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业活动与私有制
商业活动的出现,必然会产生私有制的问题。
1.私有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私有制的最根本原因。私有制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和发现,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
而当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后,标志着私有制已经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了。具体来讲,是这样一个过程: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表明,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原先需要许多人共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时不需要那么多人了,畜群分散给各个家庭去养,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代替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当原始人在氏族公社范围内共同劳动时,生产资料自然归氏族公社所有。当个体劳动日益盛行后,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由于原始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当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后,标志着私有制已经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了。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6]因此,社会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又是人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历史。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7]
马克思主要生活在原始资本主义私有制时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观认为,私有制是一种垂死、腐朽的制度,它所引发的问题应当越来越严重,它的丧钟即将被敲响。事实上,马克思提出否定私有制的思想也是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私有制有诸多弊端,它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贬损人的价值。而且这些弊端在当时看来是资本主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因此私有制最终要走向灭亡。以这些论断为基础,马克思才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西方的历史却证明私有制通过不断自我调整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观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如上文所述,马克思否定私有制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私有制也是动态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西方,私有制经过200多年的不断调整已经克服了马克思所激烈批判的一系列缺陷,成为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我们也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也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品质。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所有制观。恩格斯晚年曾明确表示: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8]恩格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改变了原来迅速消灭私有制的设想。
3.私有制与“双刃剑”
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私有制发展模式,的确显示了它对于人类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私有制的效率和效益,源自于对财富阶段性认识基础上的膨胀私欲,产生于对同类和自然的双重剥削。私有制社会,每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个人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周边的威胁中,都具有维护和发展私有利益的必要性,谁更多、更有效地控制了资源,谁就有了获得更多利润的基础,就有了生存与发展的优势。
人类私欲的不断膨胀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私有制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化工业经济,步入了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借助私有制效率,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精神文明,加速了世界各国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自然条件的改变,私有制推动人类快速发展的正效应,可能正在转化为损害人类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负效应。私有制所取得的效益,既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也不能弥补透支的自然赤字,其效率的提高必然引发新的社会危机。私有制驾驭的强大社会生产力,像一把“双刃剑”使人类面临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的两难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