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篇 隆福大厦的命运[1]
隆福大厦为景山街道地域中最大的商业设施,其发展状况不仅与景山街道关系密切,而且对东城区也有一定的影响。隆福大厦问题可以从“点”、“线”、“面”或者说小、中、大三个不同的范围来考虑:所谓的“点”就是隆福大厦本身;所谓的“线”是指包括隆福大厦、隆福广场在内的隆福寺商店街;所谓的“面”即隆福大厦、隆福寺商店街在整个东城区商业布局中的位置。本报告主要针对所谓的“点”即隆福大厦本身进行分析,最后再对“线”与“面”的问题进行简单地说明。
1.沿革与现状
隆福大厦的“根”是作为雍和宫“下院”的隆福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隆福寺步行街。解放后,隆福大厦的主要发展历程是:
1951年,为在长安街修建外贸部,将那里的一座小商品市场迁到隆福寺,成立了“东四人民市场”,1952年元旦开业。
1963年,进行公私合营改造,实行百货、纺织等条条管理,规模逐步进入北京四大商场行列。
1986年开始改造,1988年5月18日更名为“隆福大厦”开业,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喷淋消防、广播系统等硬件设备领先,隆福寺上楼顶。
1993年8月12日一场大火,烧掉商场的一大半,后楼烧尽,前楼有所剩余。
1993年立项改造,1994~1996年有8000平方米面积进行营业,1996年前后打通,1995~1997年后停业两年;在此期间,在隆福大厦南侧修建了作为楼层建筑的隆福广场,分流了部分客户。
1998年9月30日再次开业,效益一直不好,前后试验过鞋业、韩国小商品、数码等均不成功,改为超市、宾馆、图书、展览、写字楼、餐饮等设想没有定论。
2003年6月关闭至今,每年由一商集团公司发放工资1500万元。
在这期间曾经找过一些单位和专家想办法,但一直没有结论,开办小吃、小五金、庙会、交易加服务、娱乐甚至于赌博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
2.原因分析
隆福大厦落败到今天的境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竞争——这里主要指百货业本行业之间竞争,随着在北京建设1万平方米商场计划的实施,赛特、城乡贸易中心、蓝岛、燕莎、西单购物中心等的崛起,使得隆福大厦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早年京城“四大商场”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第二,新兴业态——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百货业相关的新型业态,例如自行车、家电、服装等的专卖店、超市、品牌店、便利店、折扣店,等等,最近甚至于出现了面积近60万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
第三,转轨迟缓——传统百货业空间狭小,老百货店转型困难,有的百货店转型迅速,如万通新世界改为小商品批发城,虽然失去了高层写字楼客户,但后来成为了少有的盈利单位,更何况许多小商品市场也已经升级,如天意市场的规模化、现代化。
第四,环境变化——随着安居工程的实施,一些有购买力的居民搬到郊区;王府井步行街起来了,分流了相当人员,使得隆福寺步行街的特色大大降低。
第五,停车条件——北京已经有200多万车辆,家用车也已接近170万辆,欧尚的免费车位1000多个,金源Shopping Mall的免费车位近万个,而隆福大厦的车位少,停车条件也不好,从西向东不能左转,要到朝阳门掉头。这样,本来隆福大厦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转变成了劣势。
第六,相互干扰——与隆福大厦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是隆福广场。隆福广场隶属于东城区,一方面其定位模糊,与隆福大厦重复;另一方面,由于隆福广场挡在了隆福大厦的前面,使隆福大厦不通街面,可能是“坏了风水”?
第七,摩擦内耗——从历史上看,隆福大厦的命运与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一商局(集团公司)、东城区政府、景山街道都有关,这些部门都有权力,但都没有责任。在这之中,市里与区里摩擦内耗最为明显。
第八,转轨过程——隆福大厦走向衰败也是改革时代的产物,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借债就应该还钱,但是隆福大厦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银行,到期债务不偿还压力并不很大,现在只有部分工程款债权人要求破产还债。
第九,产权障碍——体制弊端非常突出。从狭义的产权关系看,是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商局集团公司—隆福大厦—隆福大厦股份公司的链条。其中,直接持股的隆福大厦只是虚拟股东,两个企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是产权不明晰的典型代表。现在债务主要在大厦,二者资产关系不清晰。
第十,传统管理——产权链条太长,资产关切度太低,集团任命干部,换过多少次也不行,派去的干部机制不行。有人认为,如果是民营企业不可能这么拖,也许早就解决了。
3.初步诊断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的印象是:
第一,客观与主观——造成目前结果的原因,可以形容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谓的“天灾”包括失火、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等客观因素;所谓的“人祸”是指企业体制,产权不明,责任不清,机制落后。
第二,天灾不如人祸——必须认识到,外在条件的变化对许多商业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而结果却很不相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天灾不如人祸,体制才是根本。
第三,责任在市里——现在体制的特点是权力与责任的脱节,责任不明确的结果是,干坏了照样升官发财,没有人跳楼。可以认为,现在的主要责任在市国资委和一商集团。
第四,果断地退出——商业变化太快,这应该属于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事实也证明,隆福大厦是政府搞不好因此也不应该搞的领域。
第五,忘记过去——目前,传统与现代的商业因素交织在一起,已经改变了原来隆福大厦的小环境,历史的辉煌已经过去,一味地“刻舟求剑”已无济于事。
第六,破除迷信——也许有人怀疑把寺庙请到楼上是“破坏了风水”,但是难道共产党能够这样地讲迷信吗?
第七,标本兼治——也许有人希望最好能维持目前产权现状,想个什么“点子”,把大厦带动起来。但是,产业选择只能解决一时,仅仅是“治标”的办法,根本出路在于产权改革,隆福大厦到了必须“治本”的时候了。
4.前途对策
目前,一商集团人士思想已经比较解放,说自己不控股也行,交东城区也行,不干百货也行。这就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走出困境的思路初步整理如下:
第一,两种可能——解决的途径基本上有两个,一是不改变体制寻找新的业态与合作对象,要求优惠政策、减免税收等,这是继续“治标”的办法,好比是打“强心针”;另一种是改变体制,从产权入手,即“治本”的办法。好在一商集团已经没有思想障碍。
第二,两种流失——目前需要严格注意两种流失,一是在目前国有体制下,亏损吃补贴的“冰棍”现象;另一种是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的流失。前者已经存在,大家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后者为潜在,可能在酝酿之中。后者更值得注意。
第三,大厦入手——由于主要债务在大厦,因此,要优先偿还债权人的利益,大厦对股份公司的股权作为大厦财产的一部分,用来偿债。
第四,三重价格——关于大厦的价值,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差异。有三种估价办法,一种是总资产,共有7.2亿元?还要再评估;二是净资产,总资产减去负债,还剩下多少?第三,股权转让的基础应该为每股收益,假如利润为零为负,资产又有什么意义?
第五,市场竞价——上述三种价格充其量是卖方的开价,既然是交易,就需要让人还价。因此,市场价格的数值应该由拍卖程序来决定。
第六,买方范围——市场价格的大小与参与竞价的主体范围而大不相同,比如是否允许外地参与?是否允许外资参与?
第七,职工安置——现在是由集团负责补贴,吃的是“集团大锅饭”。实际上,北京市国资委也在考虑,这是市一级的“大锅饭”。不过,职工安置时确实应该在更大范围来解决。
第八,安置价格——没有全国统一的价格,在一些外地,已经较顺利地解决,比如泸州化工,买断工龄每年只1000多元,也顺利解决。而大庆每年4000多元,仍然闹事。因此,关键在市场环境的成熟,在于过细的工作。一方面北京有经济机会,否则那么多的外地人来北京怎么能生活?另一方面北京是首都,不能乱,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无所作为的理由。
5.线面问题
关于隆福大厦,仅仅是一个“点”,还应该考虑与之相关的问题,即“线”和“面”的问题。
所谓的“点”是指隆福寺商店街,对此,目前有以下情况值得思考:
已有报告——2000年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参加过关于已有隆福寺步行街的考察,已经提交过专门报告。在那之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依然没有变化。
改造是非论——2000年开始电线杆入地改造,虽然改善了环境,但是经营起色并不大,还有人讲“越改越坏”。
隆福广场——前面提过隆福广场的影响,后来东城区透过东开公司又投资过1000万元,结果也不行,与隆福大厦一样比较失败。
你死我活——目前双方都想拆掉对方,思想陷入僵局,能不能肯定拆掉一方,另一方就一定好起来了?看来不可以相信任何一方。
名声不佳——现在的步行一条街实际上是有特色的,只不过叫“小姐一条街”名声不好听。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干预?
新资进入——在这期间仍然有新资进入,比如“万国酒廊”等,说明仍然有投资者抱有信心。
饮食优势——在多种店堂中,饮食有传统,例如白葵等老字号、新的“哇哈哈大酒楼”等,东边的“好伦哥”也不错。
早市之争——蔬菜水果早市非常红火,深受百姓欢迎。但是,反对意见很强烈,认为这里是黄金地段,那只是临时性的,应该取消。
借鉴对象——早市能不能进大厦?许多人反对。也有人提出虹桥广场水产进大厦效果是很好的例子。一商集团自己的例子是马连道茶市,自发形成的专业市场,逐步扩大,形成规模。
体制差异——大厦后面的小楼地点更偏僻更差,锅炉改造时由职工买断,建立的福源宾馆日见红火,又建一餐馆效果也还可以。反之,集团负责的交道口宾馆赔钱,还是国有体制的弊端。
管委会功能——管理委员会名义上为区属,实际上街道代管,体制并不顺。
总之,传统与现代、高端与大众的交织使传统步行街已面目全非,“四不像”中反衬着种种不和谐。
所谓的“面”是指与东城区王府井、银街、北京站等的衔接。显然,政府主要支持王府井百货大楼,隆福街想属于王府井但属于不了,与银街、北京站等融为一体设想不错,但如何衔接?谁来操办?似乎多是空想的色彩,没有什么可操作性。现在,隆福街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整体开发计划,单独靠东城区自己也不一定能搞得好。所以,现在考虑面的问题条件还很不成熟。
6.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有些在前面已经讲过,在这里只是重复或再次强调:
(1)基本认识——隆福大厦与隆福广场两个建筑加起来近10万平方米,两边街道长600米,地处闹区,不可以“守着金碗要饭吃”。必须改变怨天尤人的观念。
(2)急流勇退——实践证明,在这里发展商业光靠政府搞不好,大厦停业就是流失,这是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谁都清楚。必须迅速终止“冰棍”现状。必须提高资产关切度。
(3)只争朝夕——有人估计到奥运会前能解决,那样太晚了,必须加速进行,耽误时间就是犯罪。
(4)由点突破——在上述“点—线—面”的机构中,尽管有着相互影响,但是应该从“点”突破,以大厦为突破口,提高独立作战能力。
(5)产权改革——资产出租没有前途,人员负担也无法解决,坚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不可以再糊涂下去。市场竞争是企业的竞争,是企业体制的竞争。旧体制没有前途。用产权变革带动产业变革。
(6)政策陷阱——政策支持有必要,但是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打政策好处的主意,重复旧的体制和循环,就停止这种政策。
(7)人员问题——不要当做任何阻碍改革的借口,改革需要成本,但职工不是“人质”,必须积极解决。
(8)大厦入手——由于债务在大厦,所以焦点是大厦,用大厦包括对股份公司股权的资产偿还债务。
(9)价格确定——产权转让资产不是障碍,资产值多少亿元别人不能买之类的说法不能成立。
(10)公开拍卖——行政划拨的传统做法不好,必须杜绝私下交易,确定公开的原则。
(11)范围扩大——在多元化、民营化的过程中,尽量扩大投资者范围,东城区参与最好,国际投资者也欢迎。
(12)综合更好——大厦应该单体操作,能与其他设施一起操作更好。如果有可能,大厦、广场、步行街一起拍卖当然更好。
【注释】
[1]参见《内部研究报告》2005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