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篇 金融街的“人气”在哪里[1]
最近,关于北京要建立金融中心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关村、CBD、金融街更是争的不亦乐乎。但是,在一片金融中心狂热躁动之中,还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金融业是一个产业,金融中心是一种功能,金融中心城市有地理因素,特别是关于金融街,既然叫“街”,就是有人逛的,现在不是很名不副实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历史的回顾
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简短的回顾。社会上的一般印象是,作为垄断性行业,金融业的利润丰厚,高楼大厦雄伟阔气,培训中心豪华壮观,职员工资待遇高。同时,老百姓的意见依然很大,比如,国外可以自动取款和存款,为什么我们的机器只是自动取款机?为什么异地存取还要收手续费?为什么某些服务水平不怎么样收费却很积极?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近的审计结果很能说明问题。投资体制改革文件出台了,但是其背景是什么?我们交了多少学费?总的来说,金融业的名声并不很好。具体表现有:
(1)金融产品畸形,股票热债券冷;政府债券多,企业债券少。
(2)金融操作走弯路,“拨改贷”造就“债转股”,加大改革成本,也远离市场经济原则。
(3)“三角债”顽固,14000亿元不良资产1999年剥离给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这次又给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注入450亿美元以剥离近3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历史责任谁承担?全民承担?究竟是谁的责任很不清楚。
(4)股份制改革滞后,日本、新加坡国有企业改革以银行为开始,中国走了弯路,迟迟没有形成独立的债权人。
(5)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买断还不彻底,商业人寿保险还没有成为重要的长期投资渠道。
(6)我们的企业到境外上市,为什么不让外国企业对等地到境内上市?国内以前主要是国有企业上市,确实对民营企业有国民待遇问题。
(7)国企上市“一步登天”,本来应该先从柜台交易做起,现在二板刚开始,而且规模台阶也不清楚,都是5000万元的起点?
(8)证券丑闻充斥,当初是审批制,都要经过批准,有的明显的是上市“圈钱”,有的是搭配捆绑,分配指标,后遗症实属必然。
(9)当初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于是一夜编造出一个企业,上市后又将资产负债剥离给集团公司,有的上市公司同时将12亿元的资产与负债剥离给集团公司,在那里“加强管理”,真是莫大的讽刺!这种特殊股东结构,关联交易问题谁负责任?
(10)20世纪90年代初期,股票市场还是“烫手的山芋”,交易所地址选在上海和深圳,那时有风险,放到外边试验,现在试完了又收回来?这是不是有一点“摘桃子”的味道?
2.金融业的特征
说到金融业,需要分析其特征,现列举如下:
(1)规模效益性——无论是银行还是证券、保险等,都具有规模效益性,将广大老百姓资金集中起来加以运用,超越个人。
(2)范围效益性——无论是银行还是证券、保险等,都具有范围效益性或网络效益性,营业所遍布各个角落,方便企业与个人。
(3)权益信息性——由于金融业并不涉及实物,是一种权益类产品或服务,因此,信息性因素位置十分重要。
(4)信息不对称——有的人说金融业是“吃信息饭”也不为过,在某种程度上金融业就是要靠信息赚钱。但这并不能成为“造假经济”的依据。
(5)进步与落后——与传统国有企业相比,股票上市就是一种进步,信息透明度提高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信息不透明,更严重的就是造假。
(6)债券的待遇——企业债券少,是因为政府不同意发,因为害怕债息率高过国债;企业不愿意发,因为那样是硬约束。
(7)股票的特征——债券的风险比较对称,对投资者来说风险较小;股票信息最不对称,就像一场赌博。有的人买债券不刺激。而企业敢不敢发债券是外部对企业或项目风险性了解的重要判据。
(8)交易所地位——如上所述,股票的信息最不对称,因此,股票证券交易所是金融交易中心的中心,如果华尔街没有股票交易所,不发布交易信息,能不能成为金融中心?
(9)监管中心评价——金融中心的本质是交易中心,而非监管中心,美联储能成为金融中心?
总之,必须明确证券交易所的核心地位,一些学者认为,成立没有证券交易所的金融中心大概只是一个梦想。
3.服务的定位
金融业是服务业,不仅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产业,也特别是为生产制造业服务的产业。为此,应该对金融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功能的定位——金融业的功能是为实业企业服务,从本质上讲是手段而非目的。实业是主人,金融是保姆,不可喧宾夺主。
(2)世界工厂论——中国制造业要发展,要在世界之林获得一定的位置,就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但不应该仅仅是国内金融业的支持。
(3)总部经济论——金融中心希望或喜欢与实业中心在一起,金融中心追求总部经济。现在的问题是,究竟应该金融中心向总部经济靠拢,还是总部经济向金融中心靠拢?
(4)角色的评价——金融业的作用如何,国民自有评价,在一片房地产热、钢铁热、汽车热、开发区热泡沫丑闻之中,金融业扮演了什么角色?
(5)扭曲的状态——目前资金过剩,居民存款增加,利息率一降再降,说明资金供给重要性降低,需要不足,但为什么还表现为金融短缺?民营企业借款难?显然这是制度性、渠道性短缺。
(6)监管的效果——说到监督管理中心,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泡沫?房地产、钢铁、开发区、汽车等的过热控制效果如何?责任又在哪里?
4.国际的比较
形成金融中心是国际性问题,通过观察可以有所启示:
(1)洲际大三角——在洲际比较,可以看出美洲、欧洲、亚洲大三角。
(2)亚洲大三角——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国形成了亚洲的三大角。
(3)区域多中心——欧洲有10多个金融中心,就是一个国内也可以有多个中心,比如美国就有纽约、芝加哥、休斯敦等多个区域金融中心。
(4)首都的选择——金融中心与首都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金融中心是否一定在首都?美国的金融中心为什么不在华盛顿?德国的法兰克福怎么能成为金融中心?澳大利亚的悉尼与堪培拉是什么关系?
(5)中国的特点——中国是国有企业比重高,国有金融企业的比重更高,这是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双高”的基础结构决定了中国的金融中心问题与外国有重大的区别。我们一定具有中国特色。
5.国内大三角
(1)多中心倾向——国际可以多中心、洲内多中心;国内也可以多中心,目前中国至少有7个城市希望建设成金融中心。
(2)国内三角论——大家习惯认为国内最有力的竞争者是上海、深圳和北京,三者各有长短。
(3)上海长三角——上海有港口,有长江纵深腹地,其实力不可小视。浙江的企业落户上海郊区,都成为了上海市的企业。
(4)港粤珠三角——深圳背靠香港,广州资格更老,这里有海有江河,有海外支持的历史传统,三个城市有合力,有没有分力?
(5)北京的优势——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总部大都在北京,“一行三会”、国有的中央直属企业、国字号的由中南海管着人事任命,政策由这里发源,此一优势其他地方无法模仿。北京成为金融决策中心以及结算中心是必然的。这是竞争优势还是垄断优势?
(6)北京的劣势——北京没有口岸,没有江海,纽约、伦敦、巴黎、汉城、广州、上海等都有河流穿过,太原也在引水进城。没有河是北京作为首都的一大缺陷。天津环渤海之类的设想迟迟没有实现,制造业不发达,没有纵深支持,首都钢铁公司要搬迁。广深铁路147公里,是国内第一条客运专钱和第一条高速铁路。北京—天津都市圈怎么样了?京沪高速公路到了天津外环净是红灯,京津高速公路单向只有两车道太少了。
(7)金融的功能——北京没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在审批制时代,北京更重要,无法取代,曾经有联办、法人股市场,可惜没有能扶正。
(8)爱恨都是它——离中央近让人高兴,在高度管制行业,离中央近一些有好处,政策多变有风险,知道消息尽量规避,自己得到政策信息,也可以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靠得太近了缺乏“距离美”,“天高皇帝远”,外地可以远离监管,自由度大。某些基金总部离开这里情有可原,因为上海、深圳有证券交易所。
总之,政治不能等于经济,金融企业需要既吃政府又吃市场,北京让人又爱又怕。说到总部经济,一相情愿味道太浓。“我是你的最佳选择?”有些像征婚口号。
6.北京小三角
在北京内部也存在竞争,也是多中心,中关村、CBD、金融街号称“三驾马车”。其实,三者也各有特色。
(1)IT中关村——中关村优势是高科技,最近建设产权交易所也增加了产权的内容,完成了从科技向产权的升级变形。
(2)外向CBD——CBD的优势在于靠近外国驻华使节,可以借助外资,有潜力,朝阳区计委当然认为他们有这方面的优势。
(3)大腕金融街——金融街在西城区,离中南海最近,金融总部多。
(4)华尔街情结——一些人把金融街比做华尔街,但是这里没有证券交易所、没有外字号,没有高科技,西城连专利市场都做不起来,因此,金融街离华尔街还相差甚远。
人类进化的重要原因在于脑体分离,四肢分工,北京与上海、深圳好比脑体分离,北京的小三角也好比脑体分离。脑袋与四肢需要再画等号或相互争夺?
7.政府与市场
金融业是高度管制的行业。在发达国家,要放松管制;在中国,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的作用还十分强大。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中心的建设既包含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又反映了政府的意志。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走向。
(1)世界历史上不乏政府刻意建设和保护金融中心但最后都是失败的例子。市场的力量大于政府的力量。
(2)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差异化建设“政策市场”,反而会搞乱市场,这样不是由市场培植资源,诸如众多的开发区风景线,看得多了见怪不怪。
(3)政府给好处是有限的,市场的好处是什么?北京有什么协作环境?有没有集群效应?有专家认为,论环境条件,北京比上海相差十年。
(4)上海的金融中心也是“批”出来的。二者自然物质条件不同,社会政治条件更不同,北京是政治中心,无法复制,但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5)建立金融中心是政府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对决?这是不平等的竞争。有人说北京要对上海“下战书”,看上去像是内战、窝里斗。
(6)显然,政府力量北京超过上海,市场力量北京不如上海,二者争夺资源?现在需要进行政府与市场的较量?政府与市场的对决?
(7)按照市场原则,政府主要不是领导而是服务,服务好不好客户说了算,一个懂金融的市长顶过一个长三角?
8.发展的趋势
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注意市场经济走向与金融业的发展方向。金融业是高度信息化产业,因此,其发展趋势也有自己的特点。
(1)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革命使得前台后台操作有更清晰的分工,股票交易也可以电脑撮合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减弱,供需双方不需要面对面。
(2)国家决策让位于企业,让位于市场,让位于个人,决策体系从集中变成分散。
(3)短缺的主导方面从供给到需求,从生产到生活,金融借贷的重点将从生产信贷到生活信贷即消费信贷。
(4)现在存款增加,社会不缺钱,投资的意义正在下降,存钱的主要功能是安全保险,应该向存款人收保管费。
(5)信息处理的热点是移动消费,手机结算为大势所趋,这样在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又有了电信的介入。电信动了金融的“奶酪”。
总之,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决策从集中到分散,个人消费决策是最短缺的资源,企业的主题是争夺老百姓,争先恐后地为老百姓送去什么?金融中心能提供的服务是什么?
9.人气的呼唤
金融中心与金融街不是一个概念,中心是功能的抽象,可以没有具体地理范围和建筑物。金融街是用来逛的,要有地理区位特征与特定建筑物。换句话说,金融中心是功能性概念,具体地理位置的意义并不大,金融决策中心建在郊区也问题不大,没有什么差异。既然叫做“街”,就需要有人来看,就需要人气。实际上,信息革命的结果是金融中心不需要什么街,以前交易所看手势打手语,现在网上交易看什么?
那么,金融街可以干什么事呢?
(1)如果建立交易所有困难的话,可以先办柜台交易,柜台交易具有地方性、服务小企业、要求有多少年效益,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性,也算带了个好头。
(2)柜台交易不能只搞国有产权,要服务于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企业,这种交易与金融街区、地理位置也相符合。
(3)发布诚信信息或信用信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
(4)现在的金融街不成其为街,因为只有一半,还不如西单有过街天桥,秀水街最典型了。
(5)金融街交通优势没有很好发挥,金融街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百盛的停车场每小时5元,周末停车也不变?这不是为老百姓预备的。超市水平很差,看看交款处就知道什么类型的消费。欧尚在家乐福门前贴出广告,请到欧尚来,有1300个免费车位。平日晚上9点或周末下午6点半,地上车位都是满满的。每小时5元与完全免费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6)现在的金融街是贵族一条街,说得好听是人气不足,说得不好听是死气沉沉。实际上,金融街强占了老百姓消费的黄金位置。
(7)现在时兴产业旅游,工业旅游统计70万人次消费2100万元,平均每人30元。证券交易所都要开放。上海外滩不管怎么样也有夜景可看,金融街看什么?看建筑可以去平谷,金融街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8)新方案要建设Shopping Mall,有休闲娱乐区,有立体交通系统,这样可以有利于优势的发挥,实现功能的转变。
(9)金融街能不能成为北京的旅游景点?让北京老百姓都来一趟?让全国人民都来一趟?金融街应该回答的问题是人气究竟在哪里?市场经济的规律是:谁抛弃老百姓,老百姓就抛弃谁。金融街应该为迎接体验经济作出贡献。
(10)另外一个问题是与他人合作。北京铁路局与北京郊区联手让人“免费乘车”,邮局送花了,银行收煤气费了,美国银行储蓄所开到百货公司连锁店里了,中国的百货公司也卖图书了。因此,金融街也需要与他人联手。金融街的前途在于抛弃单打独斗,在于消失金融自我。
【注释】
[1]《金融街的人气在哪里》,载《北京西城区政协资料汇编》2004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