅度调高时,应报国家物价总局批准。

1982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铁道部的汇报并讨论了大(同)秦(皇岛)和兖(州)石(臼所)两条铁路以及秦皇岛和石臼所两个港口的建设问题。会议重申:大秦线定于1986年(含电气化工程)全部建成,秦皇岛港煤码头二期工程1984年建成,兖石线和石臼所港1985年建成。这是为了解决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所采取的战略措施。

1982年1月,国家进出口委和外贸部联合下文重申《关于外贸进出口运输计划统计统一归口由外贸部集中汇总》的制度。

2.开发利用长江航运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把长江航运设施破坏殆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对长江航道进行不少整修和建设,但仍然设施陈旧,航道不畅。长江航运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原定于1980年2月正式开放南京、张家港、南通三个港口,如期对外国轮船(租船)开放。原定于1980年4月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城陵矶(今岳阳港)、重庆五个港口,也如期用长航的客货船装运外贸进出口商品。不久,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省采取合资租船等方式,兴办外贸运输。沉睡了许多年的长江“黄金水道”开始闪耀光芒,“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长江流域的外向型经济顿时活跃起来。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设想,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整修了航道,清除了几处暗礁,特别是葛洲坝建成后,长江水流量实现了可控调节,使航道水位能保持稳定,港口和航道吃水深约5米,从重庆市万州港至上海洋山港可载200标准箱江用平底船常年通航,运量逐年增加。2006年,长江水运货物运输量达到9.9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34万标准箱。仅南京港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就超过300万标准箱。

3.开航班轮运输

“迅速开航定期班轮。确定开辟上海至香港、天津至香港和大连、青岛至香港的‘三定’班轮,每月航次可以按照需要逐步增加”,这里指的是中国人自己开辟班轮运输。第一步,只能定港、定航线。其中部分船只可以定装货时间。对于船只何时开出、何时到达香港还是个未知数。第二步,到了1983年春,上海海兴船务有限公司的“海兴”号轮(客货班轮),实现了真正的定期、定港、定航线。这给国家商船队开辟班轮航线,树立了样板。第三步,国家商船队开辟班轮航线,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一直拖到1986年春天才解决。

“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我国港口能力,逐步扩大外国‘三定’班轮航行我国沿海港口。”在我国轮开班轮之后,交通、外贸部门相继扩大了外国“三定”班轮航行我国沿海港口。1979年冬天,出口局王子训同志到北京图书馆查阅了1946~1948年上海《申报》,摘录了当时停靠上海港装卸货的外国班轮公司、船名,停靠上海港的具体日期,在这段时间停靠上海港的外国班轮公司有39家。而1979年,到上海港的外国班轮公司只剩17家。因此,引进外国班轮公司船来华装卸货物,对我国外经贸的发展非常有益。现在,世界各国的班轮公司的船都停靠中国港口装卸货物。

4.支持地方船队的发展

1979年,第一次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提出,“各省、市、自治区可用自筹资金办船队或联营船队”。1980年12月,第二次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又重申“在统一规划下,地方和外贸部门可以自营船队,也可以合营、联营”。这项政策深得人心。

1980年2月,山东省鲁海65号船率先开辟了青岛至香港的运输。这是青岛海运局和山东外运公司合办的,由外运总公司支持的联营公司。江苏、浙江、河北等省,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与地方合营,分别建立了江苏远洋、浙江远洋和河北远洋等地方船公司。上海市建立了锦江船务公司和海兴船务公司。广东省与香港、澳门接壤,在上述政策指引下,交通部门和外贸部门很快建立了小码头和小型船队,直航香港、澳门。

这里特别讲一下天津海运公司成立的艰难历程。当时,天津市领导决心建立天津市的船务公司,既不与外贸部门联合,又不与交通部门联合。在当时交通和外贸部门都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天津市政府多次上报,国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没有同意。1981年6月1日,天津市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形式向党中央领导反映。当时的胡耀邦总书记批示:“请谷牧同志迅速拍板,不能这么误国误民(我是偏向天津的)。”这个《国内动态清样》批转给国家进出口委。同年6月18日,谷牧副总理批示:“请泽民同志约交通部一位负责同志研究一下,是否派联合工作组,彻底查明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经过调查研究,同意天津市办船队。并会签交通部上报中央,此事才得以解决。

5.扩大我国港口吞吐能力

在扩大我国港口吞吐能力方面,从1979年起做了大量工作。

(1)利用日本协力基金建设浙江北仑港十万吨的深水泊位,扩建秦皇岛港,深水泊位达六万吨。与之相配套的是新建了大秦铁路运煤专用线,一列车一次可运5000公吨以上。同时,还新建了石臼所港和兖石铁路。

(2)在国务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港口作业计划实行集中管理,给了地方政府一定的协调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地方政府看得见而管不着、中央部委管得着而看不见的局面。

(3)交通部在沿海外贸港口实行政企分开试点,一方面加强港口行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港口的企业部分,根据业务需要,可成立装卸公司和服务公司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等政策措施,先从大连港试点,后在全国推广落实。

1978年到现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货运量大增。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货运量为3000万吨。出口商品主要是:松香、茶叶、猪鬃、瓜子、花生、石头、沙子、矾土等农副产品和原料。外贸运输困难重重,压船、压港、压货现象非常严重。不到30年的时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2173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3位。现在出口商品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制成品,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从外经贸运输来看,2006年海运进出口货运量超过16亿吨,集装箱约1亿标箱,运量比以前增加50多倍。围绕国际铁路联运,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2007年,全国铁路口岸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5300万吨,年均增长约7%,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2006年底统计,我国内地有5个港口进入世界港口吞吐量的前十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生产性泊位350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200多个。沿海拥有生产性泊位451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978个(比1978年增加7.3倍)。内河拥有生产性泊位310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25个。我国船舶总吨位达11881万载重吨(100万载重吨以上的船舶),名列世界前茅。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海运公司跃入世界航运界前十强。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3万公里,一级公路4.53万公里,二级公路26.37万公里。全国铁路里程达到78000公里,复线率达到38.5%,电气化率达到32.6%;5000公吨以上的重载列车里程达到10701公里。

改革开放30年,在国际上,我国外贸运输由双边关系发展成为双边和多边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制衡的格局。

看到今天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运输业鼓舞人心的发展,我们这些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变我国外贸运输状况而不懈奋斗的人们感到极大的欣慰。从而也证明了,1979~1982年国家进出口委、国家经委、外贸部、交通部等部委所制定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符合外经贸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贯彻落实得比较顺利,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