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 永远的“越俎代庖”[1]
几个月以来,中央所属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在进行着果断地更换,在这之中包括四川长虹的倪润峰、上海宝钢的谢企华等顶尖级企业家。最近又是一批,例如中粮集团、五矿集团、武钢集团,等等。如此大规模地“换帅”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从“换帅”最表面的原因上看,是年龄问题。倪润峰、谢企华年龄到了,中粮集团的周明臣63岁了,五矿集团的苗耕书64岁了,武钢集团的刘本仁62岁了。据说,中央和国务院的这些决定,是根据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年龄的有关规定作出的,根据国资委规定,副部级干部的退休年龄为60岁,因此,这些都是正常的新老交替。现在的问题是,决定企业领导人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年龄吗?难道没有一些到了年龄但确实是最佳人选的情况吗?或者反过来,难道没有还没有到年龄但并不是最佳人选的情况吗?
第二,在背景方面,目前正是三令五申在大型国有企业不搞MBO的时期,这些“老帅”大都在企业“根深蒂固”,如果弄得不好,万一搞出来个MBO,就很不合适了。所以,及时地把这些人“剥离”出来,也是防止出其他乱子的有效手段。当然,也许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第三,以内部提升为主。五矿集团、武钢集团都是从内部提升的,只有中粮集团是外来的。宁高宁的能力已经得到证明。至于宁高宁曾经与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唇枪舌剑、激烈交锋一事,也许不值得宣扬,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最高主管部门对郎教授“搅局”的态度。
第四,与传统做法的比较。像中粮集团这样,从企业外调来一个“空降兵”的做法人们并不陌生。很多年前,重庆特钢不行了,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从邯郸钢铁公司调来两个人,就把企业搞好了。现在的做法与当时有没有改变?基本没有。
第五,党企人事一起决定。中粮集团是由中组部和国资委共同宣布的;五矿集团是由中央组织部宣布免去苗耕书五矿集团党组书记和总裁职务的;武钢集团是由中央组织部来人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免去刘本仁武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职务的。这种“党企联动”的模式也是世界上非常少见的。不管如何改革,这种做法没有改变。
第六,董事会的“边缘化”。本来,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分层决策的制度,股东负责选定代理人即董事,董事再聘任高级经理人如总经理或总裁。国家政府部门的性质属于股东。为什么一定要由董事直接任命总裁呢?只能表示董事会的无效。也许这些企业中就完全没有董事会。这种做法与以前国资委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招聘副总裁的做法一脉相传。那么,这种由股东直接任命高级经理人的模式是否是科学的呢?非常值得怀疑。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更多的是教训证明,这种所谓的“一把手”结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结构。
第七,不同组织的年龄规定。本来,党组织是政党组织,政府机关为行政组织,企业为经济组织。就是在企业内部,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也有所不同。那么,对其年龄是否都要作出一致的规定?总裁的年龄为多少?董事年龄为多少?董事长的年龄为多少?党委书记的年龄为多少?是否应该完全一样?国有企业到底是党的组织、行政组织还是企业组织?这种三合一的办法有什么科学性?一般来说,党的组织、行政组织的风险比较小,而企业组织的风险性比较大,其人才结构要求自然不同。目前的办法正好说明这些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地面向市场经济的企业,它们更像是一个机关。
总之,目前的“换帅”反映了国家与政府意志的坚强有力,至于是否永远会这样,现在还不敢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