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由甘肃省的省情决定的。甘肃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劳务转移大省,同时,由于受干旱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甘肃省还是粮食生产稳定性比较差的省份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就业市场化的进程,甘肃省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业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带来许多困难。一是数量萎缩。全省农民工数量已达到520万人(次),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二是结构失衡。留守农村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三是素质堪忧。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四是后继乏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中绝大部分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
根据统计,甘肃省当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有1000万左右,考虑到“少年农民”和“老年农民”的因素,实际农村劳动力在1100万左右。减去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还有约600万。另外,甘肃省目前的耕地面积共有60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有4500万亩以上,如果在今后的若干年内继续保证这个耕地规模,根据现有的土地吸纳度,即根据现有农业生产平均的技术水平、资源条件和农民技能水平,人均的土地吸纳度在15~20亩/劳的水平,种植和经营这些耕地最少需要300万左右的劳动力。考虑到甘肃省农村许多地方的大棚农业和舍饲养殖的发展趋势,最少需要350万劳动力。由此可见,如果不稳定农民队伍,继续扩大转移流动,必然影响农业稳定。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个新事业。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终身职业,并通过对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和机制来获取最大报酬的“理性人”。而“新型”就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长期以来,甘肃省的农民培训方式基本是将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结合起来进行,先后在21个县(区)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经接近30万人,年均培育科技示范户近10万户,培训新型农民4万多人。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已基本形成了五个“方面军”,即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对2783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职称评定,其中14人获高级技师职称,430人获中级技师职称,2339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
针对现实问题必须创新培训战略。尽管如此,甘肃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地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创新培训思路、战略和对策。
1.创新培训思路。长期以来,从党委到政府以及有关培训部门,都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转移性就业能力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为了培训职业农民或者说是“长期农民”。这种现状说明,目前的农民培训工作实际上存在“短期行为”的嫌疑,虽然对转移就业和增加收入有利,但是对农村和农业的长期发展意义并不大。所以,必须将农民的培训思路调整到有利于农民和农业长期发展的大方向上来,至少应该在培训方向上既要保证农村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要有利于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培训的目标不能只看转移,也要看留住。为了能够保证部分农民把终身从事农业作为目标,最为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利益导向机制的变化。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够实际上对农民的职业选择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创新培训内容。甘肃省过去的农民培训主要集中于工业、商业、贸易、建筑、服务、修理等,与农业发展的技术培训也有很多,但并不是重点。这种培训内容对于整体提高农民素质非常有利,但离培养职业农民则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今后在培训职业农民上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加强与职业相关的内容:一是增加关于职业理念和职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培养农民终身职业观念;二是增加经营管理公司制的内容,将来的农业必然是公司化与现代化紧密结合的模式,不可能再是一家一户模式;三是增加规模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的内容,培养农民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协作能力;四是增加现代农业方面的新兴技术,特别是育种、繁育、防御防治、节水等方面的技术;五是增加国家政策教育和宣传内容,及时将中央和国务院的新政策宣传给农民。
3.创新培训战略。一是建议全省确立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劳务战略,继续保持劳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提升劳务战略的内在含量,按照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目标来决策劳务战略和培训工作,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制订《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二是大胆提出甘肃知识型、文化型、技能型、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发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新型职业培训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培训技能,还要传授文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明确“文化农民工”发展目标。三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一定要坚持以品牌培训为重心,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是品牌竞争。多举办特色性的培训班,特别是要紧紧围绕甘肃省地方特色优势农业,比如,节水农业、大棚农业、制种农业、酿酒原料农业、果品农业、养殖农业、花卉农业、蔬菜农业等展开培训,不断创新出新的更加有竞争力的职业农民品牌。四是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使之成为政府认证主营农业的农村生产经营者资格的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对注册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
4.创新培训环境。一是想方设法增加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除继续保持政府财政的补贴方式之外,可以采取社会资助、社会捐助、补贴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搞活培训方式。二是建议设立专门针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工程”,参照“母亲水窖”、“幸福工程”、“希望工程”来运作。培训费用在政府财政支出计划中应该单列。三是职业农民培训必须与技能认定结合,一方面,优秀农民工既可以通过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渠道取得专业职称,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参加政府事业单位的专业职称评价认定,尽快将农村多方面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四是要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尤其是对种田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鼓励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收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对农业大户和农业大户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招生、定向培养。
5.创新培训政策。一是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二是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四是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吸引农村“两后生”(即初中、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学农务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五是建议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发展的意见精神,在甘肃省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实行“12年义务教育”政策,对属于国扶贫困县的农村学生,考入国民教育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对考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减免学杂费。
【注释】
[1]甘肃省创新人才使用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甘肃日报2011-09-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