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关系

产业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关系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产业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关系一、产业结构失衡界定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在一国或地区各产业间的配置结构。所谓产业结构失衡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之间不协调程度加剧,阻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对经济体制的适应程度会影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

第一节 产业结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关系

一、产业结构失衡界定

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在一国或地区各产业间的配置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构成比例,主要是指各产业所占比重;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主要是指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三是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相互支持的关联程度。此外,我们可以进一步从“质”的动态角度与“量”的静态角度去评价其内涵:从“质”的方面来看,对产业结构的考察集中在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中,产业之间联系方式频繁发生转换,以及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不同产业部门交替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导致结构变动而使得结构效益发生转变;从“量”的方面来看,对产业结构的考察集中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一环节上,产业之间内在关系表现为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1]

产业结构变动存在极大的复杂性,不是单纯的某个因素就可以实现产业结构改变,综合来看,可将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因素划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从经济因素来看,不同经济条件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显著不同,在工业化发展各个阶段中,供给因素与需求因素相互作用关系改变,以及体制变迁的波动干扰,都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经济因素作用,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政治更替、军事冲突、社会转型等非经济因素都会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都不是独自发挥作用,而是集合在一起,共同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当这些因素发生异变,最终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发生。所谓产业结构失衡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之间不协调程度加剧,阻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规模和比例关系两个标准的判断,产业结构失衡状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存在技术进步等外部条件冲击下,产业系统内的各种关系遭到破坏,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社会再生产条件出现恶化,规模经济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率,产业内部关系失衡问题亟须在短期内予以化解,我们称之为“绝对失衡”。二是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存在技术进步而导致外部冲击,进而产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在要求,尽管各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保持一种稳定均衡状态,而产业结构中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可以被认定为是一种失衡状况,这种潜在的产业结构失衡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相对失衡”。[2]

二、产业结构失衡程度判断

(一)各次产业之间及各次产业内部比例关系的协调程度

产业结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从静态方面看,三次产业构成以及三次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要相互适应;从动态方面看,各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速度要相互协调,即在产业联系基础上,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反映部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从质的方面看,各产业部门的联系机制和流向变动要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高层次内容,各产业部门的变动不仅要适应产业结构上升和转换要求,而且要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过程演化创造条件,并在此方向上协调一致。[3]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应当不存在明显的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因为无论是存在长线产业还是短线产业都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不适应,也都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更不能存在瓶颈产业,瓶颈产业的存在不但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严重不符,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产业结构系统资源转换效率和产出能力。对于长时期内产业系统内部出现产业增长约束或过度增长,就会破坏产业间的有机联系,这种产业结构断裂最终会造成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失调,进而干扰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可见,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处于失衡状态的标准,不仅要关注产业之间比例关系是否协调,还要对各次产业内部比例关系进行判断。

(二)产业结构运行效率水平

产业结构程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转换作用。产业运行的机理就是先通过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再以产出的方式对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转换满足市场需求。在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过程中,以较少的投入换取更大的产出成为重要的目标。因此,转换机制是否具有效率即生产要素能被合理而有效利用也就成为考核产业结构是否失衡的重要指标。对产业运行效率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二是对系统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内部组织创新和外部资源渠道拓展是提高资源整合水平的关键。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评价来判断产业运行效率,例如,根据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引起的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则说明产业运行效率提升,反之,则说明产业运行效率下降。西蒙·库兹涅茨对多个国家战后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结果显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长,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波动变化,当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效率差距缩窄,整体产业结构效益水平会出现显著上升。

(三)产业结构与经济体制适应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力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它决定国民经济中各要素的最基本关系。一个合理的经济体制是具有效率的系统,通过各种经济制度安排使各种资源配置最优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下经济体制具有极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包含在生产力范畴之内,不同形态的产业结构体现了不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经济体制的适应程度会影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了社会资源的流向从而改变了资源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能使各种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得到合理分配,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并起到优化经济体制的作用。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性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产业结构发展超前,从而推动经济体制的变革;二是产业结构落后,使得经济体制出现扭曲。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产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产业结构失衡决定国际收支失衡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构成比例决定国际收支失衡

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是由比较优势结构所决定的,不同产业构成状况决定了世界各国和地区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根据各国国际收支统计经验,一国国际收支主要取决于经常项目,而贸易收支又是经常项目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研究,我们发现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产业构成与比较优势结构有趋同的演进方向,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中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明显,重工业产品对初级原材料产品的比较优势也日趋明显,这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获取大量的国际经济利益,为其工业化深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工业化完成之后,发达国家凭借不断积累的技术优势、完善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全面的商品流通渠道,其产业结构向轻化和软化方向演进,第三产业在产业构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国际经济利益来源也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等部门转移,在国际收支上普遍表现为贸易收支趋于恶化,经常项目长期存在逆差的失衡状况。与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相比,我国工业化发展路径有着显著不同。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国际分工格局向纵深发展,也改变了我国工业化的外部条件,以出口为主导经济增长模式促使资源配置向低端产业集中,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投入的加工制造业占据了产业构成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收支上表现为贸易收支拥有大量盈余,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的失衡状况。由此可见,产业构成比例的变动改变了资源流向,使得比较优势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当一国的产业构成比例失调使得其比较优势不能充分体现,最终会导致其贸易结构失衡而引发国际收支失衡。

(二)产业结构效率决定国际收支失衡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效率体现为国内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效率差异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链条中所处位置。一方面,在粗放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产业结构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对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大量资源集中在工业制造部门而导致这些部门产能过剩,产业要素存在严重的闲置和浪费,只能依赖外部市场需求消化日益增长的过剩产能,造成出口规模不断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效率低下严重妨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竞争比较优势难以形成,降低了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在缺乏技术比较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企业只能采取廉价扩张策略参与国际竞争,廉价策略造成国内同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过度,导致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贸易条件却不断恶化,丧失了大量的国际经济利益。同时,产业结构效率低下使得传统产业缺乏技术支持而升级缓慢,也使得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存在技术断裂关系,传统产业基础配套功能缺失,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中粗放特征显著。

(三)产业结构对国际分工的适应性决定国际收支失衡

由于禀赋条件差异,不同国家的经济布局有着显著不同,并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以及建立在产业结构基础上的贸易结构。世界市场变化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各国对外部产品供给和需求结构面临调整,并且需要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不确定性。如果一国产业结构缺乏灵活调整机制以充分适应国际分工深化,就会面临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如果一国能够建立一个更能适应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体系,就容易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优势,进而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同时,国际比较优势确立还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使得内外部经济得以均衡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建立符合国际分工趋势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国际分工的动态适应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许多重要产业规模膨胀速度较快,但生产技术还处于落后水平,在国际分工垂直网络格局中我国制造业部门位于价值链最低端,生产环节属于整个价值链中低附加值部分,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担加工、装配等非关键技术的生产环节。这种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使得产业结构不能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演变,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格局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大量累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